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欧阳修九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香萱看文化 2023-04-25 12:26:04

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欧阳修九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北宋草书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于对草书传统的继承,另一派是创新型书家。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细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欧阳修,是宋代非常有名的文学家,其在很多领域都有不小的成就,尤其是书法领域,他的成就也是很高的,于宋代书坛,亦是“尚意”书风的引领者,其书法多以晋唐为宗,主张性情的抒发,情随墨至,因势赋形,作品多有不计工拙的质朴自然之美。

欧阳修的书法不仅在于实践,其书学理论思想对后世也有非常深的影响,比如“师古”而“不俗”,“学书为乐”等观念,并且还提倡“字如其人”的主张,都对当时的书坛有着很深的影响。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书法作品。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主要书法作品有:《集古录跋1-3》《灼艾帖》《行书局事帖》《谱图序稿》《上恩帖》《致元珍学士尺牍》《思奉帖》《荔枝谱跋》《自书诗文稿卷》等。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集古录跋1-3》赏析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集古录跋1-3》,纸本,卷,1064年。纵27.2厘米,横171.2厘米,凡58行,每行字数不一,共792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这是中国金石学先驱著作。原文稿仅存四纸。是卷笔势险劲,字体新丽,用尖笔干墨作方阔之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

《跋集古录》是欧阳修存世小楷代表作品,愈读愈妙。赵孟说欧阳修字“居然见文章之气”,信矣。大人物的学养及风格在欧阳修的笔下布满字里行间,其音容笑貌仿佛现于眼前。“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由此我们可以醒悟学问对于书法的极其重要性。

欧阳修,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集古录跋1》释文:右汉西岳华山庙碑。文字尚完可读。其述自汉以来云。高祖初兴。改秦淫祀。太宗承循。各诏有司。其山川在诸侯者。以时祠之。孝武皇帝脩封禅之礼。巡省五岳。立宫其下。宫曰集灵宫。殿曰存僊殿。门曰望僊门。仲宗之世。使者持节。岁一祷而三祠。后不承前。至于亡新。寖用丘虚。孝武之元。事举其中。礼从其省。但使二千石。岁时往祠。自是以来。百有余年。所立碑石文字磨灭。延熹四年。弘农太守袁逢。脩废起顿。易碑饰阙。会迁京兆尹。

孙府君到。钦若嘉业。遵而成之。孙府君讳璆。其大略如此。其记汉祠四岳事见本末。其集灵宫。他书皆不见。惟见此碑。则余于集录。可谓广闻之益矣。治平元年。闰月十六日书。

《集古录跋2》释文:右汉杨君碑者。其名字皆已磨灭。惟其铭云。明明杨君。其姓尚可见尔。其官阀始卒。则粗可考云。孝顺皇帝西巡。以椽史召见。帝嘉其忠臣之苗。器其璵璠之质。诏拜郎中。迁常山长史。换犍为府丞。非其好也。迺翻然轻举。宰司累辟。应于司徒。州察茂才。迁鮦阳侯相。金城太守。南蛮蠢迪。王师出征。拜车骑将军从事。军还策勋。复以疾辞。后拜议郎。五官中郎将。沛相。年五十六。

建宁元年五月癸丑。遘疾而卒。其终始颇可详见。而独其名字泯灭为可惜也。是故余尝以谓君子之垂乎不朽者。顾其道如何尒。不托于事物而传也。颜子穷卧陋巷。亦何施于事物耶。而名光后世。物莫坚于金石。盖有时而弊也。治平元年闰五月廿八日书。

《集古录跋3》释文:右陆文学传。题云自传。而曰名羽。字鸿渐。或云名鸿渐。字羽。未知孰是。然则岂其自传也。茶载前史。自魏晋以来有之。而后世言茶者。必本鸿渐。盖为茶著书。自羽始也。至今俚俗卖茶肆中。多置一甆偶人。云是陆鸿渐。至饮茶客稀。则以茶沃此偶人。祝其利市。其以茶自名久已。而此传载羽所著书颇多。云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十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三卷。岂止茶经而已也。然佗书皆不传。独茶经着于世尒。

