真正的“无我”,方能“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东方既白世说新语 2024-08-28 23:23:54

东方既白 著

说到开悟之人的不同之处,人们常常有一个疑问百思不得其解,什么疑问呢?就是“开悟之后,心住在哪里?”的问题,开悟后的心,还是原来那个心吗?开悟后的人,还是原来那个人吗?一个开悟的人,和普通人究竟有什么不同?这中间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关于这些问题,唐代的百丈怀海禅师有一句精妙绝伦的话让人醍醐灌顶,他说:“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

这个话说得太妙了,妙就妙在,它把以上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包含在了里面。“不异旧时人”,这个“人”包括了我们的身和心,人还是那个人,心也还是那个心,但是,重点来了,“只异旧时行履处”,思维方式和行事方式却完全不一样了。“行履”包括了我们所有的身心行为,既有“心即理”的部分,亦有“知行合一”的部分,“行履”不一样了,我们的心境和以前就不同了,心境一变,外在言行是受内心驱使的,外在言行也会随着变。

开悟以前,心依靠的是无明烦恼,释放出来的是颠倒妄想,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就相当于是一群士兵跟了一个熊将,既然主帅出了问题,那么下面的将士必将手足无措,进而错误百出。开悟以后呢?心不再依靠无明烦恼,而是转而依靠真如自性,这个最根本的支点发生了变化,这就像是将一把利刃从劫匪的手里转交给了一位宅心仁厚的侠客,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关于开悟之后心住在哪里,答案就是住在了真如自性之中,遨游于太虚之境。

真如自性是什么呢?即是万法的空性,所以住于真如自性,即是无所住,《金刚》里面之所以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道理也正在于此。太虚之境又是什么呢?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虚极到什么程度呢?空无一物,本来无一物,静笃到什么程度呢?“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所以关于儒释道修行的问题,阳明先生这八个字可谓是一语中的,极其高明。

如何达到“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呢?把“心即理”,做到极致,把“心”修炼得像空无一物的“镜子”一样,像混沌无极的“宇宙”一样,真如自性,遨游于太虚,即是“此心不动”。如何“随机而动”呢?镜子照见什么,就完美呈现什么,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宇宙出现了什么,就如实展现什么,云即是云,风即是风,雨即是雨,流星即是流星,一闪而过,过后无痕。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阳明先生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就是“就事论事”、“以物观物”和“实事求是”的最高境界,无事不生非,有事化无事,无事归太虚,事后了无痕。其心犹如一汪平静的湖水,石入起涟漪,风吹泛波澜,过后不留痕,仅此而已。

所以人生在世,要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所作为,既要修炼真如自性和奥游太虚的“不动之心”,与宇宙和万物同频,此心不动,静若处子,更要把握“随机而动”的“机”,机动我亦动,随机而动,动如脱兔,雷霆万钧,顺势而为。

当前世界,“机”在哪里?俄乌冲突是,以以冲突是,中东乱局是,甚至以后可能发生的台海冲突,以及正在加速裂变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亦是。愚人反阴阳,智者转阴阳,古今中外真正的集大成者,无不擅长阴阳两用,这既是阴阳之道的核心要义,亦是对立统一辩证法的精髓。

关键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绝佳窗口期,我们如何在修炼和保持自己“此心不动”的战略定力基础上,敏锐地抓住“随机而动”的战略机遇期,随机而动,顺势而为,这既是一个一分为二的“两手”关系问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更是一个对立统一(以统一性为本,以对立性为末)的综合辩证关系问题。

以《易经》的摇卦、解卦为例,比如“摇卦”的时候要心无杂念,只存一念。怎么样才是心无杂念,只存一念呢?阳明先生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就是,此心致虚极,守静笃,岿然不动,问事而卦动,卦动而机动,机动而心动,心动而物动,仅此而已。

其实,不但“摇卦”的时候要心无杂念,只存一念,“解卦”的时候更应该如此,杂念太多,欲念旺盛,解出的卦往往支离破碎,甚至与“真相”大相径庭。因此,高明的人轻易不给“自己”占卜,以免被亲情或欲望遮蔽了双眼,蒙蔽了心性,以至于使结果先入为主,以偏概全。

怎么办呢?继续修炼自己的心性和技战术,以达到“善易者不占”的至境,和“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化境,以“致虚极,守静笃”的太虚之心,观万物并作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之理,这里的观乃用心感知,推演之理,因此观=又+见。怎么去观,去用心感知推演万物并作的循环往复之理呢?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复归到作为万物之根的“道”去观,复归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生不息过程中去观。

那么道怎么才能生万物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万物并作”之理。

本文节选自《浅论“无我”与“实事求是”的综合辩证关系》专题,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敬请赏析与雅正。

上一篇:真正的“无我”,方能“以物观物”

作者 | 东方既白

简介:十年学易,一朝悟道,独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国学和哲学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易经》和《道德经》系统架构体系的开创者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谢谢。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