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为棋子、天下为棋盘:聊一聊北魏为何有异常强势的后宫势力

惜蕊看历史 2023-06-10 23:53:08

后宫势力是中国古代围绕皇权产生的诸多势力之一,我们平时比较熟悉的诸如西汉初年的吕后、东汉末年诸多后宫与外戚等等,都曾经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国家政治。但如果从持续性、强势程度、影响力等角度来看,其实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北魏后宫势力可以算得上是异常强势的了。

北魏从拓跋珪时代开始,诞生了以冯太后为代表的4代强势后宫,这与北魏实行的子贵母死制度有复杂关系

从道武帝拓跋珪开始算起,北魏接连诞生了4代超强势的太后,她们以未来太子为棋子、以北魏天下为棋盘,借助道武帝拓跋珪原来专门限制她们的子贵母死制度,影响乃至主宰了北魏的历史发展方向,今天就来聊一聊北魏为何产生了异常强势的后宫势力。

矫枉过正-一代雄主拓跋珪的童年阴影和残酷的子贵母死制度

和我们认知不太一样的是,未来统一北中国而且实现稳定皇位更替的北魏,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实是属于比较落后的部落。与拓拔氏同出于鲜卑的慕容氏在337年已经由慕容皝建立了前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化、汉化统治结构,而北魏的前身,也就是代国,在同一时期一直在部落联盟、母系社会的落后状态下绕不出来。

到了末代代王什翼犍建国三十九年(376年),前秦苻坚派大司马苻洛率领二十万军队击败代王什翼犍部众,最终导致代国灭亡。但这次亡国反而给拓拔氏浴火重生提供了一个机会。因为苻坚比较理想化的民族政策,被前秦大军灭亡的敌国皇族一般不会被直接肉体消灭,而是会被带到长安。

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批什翼犍的子孙,也就是拓拔氏王族成员得以南下中原,以一种屈辱艰难的方式,一下子接收到了最鲜活的汉化教育,为未来拓拔氏从代国到北魏,从落后部落联盟到封建国家打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而北魏建立者,道武帝拓跋珪,就是这一批南下拓跋氏的代表人物。

拓跋珪出生于371年,代国灭亡的时候他不过6岁,由他出身于拓拔氏部落联盟中三大巨头之一的贺兰氏部落的母亲贺氏抚养。贺氏在代国灭亡之际拼力保护拓跋珪,在前秦苻坚淝水之战之后又护送拓跋珪辗转返回代北,最终让他在代国灭亡十余年后继承王位。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能从这种经历中意识到,一个在乱世中还能保全6岁孩童,乃至在故国灭亡10余年之后还能让自己的儿子重新继承王位的女人,一定不简单。

事实也确实如此。

拓跋珪从建国三十九年(376年)6岁时候因代国灭亡被前秦押往长安,再到登国元年(386年)他16岁时候返回代北称王,这中间10余年的历史被篡改的非常严重,记载也很少,因为后来北魏君主有意遮掩了这一段屈辱历史。

所谓的屈辱历史,除了代国被灭、代王拓跋什翼犍被抓之外,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拓跋珪的亲生母亲在拓跋珪父亲拓跋寔死后,又嫁给了拓跋什翼犍。这件事不仅今天的我们很难接受,即使是当时已经汉化的拓跋王族也难以启齿。以至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450年,拓拔焘直接族灭了主修北魏国史的河北大族崔浩、崔浩姻亲范阳卢氏以及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酿成了所谓的国史之狱。

但抛开这些来看,拓跋什翼犍娶拓跋珪母亲贺氏,大概率是一个政治行为,这是拓跋氏部落联盟中最强的三姓,拓拔氏、贺兰氏、独孤氏之间维持亲密关系的手段,由此我们也能看出贺氏背后所代表着的贺兰氏部落强大的实力地位。除了这种比较间接的证据,贺氏强势影响、主宰拓跋珪命运的事件还有不少。

贺氏在拓跋珪小时候便护佑在他身边,是一个对拓跋珪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的女人

首先是在前秦大军压境、代国灭亡前夕,由贺氏主导的针对拓跋什翼犍的背叛行动。

现代学者根据纷杂的历史细节,尤其是当时南朝的一些历史记载,还原出了代国灭亡、拓跋什翼犍、拓跋珪等人被前秦抓到长安这一过程中,还曾发生了一件拓跋珪“缚父请降”事件,并导致拓跋珪被苻坚迁徙到蜀地。据《苻坚载记上》载:

翼犍战败,遁于弱水。苻洛逐之,势窘迫,退还阴山。其子翼圭缚父请降,洛等振旅而还,封赏有差。

这里的翼圭就是拓跋珪,但很显然,当时的拓跋珪才6岁,即使拓跋什翼犍战败之后部下四散,他也没能力做出什么缚父请降的事情来,做这件事最大可能就是贺氏。李凭先生在《北魏平城时代》一书中曾利用史料还原了这次缚父请降的细节。

在前秦苻洛大军击败拓跋什翼犍,大军压境之时,代王什翼犍因年老加上心力憔悴,难以掌控局势,于是出现了诸子围绕王位的斗争。这就是《魏书》中记载的慕容后之子阏婆和庶长子寔君的斗争:

是时,太祖(拓跋珪)年六岁,昭成(什翼犍)不豫,慕容后子阏婆等虽长,而国统未定...寔君视察,以斤言为信,乃率其属尽害诸皇子,昭成亦暴崩。其夜,诸皇子妇及宫人奔告苻洛军。

这里所谓什翼犍暴崩已经被证明是《魏书》误记,但这里提供了拓跋珪缚父请降事件的其他细节。这次斗争虽以阏婆和寔君为主,但拓跋珪一是什翼犍亲孙,加上母亲贺氏此时已经嫁给了什翼犍,名义上也是什翼犍之子,相信也被卷入其中。在这种情况下,贺氏当机立断,决定利用一直跟随她的贺兰氏部落武装,先下手为强控制什翼犍投降了苻洛,引入前秦力量抵消阏婆、寔君等人对拓跋珪的威胁,顺便以此邀功为自己和拓跋珪换的一个有利的未来。

结果,不论是以妻子、儿媳的身份,还是以拓跋珪的身份,做出绑架什翼犍投降苻洛之事,都有违已经初步汉化的苻坚的价值观,所以反而被苻坚迁徙到了蜀地,但从这里,我们依然能看出贺氏的果决和实力。

其次则是数年后,在前秦分崩离析,拓跋珪辗转返回代地并称王过程中,贺氏发挥了关键作用。

拓跋珪和贺氏在流亡蜀地的过程中,拓跋什翼犍死去了,在这个背景下,出身代国而又得到苻坚青睐的燕凤多次请求苻坚把拓跋珪召回长安,拓跋珪因此得以返回长安,并得到了慕容垂(慕容垂与拓跋珪有一层亲戚关系)的照顾,在383年11月淝水之战之后随慕容垂来到河北,随后终于辗转回到了代北的独孤氏部落,但拓跋珪的磨难并没有结束。

独孤部落此时的首领刘库仁豪爽侠义,曾是代国南部大人,对拓拔氏比较认可,当年前秦进攻代国的时候刘库仁两次率军与前秦拼死作战,所以拓跋珪和贺氏到来后对他们母子非常照顾。但384年,刘库仁被慕容文暗杀,刘库仁的弟弟刚接管独孤部落不久就又被刘库仁之子刘显所杀,随后刘显又要杀掉拓跋珪,贺氏则借助拓拔氏部落联盟中复杂的亲戚关系提前得到了消息,灌醉了刘显派来的使者,让拓跋珪得以逃归贺兰部落。

贺兰氏部落是贺氏娘家,此时贺兰部落首领是贺氏哥哥贺讷,对拓跋珪同样态度较好,但贺氏的弟弟贺染干就不那么客气了,史书记载“后弟染干惧太祖之得人心,举兵围逼行宫,后(贺氏)出谓染干曰汝等今安所置我,而欲杀吾子也,染干惭而去”。最后,拓跋珪终于在拥有雄厚实力的舅舅贺讷支持下,于登国元年(386年)正月登上了代王之位。《贺讷传》载:

于是诸部大人请讷兄弟求举太祖(拓跋珪)为主。染干曰:“在我国中,何得尔也!”讷曰:“帝,大国之世孙,兴复先业,于我国中之福...遂与诸人劝进,太祖登代王位于牛川。

此时距离建国三十九年(376年)代国灭亡、拓跋珪南下已经整整过去了10年,可以看到,不管是代国灭亡之际果断叛变什翼犍,还是后来躲避刘显追杀、逼退贺染干逼宫,乃至贺讷推举拓跋珪登上代王之位,贺氏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天的我们都能知道一个强势的母亲会对子女产生比较大的压力,而与我们普通人不一样,对刚刚灭国又复国的拓拔氏而言,这种压力在“皇权”的侵蚀下被急剧放大,贺氏的所作所为无疑成为了拓跋珪无法释怀的童年阴影。