右平泉山居草木记。李德裕撰。余尝读鬼谷子书。见其驰说诸侯之国。常视其人贤愚材性。刚柔缓急。而因其好恶喜惧忧乐而捭阖之。阳开阴閇。变化无穷。顾天下诸侯。无不在其术中者。惟不见其所好者。不可得而说也。以此知君子宜慎其所好。泊然无欲。而祸福不能动。利害不能诱。此鬼谷之术。所不能为者也。是圣贤之所难也。

《跋集古录》书法艺术特色:苏轼说欧阳修用“尖笔干墨”。《跋集古录》中起笔、收笔多有露锋,有的出锋细长尖锐,如撇笔、竖钩、戈钩、浮鹅钩等,线条中段部分笔力集聚。这种线质的获取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中锋逆行;二是依靠腕的摇摆送出重擦的腕力;三是用墨。林散之所言:把墨放上去,极浓与极干的放在一起就好看,要在枯墨中写出润来。欧阳修小楷虽用“干墨”,仍然不失流畅滋润之美,这便是其不同凡响之处。

欧阳修的字不似颜真卿《自书告身帖》的线条那样立体圆厚。细析二者用笔方法,颜书多用铺毫,欧书基本是裹锋行笔。《跋集古录》中的笔尖在线条中间,书写时既涩阻又流畅。欧阳修在运笔中隐含的才情,能够时时情随笔出,但又不放肆。可以说,放与收之间在欧阳修的笔下做到了游刃有余。

苏东坡说欧阳修是“方阔字”。方阔楷书显然是颜真卿的风格,我们看本篇中第一行的“文字尚完可读”,第二行的“高祖初兴改秦”等字,颜体结字“内松外包”的外拓结构明显可见。但我们看欧阳修的字,粗看为何颜味不是很足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两点:一是欧阳修的线条较之颜楷细且硬;二是欧“尖笔干墨”用“力”勾勒点画,使点画姿态精神灿然。但较之颜楷的宽博大气、不激不厉,欧阳修小楷的线条、结字,甚至字里行间的气息都“收紧”了许多。

欧阳修喜以枯笔书写,虽露锋却不流浮,沉著有力,如苏轼所评:“尖笔乾墨作方阔字,神彩秀发,膏润无穷。”

用笔精谨,线条爽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故苏轼云:“笔势险劲,字体新丽,自成一家。”

欧阳修评颜真卿语:“其字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从这些字的写法,可知推崇之外,欧阳修本身也以颜书为楷模。

“孝武”於《集古录》中改为“建武”,“建武”为汉光武帝年号,而“孝武”则不见于两汉之世。

《集古录》作“此所谓集灵宫者,他书皆不见,惟见此碑。则余之集録不为无益矣。”与墨迹本文字稍有不同。

款“治平八年(1064)闰月十六日”於《集古录》中改为“治平八年闰五月十六日”。《集古录序》写于嘉祐八年(1063),早于此跋一年,故知成书时间并非序成之时。

此墨迹书于有格线的纸上,与其他三件不同。《集古录》将此墨迹文字收为别本,书中所收正本作“鸿渐自撰,茶之见前史”,可知在成书时又加以修改。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灼艾帖》赏析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灼艾帖》行楷 纸本,册页,纵25厘米,横18厘米,6行69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所谓"灼艾",即针灸。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写给长子欧阳发的信,书法端庄劲秀,即露锋芒又顿挫有力,笔锋作方阔字,清眸丰颊,进退晔如。正如黄庭坚所谓的“于笔中用力,乃是古人法”。

释文:修启,多日不相见,诚以区区。见发言,曾灼艾,不知体中如何?来日修偶在家,或能见过。此中医者常有,颇非俗工,深可与之论权也。亦有闲事,思相见。不宣。修再拜,学正足下。廿八日。

东阳题跋:醉翁常恨作书难,道是撑船上急滩。毕竟晚年多自得,尽留风韵与人看。宋代书家自不孤,当时只许蔡君谟。若将晋法论真印,此老风流世亦无。——崔礼部杰得欧公真迹,闲为之三复居玩,因题之二绝。正德己巳正月六日,后学李东阳。

