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篡改这段历史的动机何在?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4-03-15 13:39:31

仲孙湫覆命齐桓公

“庆父不死,鲁难未休”,这句成语是谁说的?在《左传》中是明确的,当然是齐国的仲孙湫。与之对应的《春秋》记载就是,“冬,齐仲孙来”。然而,在《公羊传》中,齐仲孙成了鲁国人了,而且成了鲁桓公的儿子,也即公子庆父。也就是说,如果把这句成语移植到《公羊传》中,则就会出现公子庆父说:自己不死,鲁国的灾难就没完没了!这自然是笑话。

然而,这样的笑话却让笔者笑不起来!这是因为,如果相信《公羊传》的说法,则《左传》中“仲孙湫省难”这一段经典记载,尤其是公孙湫与齐桓公的经典对白则就是假的!

“冬,齐仲孙湫来省难。书曰’仲孙’,亦嘉之也。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公曰:‘鲁可取乎?’对曰:‘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 ——《左传》。

在这段话中,《左传》指出,齐仲孙之所以来到鲁国,其任务就是“省难”。所谓“省难”,就是观察、了解、慰问发生在鲁国的灾难,这就如同今天上级部门派出的视察、巡查团一样。而鲁国这一两年所发生的“国家之难”,毫无疑问就是围绕争夺鲁国权力核心展开的宫廷内讧与公子倾轧。关于这场血腥的权力斗争,其中的是非曲直,肯定存在着不同的消息来源。比如有鲁国公子庆父的说法,他在上一年冬天来到齐国,肯定也向齐桓公进行了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汇报。比如来自齐国外交渠道的消息,也就是驻扎在鲁国的齐国人员的报告。还有来自齐、鲁落姑会盟时的情况通报。落姑会盟,齐桓公亲自见到了鲁闵公姬启,作为估计,年幼的姬启他的母亲也会随行。所以,这次会晤的情况通报更为直接,这也是促成齐桓公派出仲孙湫前往鲁国调查的重要原因。

落姑会盟是一个转折点!这次会盟,鲁闵公请求齐桓公,想办法让逃难入陈的公子友,一个与公子庆父为敌的鲁国公子回到鲁国。这当然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事件!因为乍看起来,鲁闵公是由控制着曲阜的公子庆父所拥立的国君,但实际上,这其实是公子庆父来到齐国,在请示齐桓公之后被决定的结果。而当上国君的鲁闵公,之所以会恳求齐桓公让公子友回国,显然也是出于对公子庆父人品,尤其哀姜人品及其与公子庆父相互勾结政治现实的防御性措施。在这种局面下,公子友的回国一定受到了鲁闵公以及公子庆父当时政敌们的欢迎的。所以,鲁闵公兴师动众,来到郎地迎接公子友。一为安全,二为诚意,三也是给鲁国人看。故而才有“季子来归,嘉之也”。

随着公子友在这年秋天的回国,鲁国的宫廷斗争肯定不是减少了,而应该是越发的突出,越发的激烈了!这就是“鲁难未已”的僵持性局面。在鲁国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在鲁庄公在位期间,除了公子友杀害公子牙一事之外,鲁庄公的种种执政措施,大概是伤透了鲁国大夫们的心!因此他们或者袖手旁观,或者更倾向于公子庆父。这也就是说,鲁闵公以及公子友,虽然得到了最为重要的齐国的国际支持,但并未得到鲁国国内大夫们的普遍拥护。

面对鲁国显而易见的崩溃性局面,齐国派出了宗室贵胄仲孙湫一行,来到鲁国做调查研究。鲁国当时面临的形势,按照《公羊传》的说法,就是“设以齐取鲁,曾不兴师徒,以言而已矣。”可见,当时的鲁国,已经到了严重无政府的程度!这样的鲁国,如果用今天的政治术语来讲,就是“问题积重难返,国内一国三公,局势十分严峻”。所以,当仲孙湫回国向齐桓公汇报后,齐桓公竟然问:“鲁可取乎?”如果当时仲孙湫回答是的话,就意味着鲁国会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但仲孙湫并没有随着齐桓公的意思去附和,而是给出了相反的答复!这个答复的核心就是,其一,鲁国仍然尊奉周礼,因此还不到亡国的时候。以笔者之见,仲孙湫所谓的“犹秉周礼”,并不是鲁国上下还在全面遵循周礼治国,而是周礼所遵循的管理架构在鲁国依旧保存,尤其是与这个管理架构相一致的国家机器还能运行,而这才是国家之本!其二,鲁国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宫廷斗争问题,而鲁国的国家机器至今还掌握在公子庆父手里,这导致鲁国出现了君弱臣强,尾大不掉的局面。而这,才是“鲁国之难”的根本。因此,只有通过鲁国内部的力量消除权臣公子庆父的威胁,鲁国才能走出死循环。其三,齐桓公的霸业大计还不允许兼并鲁国。因为那样的话,会造成不利于齐国霸业的国际舆论。

