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扫结束,有一些祭扫方面,出现的细节问题,仍然是乡村民众讨论的话题。
今年扫墓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回乡扫墓的人,年轻人的面孔比往年要多,很多打照面都不认识了。只有一少部分,凭面孔可以分辨出,这些年轻人是谁家的孩。

年轻人有年轻的新观念。比如,这几年不太流行的,坟头上挂的塑料纸花,今年各家坟头挂的又多起来了。
这种漂亮的纸花,以前流行过一阵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上一年挂的塑料纸花,到了第二年扫墓时,还没有烂掉,只是完全褪了色。
有的落在坟头上,有的还挂在竹竿,随着春风飘扬。有的坟地里,数年前的塑料纸花都还残存在那里,没有风化掉。
按照农村的传统说法,插在坟头,挂在竹竿或木棍上的纸花也是送给祖先的一种礼物。礼物不腐烂,祖先就得不到。
以前,我们家乡挂的纸,大多就是纸钱,也有用纸剪成各种纸花,但是,其主基调仍然是以外圆内方的铜钱。

也有一些人家剪出来的是一枚大铜钱,下面吊着一个葫芦,美其名曰“金钱吊葫芦”,谐音为“金钱吊福禄”,寓意非常吉祥。
一般是用白钱,或者浅黄的烧纸剪成。一场或多场春雨过后,这些纸就落在了坟头上,慢慢地就彻底消失了。从环保观念来说,这种纯纸花比塑料纸花要环保多了,对坟头没有任何污染,而塑料纸花对环境多少是有污染的。
近些年来,人们从传统民俗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认为塑料纸花虽然漂亮,经看不经用,于是,多数人家又开始使用原因的纯纸花。
然而,今年年轻人回家扫墓的多了,他们在回来的时候就买好了,家里的老人只好遂了孩子的心意,但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剪了纯纸花。
于是,很多人家的坟头上挂起的,既有漂亮的塑料纸花,也有自己剪的传统纯纸花。这也算是传统习俗与现代思维并存,但算不上是碰撞,只是即将被淘汰的东西,又翻起了一些浪花。

在扫墓过程中,还有一个细节,最后的结果,老祖宗的智慧,还是让年轻人折服了。
现在新媒体发达,年轻人容易吸收新的信息。
比如,现在有一文章说,清明或其他节日祭扫后,要将祭品留在坟前,或者将部分祭品留在坟前。这是一些地方的习俗,无可厚非。
比如,媒体上有一句俗语说“饿死不吃坟前供”或者“再饿也不吃坟前供”,这话的意思是说,一些地方习俗,坟前供品是留给祖先吃的,人不能随便乱吃,否则就是对祖先的不敬。
我们家乡的习俗是,坟前是不可留下任何供品的,祭扫完成后,必须把供品带走,或者在坟前分吃。

很多年轻人受到媒体文章的影响,并接受了这种观点,将我们家乡的这种传统,归结为老人是从艰苦岁月走过来,非常珍惜食品,舍不得将供品留在坟前给祖先。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陋俗”,是对祖先的不敬。
年轻人认为,现在的农村生活好了,没有必要吃这些供品,也没有必要带回家里去,可以留在坟前给祖先吃。
家里的老人虽然有“这是我们这里的习俗”这把“上方宝剑”,但终究还是拗不过年轻人。
习俗这东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地方不同,习俗也不同,习俗存在的理由也不同。要不然,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有了“入乡随俗”、“入乡问俗”的说法。
说明从古自今,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乡俗,不然就不会有“随俗”和“问俗”之说了。

我们村里还有一位年轻人,别出心裁,将供品种的糖果摆放在坟头上,将肉切碎后也撒在坟头上。他认为这样做,坟墓里的祖先就可以直接“享用”。
说实在的,这位年轻人祭祖的诚心和孝心,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好心办了坏事,带来了他意想不到的后果。
过了几天(我们家乡扫墓期时间长达二十来天),村里有上山扫墓的人,从他们家坟边路过,发现这家人的坟头,不知让狗还是野物,挖得稀巴烂,还钻了十来个大大小小的洞穴。
村里的一位阅历丰富、在中学教过生物的退休教师分析说,这有可能是山里的野物干的。糖果有颗粒,比如饼干、米糖之类的,颗粒掉到土里后,野物就将土翻开寻找。
肉有油和盐水,这些是一些野物喜欢吃的,油和盐水滴到土里后,野物就顺着泥土挖下去。因此也就把坟头的泥土挖得稀巴烂。这让村里的那位年轻人后悔不已,好心干了坏事,打扰了祖先。

这位退休教师还介绍说,为什么我们山区的传统习俗,不能将供品留在坟前,必须要拿走,其主要原因就是怕供品招来野物。
有一些野物有“守株待兔”的特性,在坟前轻而易举地获得食物后,就会经常来光顾,有的野物甚至到坟上打洞安家,来守候,这对坟墓是非常不利的。
这就是山区人为何在祭扫完后,在坟前不留供品,不论是什么供品,都得带走的主要原因。
过去,山区的野物很多,老祖宗从中已得到了经验教训,作为一种习俗传承下来了。近年来,由于山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山里的野物又多了起来,也就出现了上面所说的年轻人家里坟,因为留下供品而被野物挖烂的情况。
当然,民间风水习俗认为,将供品留在坟前,一是暴殄天物,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供品容腐烂,放在坟前的供品腐烂后,会发出污秽的臭气,对坟墓是一种污染,会破坏坟墓风水,也是对祖先的不敬。

有一些农村传统习俗,从表面上看,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实际上是前人在历史长河中积累的经验,我们不可低估祖宗的智慧。以上所讲的鲜活事例,就充分体现老祖宗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