于是,在拓拔氏部落是继续退回落后部落联盟,还是迈向强大的封建制汉化国家的风云际会之际,一代雄主拓跋珪心心念念的,就是要要破除这些对新生北魏王朝的威胁,尤其是拓拔氏母系社会遗留下的后宫势力对皇权的威胁,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子贵母死制度出台了。

强后迭出-北魏独特的后宫势力

登国元年(386年)拓跋珪刚继位,独孤部落刘显就勾结什翼犍子窟咄大举进攻拓跋氏,拓跋珪则联络后燕慕容氏一起出兵击败了刘显窟咄,第三年拓跋珪又北伐库莫奚部,西征解如部,终于稳定了局势。

史书中对拓跋珪大加赞美,称“太祖显晦安危之中,屈伸潜跃之际,驱率遗黎,奋其灵武,克剪方难”,但一个需要注意的是登国元年-登国三年拓跋珪不过16-18岁,而同时贺氏则是36-39岁,所以我们其实应该能推测出拓跋珪继位不久的这些作战行动贺氏一定是深度参与了。

虽然史书没有明示,但我们可以猜测到,逐渐成长的代王拓跋珪一定会和影响他颇深的母亲贺氏之间有诸多矛盾之处。贺氏在皇始元年(396)去世,但巧合的是在贺氏去世一个月后,拓跋珪便“始建天子旌旗”。建天子旌旗是要明确君臣名分,后来高洋建立北齐的时候,也是因为高欢之后,高氏诸王丧失了对怀朔勋贵等豪族的威望地位优势,不得不以改朝换代来明确君臣名分,从而维持统治,这里拓跋珪以皇始为年号,并在贺氏死后一个月建天子旌旗,应该也有这层意思在。

随后的拓跋珪逐渐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他通过离散部落政策向自己母亲出身的贺兰氏以及独孤氏亮出屠刀,进一步集中了皇权,但他依然担心后宫势力膨胀,因而开始执行子贵母死制度。

北魏历史上第一个因为子贵母死而死的是未来明元帝拓跋嗣的母亲刘夫人,但并未感受拓跋珪童年经历的儿子拓跋嗣,完全无法理解父亲的残酷冷血,在母亲被杀之后“游行逃于外”。排第一的儿子逃跑了,储君之位也就要轮到排名第二的儿子清河王拓跋绍身上,可是拓跋绍还没来得及开心,子贵母死这座大山就砸到了他身上,“绍母夫人贺氏有谴,太祖(拓跋珪)幽之于宫,将杀之。会日暮,未决”。

拓跋绍也无法理解父亲的做法,为了保护母亲贺夫人,拓跋绍直接发动了政变。天赐六年(409年)十月十三日夜,拓跋绍带领亲近侍卫冲进拓跋珪所在宫殿,手起刀落杀死拓跋珪,救出了母亲贺氏,一代雄主拓跋珪便意外的死在儿子手上。

但拓跋绍弑君大失人心,于是在外的拓跋嗣返回都城,并在与弟弟拓跋绍的对决中获胜,是为北魏太宗皇帝。看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想,拓跋嗣自己就是子贵母死制度的受害者,看着母亲枉死之后他也曾经悲痛欲绝,那子贵母死制度应该也会在拓跋嗣统治时期被废除吧。

恰恰相反,拓跋嗣的儿子,未来的太武帝拓跋焘生母杜贵嫔成为刘夫人之后的第二位牺牲者,在拓拔焘被立为皇太子的前两年,也就是泰常五年(420年),杜贵嫔也被处死。

关于子贵母死制度受害者拓跋嗣依然执行了这项制度的原因,历史没有明确的记载。李凭先生认为,这也许是因为拓跋嗣执行了拓跋珪生前的要求,因为拓拔焘出生的时候,他的爷爷拓跋珪还在,拓跋珪也以嫡长孙的标准看待拓拔焘,因而定下了处死拓拔焘母亲杜贵嫔的规矩,拓跋嗣不过是在执行父亲拓跋珪的命令。