帖中“见发言”的“发”即欧阳修长子欧阳发。此帖曾经项元汴、安岐、江德量鉴藏。清安岐《墨缘汇观 上编》著录。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跋《行书局事帖》赏析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行书局事帖》纸本,亦称付书局帖 ,纵23.6厘米横9.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本纪第四 五定本 净本 并分付 第六已下 如未取得 速取之 恐妨点对 来日局中相见也 修拜白脱错多 将定本卷子细对 净本候来日商量写。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跋《谱图序稿》赏析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谱图序稿》纵30.5厘米,横66.2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至和二年(1055),欧阳修时年四十九岁书《欧阳氏谱图序》。

释文:自唐末之乱,士族亡其家谱,今虽显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而唐之遗族往往有藏其旧谱者时得见之,而谱皆无图。岂其亡之?抑前世简而未备欤?因采太史公史记表郑玄诗谱。略依其上下,旁行作为谱图。上白高祖,下止玄孙,而别自为世。使别为世者上承其祖,为玄孙下系其□。为高祖凡世再别,而九族之亲备。推而上下之,则知源流之所自;旁行而列之,则见子孙之多少。夫惟多与久,其势必分,此物之常理也。故凡玄孙别而自为世者,名系其子孙,则上同其出祖,而下别其亲疏。如此则子孙虽多而不乱,世传虽远而无穷。此谱图之法也。

嘉祐八年(1063),欧阳修时年五十七岁书《夜宿中书东閤》七律一首。《夜宿中书东閤》释文:翰林平日接群公,文酒相欢慰病翁。白首归田徒有约,黄扉论道空无功。攀髯路断三山远,忧国心危百箭攻。今夜静听丹禁漏,尚疑身在玉堂中。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跋《上恩帖》赏析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上恩帖》又称《致端明侍读留台执事》尺牍。纵25.9厘米,横53.4厘米,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贴是欧阳修晚年写给司马光的信札。这件作品,除了东坡先生所指出的:“字形结体宽扁、起笔露锋芒、且多渴笔”外,还可以见到横细直粗,以及撇笔枯长等笔画线条特点。全作的用笔精谨,点画之间,一丝不茍,充份反映他重视法度的性格,是他书法的最大特色。

欧阳修善写楷书。苏东坡曾中肯地评述他的书法特色:“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晔如也”。这段话不但明白地指出欧阳脩的书法面貌,也同时赞誉了他的仪表风范,真是所谓的“书如其人”。

释文:修启。修以襄病余生。蒙上恩宽假。哀其恳至。俾遂归老。自杜门里巷。与世日踈(疏)。惟窃自念。幸得早从当世贤者之游。其于钦向德义。未始少忘于心耳。近张寺丞自洛来。出所惠书。其为感慰。何可胜言。因得仰诇起居。喜承宴处优闲。履况清福。春候暄和。更冀为时爱重。以副搢绅所以有望者。非独田亩垂尽之人区区也。不宣。修再拜端明侍读留台执事。三月初二日。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跋《致元珍学士尺牍》赏析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致元珍学士尺牍》释文:修启。气候不常,承动履清安。辱简诲承问,感愧!修拙疾如故,然请外非为疾,亦与诸公求罢而从容于进退者异也。

谅非遂请不能已,然亦必易遂也。承见谕,敢及之。修顿首元珍学士。子固伸意。〈《三希堂法帖》第八册第二七七五页。又见《模古斋石刻》卷下。〉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跋《思奉帖》赏析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思奉帖》释文:修启。思奉清论不可得,徒用企想。夏热,承体气佳裕。修此者忽有尹命,殊出意外。不惟才非所长,加以他虑不浅,昨已恳辞,庶可得免。如其不获,恐难坚避。

辱命志文,鄙拙岂足当之?弟以欣慕忠义,乐于纪次,因得附名于石末,遂不敢辞尔。惶悚惶悚。鄙怀区区,不能具道。修顿首谏院舍人执事。〈《模古斋石刻》卷下,光绪初拓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跋《荔枝谱跋》赏析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荔枝谱跋》欧阳修在为蔡襄《荔枝谱》所作题跋中这样写到。

欧阳修作《洛阳牡丹记》,蔡襄作《荔枝谱》,缘于二人均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探索自然的耐心,也因此他们比一般人更加靠近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阅读古人著作,我们不仅要汲取其中的有益知识,更要学习他们的探索精神。