所以,按照仲孙湫的意见,齐桓公拿出大国风范,积极促成鲁国政治局面向着稳定有序、于齐有利的方向发展。作为具体对策,就是“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第一条“亲有礼”意味着要团结并鼓励那些依旧秉持周礼的鲁国士大夫,让他们成为鲁国可以依靠的中坚力量。第二条“因固重”,就是要继续利用和发展鲁国已有的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鲁国国家管理体系及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第三条“间携贰”就是要努力分化并整合鲁国业已存在的各种派系和势力,实现鲁国民间力量的新团结。第四条“覆昏乱”,其重点就在于打击各种明里暗里对君权存在的颠覆性力量,为实现鲁国政治的长期稳定奠定基础。

从事后鲁国形势的发展看,的确是在按照这样一个逻辑演进的。比如对公子友的支持,体现的就是“亲有礼”。而对鲁国国家政权的尊重,包括鲁闵公死后支持鲁僖公的上位,就是“因固重”。而公子庆父、哀姜后来的被迫出奔,显然就是“间携贰”的成果。当然,公子庆父与哀姜的最终结局,一定就是“覆昏乱”。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左传》所提供的“仲孙湫省难”一节,不但很好的说明了《春秋》关于“冬,齐仲孙来”的记载,而且是一个符合历史场景与历史逻辑,并且是提供了全部历史细节的难得故事。但是,这样的一段故事,在《公羊传》里是不存在的,甚至是被颠覆了的。《公羊传》的原话是:

“齐仲孙者何?公子庆父也。公子庆父则曷为谓之齐仲孙?系之齐也。曷为系之齐?外之也。曷为外之?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看看,在《公羊传》中,齐仲孙变成公子庆父。为什么会是公子庆父,因为鲁国人要“外之也”。所谓“外之也”,说白了就是把公子庆父不当鲁国人对待,而是系之于齐国名下,从而让齐国为公子庆父的弑君之罪担负连带的骂名与罪责。《公羊传》为什么会在文字上进行如此显而易见的偷梁换柱与张冠李戴?其中原因,就是为了给“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公子庆父贵为鲁桓公的儿子,可不就是尊者吗?然而,对于公子庆父来说,公子更加尊贵,至于公孙,等而下之,也只有公子庆父的儿子才会成为公孙。所以,把齐仲孙按在公子庆父头上,是明显的生拉硬拽,是显而易见的张冠李戴。

但《公羊传》为什么会篡改这一段历史?为什么会平白抹掉齐仲孙“省难”鲁国的这段历史事实?为什么会把仲孙湫“省难”鲁国改造成公子庆父回归鲁国?这中间的区别是什么?其目的何在?

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理解《公羊传》所要倡导的历史价值观。《公羊传》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那就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羊传》之所以要遵循这样的政治伦理,其目的就是为了把鲁国的统治阶级们描写得更加光鲜亮丽一点,让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显得更加温、良、谦、恭、让一点。相反,在《公羊传》的作者看来,如果像《左传》那样,把统治阶级说得愚蠢不堪、一无是处,说得道德崩溃、禽兽不如,那就很难让普通老百姓再心甘情愿地继续接受他们的统治与欺压。

因此,在《公羊传》中,没有了“仲孙湫省难”,其目的就是为了给鲁国留下颜面。同样,《公羊传》中把鲁庄公指使公子友杀害公子牙的那段残忍过程,转换成了公子牙认罪伏法的罪有应得。更为离奇的事,《公羊传》把姬般被杀之地以乾坤大挪移的方式从党氏改到了曲阜宫廷。所有这些改动,就是要抹掉鲁庄公以及公子友与姬般在这场宫廷斗争中并不占理的地方。因此,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历史形象,为了让历史学成为统治阶级未来的成功学,为了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政治伦理在《公羊传》中的自洽,于是就要为鲁国护短,为公子庆父藏丑,为公子友辩解。

不然,还会怎么解释呢?

0 阅读:2

春秋右传读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