但杜贵嫔死的时候已经是420年,距离409年拓跋珪被杀已经11年了,而且拓跋嗣也是一位雄才大略且强势的皇帝,此时北魏还没出现强势后宫,处死杜贵嫔如果没有拓跋嗣的点头理应不会执行。身为子贵母死制度的受害者的拓跋嗣,会选择执行一个11年前的规定杀死自己的老婆、儿子的母亲属实有些难以理解。又或许,登上皇位的拓跋嗣感受到部落势力对皇权的威胁,也理解了父亲拓跋珪的做法,从而选择以“故事”的名义处死了杜贵嫔。

如果真的如此,那权力对一个人的腐蚀真的太大了,足以让一个人忘记插在自己身上的刀刃,转头就刺进儿子身上。

但拓拔焘母亲被杀之后,子贵母死制度逐渐失控了。皇子没有母亲那就必须有一个乳母抚养,其实这个人刚好代替了亲生母亲的位置,也继承了亲生母亲的权力,从此北魏强势皇后太后接连开始出现。

首先是太武帝拓拔焘乳母惠太后窦氏,她是第一位保母太后,也是贺氏之后第二位强势太后。惠太后因太武帝母杜氏被赐死而受明元帝命抚养太武帝,历史记载,窦氏“训釐内外”而获得了“声称”,这里所谓的“内”应指北魏后宫,所谓的“外”当指北魏朝廷,说明她对北魏朝廷有重大影响力。

第三位强后是昭太后常氏,太武帝之孙、太子晃之子文成帝拓跋濬的乳母常氏。常氏操纵皇储从而攫取权力的手段比常氏更进一步,她以子贵母死制度逼死了文成帝拓跋濬最爱的李贵人,并且扶冯氏上位为太后,这个冯氏就是未来的文明冯太后。北魏兴安二年(453)9月,14岁情窦初开的文成帝第一次见到“资质美丽”的李贵人,随后两人坠入爱河,李贵人获得文成帝拓跋濬“专宠”并顺利怀孕。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第二年6月举行传统阴山却霜仪式的时候,拓跋濬意外地带着怀有身孕8个多月的李贵人一起同行。阴山却霜要远行到阴山举行,舟车劳顿又天气清冷,对南方人李贵人来讲非常危险,拓跋濬为何非要带着她一同去呢?不仅如此,在未来的献文帝拓拔弘出生后,拓跋濬和李贵人又在阴山呆了一个多月,这时间与妇女月子时间相近,让我们怀疑这次阴山却霜很大目的就是带着李贵人离开都城后宫好顺利生产。

是谁逼着拓跋濬要带着心爱的李贵人冒着流产风险非要一起到阴山呢?此时掌控后宫,又不满意李贵人专宠的常太后恐怕是第一怀疑人选。而且,生下了拓拔弘之后不久,李贵人便被常太后以子贵母死的名义被残忍杀死,史书记载:

太安二年(456年),太后(常氏)令依故事。令后(李贵人)具条记在南兄弟及引所结宗兄洪之,悉以托付。临诀,每一称兄弟,辄拊胸恸泣,遂薨。

临别前一一与亲人告别,史书几行字读过,却令人同情感叹!

子贵母死制度惨绝人寰,每每读来总让人感叹历史的残酷

常夫人之后是第四位强后,也就是著名的文明冯太后。冯太后临朝称制、权势滔天其实我们应该都知道,因为课本上都介绍了北魏的汉化改革就是从冯太后开始的,未来孝文帝也是继承了冯太后的改革罢了,这里翻译翻译不就是冯太后曾经完全控制北魏国家的意思吗?

冯太后推进北魏汉化历史功绩当然应该肯定,但在这背后她同样以子贵母死制度杀死孝文帝生母,阻止孝文帝与父亲献文帝见面,从而以皇储孝文帝为武器战胜了献文帝。

总之,拓跋珪创立的子贵母死制度在北魏后期完全成了后宫倾轧的武器。她们残忍地杀死皇储生母,把皇储养在身边,隔绝亲情人伦,皇储成为了她们争权夺利的工具,窦氏、常氏、冯氏们以皇储为棋子、以朝廷为棋盘,影响乃至主宰了北魏朝廷。

物极则反-拓跋珪限制后宫的努力为何反而成就了异常强势的后宫势力?