释文:欧文忠书荔支谱跋。牡丹花之绝,而无甘味,荔枝果之绝,而非名花。昔乐天有感于二物矣,是孰尸其赋予耶?然是二者惟不兼两美,故得各极其精,此于造化不可知,推之至理,宜如此也。予少游洛阳,花至盛处也,因为牡丹作记。君谟,闵人也,故能识荔枝而谱之。因念昔之人尝有感于二物,而吾二人适各得其一之详,故聊书其所以然,而以附于君谟之末。庐陵欧阳修跋。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跋《自书诗文稿卷》赏析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行书《自书诗文稿卷》纸本,纵30.5厘米,横66.2厘米,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此卷诗文稿包括《欧阳氏谱图序》和《夜宿中书东閤》七律一首,虽多有涂改、增删,却显得流畅自然,毫不做作。从跋文中可知前后两首诗所作年代各不同,分别作于至和二年(1055)和嘉祐八年(1063),作者时年49岁和57岁。

释文:自唐末之乱,士族亡其家谱,今虽显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而唐之遗族往往有藏其旧谱者时得见之,而谱皆无图。岂其亡之?抑前世简而未备欤?因采太史公史记表郑玄诗谱。略依其上下,旁行作为谱图。上白高祖,下止玄孙,而别自为世。使别为世者上承其祖,为玄孙下系其□。为高祖凡世再别,而九族之亲备。

推而上下之,则知源流之所自;旁行而列之,则见子孙之多少。夫惟多与久,其势必分,此物之常理也。故凡玄孙别而自为世者,名系其子孙,则上同其出祖,而下别其亲疏。如此则子孙虽多而不乱,世传虽远而无穷。此谱图之法也。 翰林平日接群公,文酒相欢慰病翁。 白首归田徒有约,黄扉论道空无功。 攀髯路断三山远,忧国心危百箭攻。 今夜静听丹禁漏,尚疑身在玉堂中。

卷中钤有宋“中书省印”九叠朱文印记及清内府鉴藏印记多方。卷后有宋周必大,元张雨、欧阳玄,明宋濂等人题跋。

南宋名臣周必大写于淳熙乙巳的三篇题跋,每篇题跋的右方都盖上了“中书省印”,足足盖了三颗。

卷中还有明宋濂题跋云:“欧阳公《谱图序》,作于至和二年乙未,后一百三十一年,平园周益公得公所具检槁一段并嘉祐八年癸卯夜宿中书东阁诗八句,联为一卷。

诗阴有中书所录裕陵出阁亲挥两行,亦不弃去,而附见之,且各题其左,而识以中书省印者三,卷首又识以益国之章,其慎重之意至矣。”

关于欧书特点,苏轼评价说:“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清眸丰颊,进退晔如。”李东阳在帖后的诗跋中称赞欧书“宋代书家自不孤,当时只许蔡君谟。若将晋法论真印,此老风流世亦然”。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大家,影响波及王安石、苏东坡等,是公认的文坛领袖,他的学书主张,为苏轼继承和发扬。他早年学虞世南,后“以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推崇颜真卿,喜柳公权“锋芒俱在”。欧阳修传世墨迹尚有几件,此“灼艾帖”为其中之一。

此帖书法端庄劲秀,即露锋芒又顿挫有力,此正是黄庭坚所谓的“于笔中用力,乃是古人法”。苏轼说的“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彩秀发、膏润无穷”和“笔势险劲,字体秀丽”,可说是搔到痒处。

欧阳修在对待作品时常常强调“字如其人”,提倡书品与人品相结合,书法审美应当人品、书品并重。并且他还强调“学书为乐”,提倡学习书法不应该是带有功利性或者是目的性的,而是书者以自娱,书者以自适,书家在书写时可以不计工拙,这也体现出北宋“尚意”书风的意识。但是学书为乐,并不是抛弃法度,而是立足于传统,在书学传统的法度范围之内,将性情得到最大的抒发,他的这些书法理论主张,也在其作品中有所体现。

北宋草书的发展是处在由唐向元明清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草书书法发展史上来看,北宋草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个环节。从整体上是积蓄力量将北宋草书的影响逐渐扩大,宋太宗、王着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黄庭坚代表了北宋草书的巅峰,狂草的创新极大丰富了后世对草书章法以及笔法的认识,后世更将黄庭坚淋漓尽致的草书风格推向极致。

0 阅读:1

香萱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