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既白 著
佛曰人有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其中“我相”是基础,没有了“我相”,其他三相也就不会执着。“我相”,乃无始劫以来便有,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个“我”去掉,因为这个“我”,障碍了自性的释放,让我们受到这个自我空间,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管制,受到世间法则、宇宙法则的约束而不得自由,被压缩在这个小天地里。
要达到去除“我相”,既可以借助佛法来修行,亦可以通过参悟《道德经》来实现,比如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和第二十四章中,就有关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矝”的“四自”论述。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二十二章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紧接着二十四章又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从正反两面整体论述了“四自”的妙乐和危害,进而得出了“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和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的结论。什么意思呢?站在得道者的角度和维度来看,“四自”就是吃饱了撑的,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家的老庄,与佛家、儒家,三家教人的道理,几乎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佛家、儒家是从阳性的、正面上来讲,老庄道家是从阴性的、反面上来说而已。反面说的意义深刻,不但深刻,而且更具有启发性、全局性和可持续性。因为佛家与儒家是从正面上说的,往往变成了教条式的告诫,反而使人产生抗拒性的意识。至于老庄道家的说法,却合乎“曲则全”的道理和全局整体思维,使人比较容易接受。
“不自见故明”,“自见者不明”。从正反两面告诫我们,人不可固执自己主观的成见,执著了自己的主观成见,便成了佛家所说的“所知障”,反为自障了!因为自有主观成见,就无法吸收客观的东西,因此而说“不自见故明”、“自见者不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一个领导群众的人,千万不可被“自见”蒙蔽了双眼,需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把所有人的智慧,集中为你自己的智慧,你的智慧就更大了。这就合乎“不自见故明”,“自见者不明”的道理了。
“不自是故彰”,“自是者不彰”。“自是”与“自见”差不多是同一个道理,但同中有异;“自是”是主动且片面的认为我一定都对的,我的绝对没有错,说白了就是“自以为是”的意思。自以为是既容易得罪别人也容易伤害自己,它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流,很容易使个体孤立于群体之外,受到他人的排斥和冷落,它是事业成功的拦路虎,要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公正的评价他人,否则其下场往往很凄惨,最终的结果也总是和他们的愿望初衷相违背。
“不自伐故有功”,“自伐者无功”。“自伐”,就是自我表扬的意思,有了功劳的人爱表功,差不多是人们的常态,甚至虽然只做了一点事情,也时刻想着让人家表扬一下,鼓励鼓励。真正有修养的人,有功等于无功,从不自伐,从不自我表扬和标榜,所以老子才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为什么呢?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不自矜故长”,“自矜者不长”。“自矜”,也就是现在所讲的自负傲慢,有个成语叫“自矜功伐”,意思是指居功自傲,居功自傲的人不能成功,也不能长久,所以要不自矜才能长久。因此大乘佛教的《金刚经》中才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说法,意思是劝诫众生不执著于我(自己),不执著于他(他人),不执著于所有众生,乃至于不执著于有生死的一切,其中“我相”是基础,没有了“我相”,其他三相也就不会执着。其实这与老子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怎么办呢?“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那“有道者”又在干什么呢?“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讲到这里,全篇还是这一句老话——“曲则全”,说白了就是全局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问题。要怎样才能做到无争呢?好处都不争,别人纵然要争,也没有用,我既然什么都不要,本来便是空,与“空”争个什么!人之所以有祸害、有痛苦、有烦恼,就是因为想抓住点什么,既然一切都不要、都舍出去了,那自然无争,自然争不起来。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看起来都是同现实人生相反的道理,相反的,才是“道动”、“道用”的精妙之处,才能避其(众生)锋芒、击其惰归、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才能在众生都不愿前往的地方侧面迂回地保“全”自己,成就自己的道德,完美自己的人格。
所以,老子加重语气说:“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这句话可以作两种断句和解读,一种是肯定式的下结论“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意思是说“曲则全”最重要,古人所言非虚,人生最伟大的作为,不必强求功成在我,只要前期真正做到了无为而为,因上努力,后期的成功就必定有我,其实这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和中医“上医治未病”的全局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如果时时事事都“无为而为”、“为而不争”、“功成、身退而不居”,则世界就会毫无保留地保全(诚全)自己,“吉人自有天相”,这就是“曲则全”的大道,亦是人生的最高造诣和境界。
另外的一种解读是:“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这样一来,便有点“心诚则灵”的味道了,什么叫“心诚”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也,那“全而归之”也就成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了,所以古语有“心诚所致金石为开”,“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的说法。
反过来如果“心不诚”呢?则人为表现出来的东西,就不那么真实了,就虚了,虚了也就假了,假的东西,会有谁看重呢?你就算真有优点,别人也会不以为然。所以老子才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不刻意表现自己,不肆意抬高自己,不自我夸耀,不自以为是,实事求是,这些都是跳出“自我”小圈子的必要条件,唯有如此,方能“无我”,只有“无我”,才能成就“真我”。
成就了“真我”,就不会总惦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可以客观公正的看问题,就可以公正无私,就可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你依道而行了,就可以厚德载物,各种力量都会前来归顺你,辅助你,虽然没想过为自己谋求什么,但是反而可以成就自己。
本文节选自《浅论“无我”与“实事求是”的综合辩证关系》专题,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敬请赏析与雅正。
上一篇:真正的“无我”,就是最大的“实事求是”
作者 | 东方既白
简介:十年学易,一朝悟道,独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国学和哲学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易经》和《道德经》系统架构体系的开创者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谢谢。
[作揖]作者你好,佛陀有没有教“灭相”的方法呢?我没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