拓跋珪制定的子贵母死制度毫无疑问失败了,这个以限制后宫势力为目的出台的政策,最后反而成为北魏后宫势力异常强势、强后迭出的制度基础,成为了窦氏、常氏、冯氏等人操纵皇储、掌控政局的绝佳利器,也缔造了一代代的北魏强后。我们不禁想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其实,一项制度的制定要进行通盘考虑,绝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道武帝拓跋珪推行离散部落制度成功了,因为他抓住了部落联盟状态下威胁其他部落威胁皇权的关键,也就是拥有众多附属部民的酋长们有实力挑战拓跋珪的权威。所以经过“分土”以后,部落“离散”;部落“离散”以后部民“定居”;部民“定居”以后就能“使役”他们;部民接受“使役”以后,他们成为北魏王朝统治下的“编民”。这一整套措施下来,酋长们的实力来源,也就是部民们都变成了北魏王朝的编户齐民,酋长们都是光杆司令一个,也就再也掀不起风浪了。

在北魏前期,子贵母死制度应该说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的,因为当时的贺兰氏和独孤氏确实依然深度与拓拔氏绑定,是强大的后族力量。比如拓跋嗣的母亲刘夫人就出自独孤氏部落,就是刘显的妹妹,而发动政变杀死拓跋珪的拓跋绍母亲则是贺氏,出自贺兰氏部落,拓跋珪的继承人们都深深带着独孤氏、贺兰氏的血脉。杀死刘夫人、幽禁贺夫人在某种角度上确实限制了独孤氏部落和贺兰氏部落介入新生的北魏政权,但这一举措依然逃不过矫枉过正、剑走偏锋的本质。

后宫权力从根本上来讲是通过影响、控制继承权力来实现的,一个脱离开皇储的太后,其实也不过是一个富贵一点的女人罢了。但子贵母死制度显然没有杜绝后宫权力对皇权的影响。仅仅是处死皇储生母,不仅无法斩断后宫对于继承权力的影响,反而让那些保母、乳母们以此为武器,鸠占鹊巢杀死皇储生母,把皇储养在身边,更加深刻便捷地介入了北魏的国家政治之中,这成为子贵母死制度在北魏中后期变异成为后宫势力异常强大、强后迭出的重要原因。

拓跋珪雄才大略,复代国、建北魏,是北魏的真正奠基人,但子贵母死制度中可能掺杂了许多他个人的情感

我们必须认识到,子贵母死制度本身可能掺杂了太多拓跋珪个人的情感,从而影响了拓跋珪的判断力。

在拓跋珪6岁被前秦抓到中原,历经蜀地、长安、中山等中原地区的时候,他已经是大孩子了,异族人的身份,还有母亲贺氏与自己爷爷的特殊关系不可能不会进入他的耳朵。我们虽然不能以今天的眼光看待这件事,但身处中原汉化之地,身边怕是少不了风言风语,这对一个十余岁的孩子而言是刻骨铭心的伤害。加上许多证据都以表明拓跋珪本人汉化程度颇高,这大概都是居留中原之时所受到的熏陶,在这一过程中,他不可能不经受痛苦的内心煎熬。

而且,贺氏整体应该也属于一个非常强势的母亲,今天我们能看到许多这种母子组合之下的家庭悲剧,古人也是人,拓跋珪和贺氏同样也可能因此生出一些嫌隙。

也许从这里,我们也能在拓拔氏要从落后的部落联盟走向更先进的封建化国家这种宏观视角之外,看到拓跋珪要执行子贵母死制度的内心世界的一角:

拓跋珪应该会感激母亲贺氏吧,因为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贺氏倾尽了所有,保护了弱小的拓跋珪,让他长大乃至称王;

但他内心深处可能也在深深地恨着母亲贺氏,贺氏的许多行为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他恐惧着另一个“贺氏”出现,支配他呕心沥血打造的崭新的北魏国家。

所以,他要扼杀这种可能性,在离散部落之外,直接肉体消灭他儿子们的母亲,让“贺氏”再也不出现。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拓跋珪处心积虑的子贵母死制度不仅没有阻止贺氏出现,反而成就了随后太武帝保母惠太后窦氏、文成帝拓跋濬的乳母常氏以及著名的文明冯太后3代强后,成就了北魏历史上突出的后宫势力,影响了北魏历史发展的进程。

如果拓跋珪泉下有知,不知道他会如何看待这一切,又不知道他与他的母亲贺氏,是否最终能够相互理解。

本文主要参考李凭《北魏平城时代》田余庆《拓跋史探》等书。

0 阅读:11
评论列表

惜蕊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