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人们对坟墓的选址非常重视,有很多的传统规矩,“坟前漫平儿孙旺,坟后兜水主富家”这句俗语,就是其中的传统规矩之一。
这句俗语比较难理解的有两个地方,一是前半句之中的“坟前漫平”,二是后半句之中的“坟后兜水”。

本文解读这句俗语,将重点围绕着这两个地方展开。
一、坟前漫平儿孙旺
这半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坟墓前面的地势平坦开阔,家庭或家族的人丁就会很兴旺。
在我国民间,不论是阴宅还是阳宅,前面都习惯叫门前,门前开阔地又被称为明堂。门前以平坦开阔为理想的环境。平原地区一般门前开阔地,也就是平坦之地。而山区门前的开阔地,未必就是平坦之地。
“坟前漫平”,也就是指坟前的明堂地势。
“漫平”的意思是,漫,也就到处都是,漫平,整个门前,不论是陆地,还是溪流、河流、水面,既宽广又平坦或平缓。

如果分开来说,陆地相对来说的是平坦的,而是溪流、河流、水面,相对来说则是平缓的,不是那种湍急的水流。
古代把平地,即平原地势,称为平洋,不管是阴宅还是阳宅,以坐空朝满为好。坐空,就是后面为开阔的平地;朝满,也就是前面为河流或水面。
山地的阴宅和阳宅,则以坐实朝空为好,所谓实,就是靠山,也称“有靠”;而“空”,也就是开阔之地。
两种地形综合起来,称之为“漫平”,阴宅和阳宅的明堂,即开阔地,既指陆地,也指河流和水面。
当然,这种所谓的“漫平”,只是相对一定的范围而言的,并不是无限的。

以山地为例,古人将阴宅前的明堂分为三重,即内明堂、中明堂、外明堂,也有只分两种,也就是近明堂和远明堂。内明堂位于青龙山和白虎山之间,中明堂以案山为界,外明堂即为案山以外的开阔地。
我国古人的民俗信仰中,为先人选择安息之地,以“坟前漫平”为理想的环境,也是古代人葬坟严格遵循的原则。比如,明代皇陵的修建,就严格遵循 “漫平”原则。民间也就纷纷效仿。
“坟前漫平”,古代认为这种地方既能藏风聚气,又能让气场流通顺畅,寓意着家族根基稳固,子孙后代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事业有成,人丁兴旺。
当然,这只是古代的一种美好愿望,也是对后人寄托的希望。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坟前是否漫平,与儿孙旺不旺,没有任何联系。

二、坟后兜水主富家
这半句话的意思是说,坟墓后方的地势,要呈现出聚水的地形,子孙后代就能过上富裕的生活。
这里的“坟后兜水”中的“兜水”,古人使用的是古代农村的口语,与现代汉语的表达有了很大的差异,这种古代口语,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消失,只在少数地方口语中还保存,或者在一些现代汉语中有一定的影子。
这为现在的人理解这个词语,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不知如何解释这个语。
“兜水”,原意为将天上落下的雨水,用器皿接住,集聚起来。
现在汉语中“吃不完兜着走”之说,原意是把吃不完的东西全部打包带走。还有“裤兜”这个词,这里的“兜”,就是口袋的意思,用来装东西。
在古代一些民间风水语言,也可经常见到“兜”这个字。

比如,“蟠龙之水前后兜,庄田千万富无休。面前若得三龙水,儿孙代代爵公侯。”“ 穴前有屈曲三水而穴后没有兜收”“虎位大池兜,衣食永无忧。”“若下手山短缩,兜不住上手之山水,其它处也不得力”等等。
这里的“兜”,有聚集、汇聚、装入,像用口袋装起来等意思。
由此可见,“坟后兜水”,从字面上解释,意思是说坟后的水聚集在一处。但真正的意思远没有这样简单。
民间传统习俗,坟墓后面不能有水池、水坑、水沟等,如民间俗语说“坟后一条沟,后辈子孙都担忧”。在山地,坟后为靠山,并忌讳有水淋头的,当然水就不可能聚集在坟墓后面,否则就会冲毁坟墓,或者对坟墓的稳定造成破坏。

实际上,这里所讲的“坟后”,不是坟墓后面的小环境,而是指坟墓后面的大环境,也就是坟墓地形的全局。
这个全局就是坟墓后面的靠山、左边的青龙山(可以是多层山)、右边的白虎山(可以是多层山)、前面的明堂。
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流向,包括下雨的雨水流向、山溪、山泉流向,古人认为,这个局中(面向坟墓一面)的水流,以全部向前面的流来,并汇聚到明堂为好。
这样的流水,就是在一个器皿内或口袋内,只有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就是汇聚到明堂以后,流向去水口,并形成关栏之势。关栏就是器皿内或口袋的脖颈。这就是所说的“兜水”。

如果这个局中的水,向另的地方流出,而不是汇聚到明堂,这样的水就叫“兜不住”,整个局就不能形成“兜水”(聚水)格局了,而是“散水”。
我国传统文化中,水象征财富,水的汇聚,代表财富的聚集,民间有“山管人丁水管财”之说。因此,古人认为,选择这样的地方葬坟,可以让水从四方汇聚于前面的明堂,寓意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家族或家庭。
这种说法同样是民间信仰中的一种美愿望。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坟墓后面是否有“兜水”,与家庭能不能富裕起来,没有任何关系,财富要靠后人的努力和才智创造。

总之,“坟前漫平儿孙旺,坟后兜水主富家”这句俗语,是民间葬坟对环境选择的一种原则,阳宅选址也有同样的道理。俗语既体现了我国古代孝文化,又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过,我们在理解这句俗语时,还得用科学的方法来判断,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