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习室后续:你就惯着他吧,混乱的运营管理只会让品牌负口碑

元化玩转趣事 2024-12-04 03:45:19

前段时间写一篇教培市场的大坑:AI智习室引来了热议。

没过几天,就收到了平台的通知信息,说我的文章被投诉侵权,而我自问文章内容对于品牌并没有任何的负面言论,只是陈述了在智习室里的一些现象。

投诉我侵权的是品牌企业主体。而最终的投诉结果是不成立的。

对于文章,评论中很多人是对于AI智习室和AI赋能教育是混淆不清的,甚至连同我讲的AI智习室和AI学习机也混淆不清的。

AI赋能教育是必然的趋势,没有任何一个老师可以做到爱弥儿的导师一样全知全能,而AI则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老师在知识领域上的不足,但AI也必然不能替代老师主导作用。

所谓的AI在教育上的赋能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AI赋能生活是同根同源不同向而已,所以它应该实现的功能也是一样的,是辅助人类高效解决问题,而不是替代人类,如果是后者的目的,那AI就不是一个好的伙伴。

AI学习机,不论品牌,单说机器,我认为它是一个好的学习辅助机器。我当时文章写松鼠AI的时候,楼下就一堆人跳出来指摘品牌,我觉得那才是真正的恶意。因为品牌之间,对于消费者来讲只有性价比,没有绝对的好坏。

而我明明是在陈述AI智习室,不在产品,但很多人指摘的却是学习机,这就有点曲解文章主题了。

我之前也写过类似关于传统教培机构的乱象问题,这一次,收到投诉后,我也对类似问题做了思考,所以针对这一次的问题,我也想陈述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代理商对于产品理念认可度不高。

运营负责人在职至少半年,其他的销售在职短则三月,长则五月。入职前三天,我被安排看视频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产品内容,熟悉产品定位定向,而我前文陈述的关于那些无效刷题时长的案例就是从视频中看到的。我把学习的内容跟销售们分享,跟她们分享了一些我整理过的销售上可以用到的话术,她们非常惊讶,就像发现新大陆:后台里面居然涉及这么多关于产品应用的实际案例,以及产品如何解决学生提分问题的原理。

同样我就这些问题跟运营负责人交流,陈述了我对产品理念的认同以及销售该对产品科学应用。运营负责人对我说的话,让我大跌眼镜。

她说:“你不要听他的,他就是产品老板,他当然讲所谓的教育情怀,他当然讲那些学习有效性问题,他当然要你根据科学建议给学生家长,但你不能讲这些啊,你只要卖机子就好了。”她说的话站在单纯的运营上讲,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站在做一个教育产品的运营上讲,就有点太不尽心了。

负责人她们给我的感受是,她们是基于对卖产品的认同,不是对产品的认同,更不是对教育的真心。就像她说的:“我的孩子,等他长大了,肯定不给他用这些,也不给他报补习班。”

第二,对品牌口碑不够负责。

做一家智习室,最重要的是为产品赋能。

为什么是智习室为产品赋能而不是产品为智习室赋能呢?因为智习室区别于托管和教培机构,它的核心是学习机产品媒介。

机构好的管理可以带给产品更多的正向口碑,而糟糕的管理,就会带来坏的口碑。如果代理商不干了,消费者的怨言不会针对哪个分点的自习室,而是针对品牌本身进行扩散。

现在从事教培行业的,每个投资者都说自己是服务行业,很少人说自己是教育行业的。服务行业的服务内容是不可量化的,服务结果也是不可量化的,交付起来胡说空间就很大。

个人浅见,教育是要对教育本身负责,而服务,仅仅为服务行为交付。就拿智习室来讲,如果当这个是服务行业,孩子在这里学习,人身安全,心里愉快就可以了,其实跟托管的作用无异;但是销售员贩卖的却是教育服务,真正起到教育行为的,却是来自学习机,而不是人,那么,最终为教育结果买单的是学习机。这么说,就是孩子如果没有起到提分的结果,那一切都是学习机的问题了。

另外,过多的人为辅导,就不是智习室的功能,算是违规操作了。所以最基本的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必须的。

上述的两点,是关于企业文化或者说产品意识问题的陈述。归根结底,就是对教育没有敬畏心,教育仅仅是逐利的媒介而已。

第三,运营管理乱糟糟

看过上一篇文章的朋友应该知道,我在那家智习室呆了十天就走了。

有人质疑,我就呆了十天就敢出来大言不惭。

确实,我是被离职的。

我进去前三天,是自己看视频学习,是的,没错,自学。完全没有人带着培训,也就是前期培训内容是空缺的。所以大家应该清楚为什么我看视频还能分享给其他销售员关于产品内容和销售话术了。因为大家都习惯被喂养的,一旦要求主动去学习就懒了。

所以我在职那十天里,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销售他们约过来的家长,运营负责人都亲自上场去做需求咨询,很少让销售单独完成一个完整的咨询流程,这就是低效的根本原因。急于卖机而少赋能授权给下属成长。也或者是销售培训本身就没有进行过闭环结果外化。

后面那六天,我打电话都是我们所属的区的一所小学的学生资源。而这批资源,另外两个销售说她们进来她们重复打过,而在我前面几天入职的督学老师也打过,我看纸张还有跟进备注“不需要,不需要……”

每天从一百个电话里能新加到1个微信已经是很值得开心的结果了。而运营负责人每天只是问有没有邀约到访,但从来没有过问这些资源数据的有效性,期间有没有什么疑问的。

最后一天,另外一个销售开了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权限给我,同样打电话,最后一天的结果是新添加7个微信。这个结果对比在以前的机构产能结果,算是很低的了。

运营负责人跟我沟通合作解除的时候,她还在有意无意地暗示我,现在她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某某学校的资源。

作为一个成熟的销售,我很清楚,在这里能不能坚持下来,前期市场资源的匹配度高不高很关键,在面试的时候,我问过她资源是不是充足,而她告诉我的是,这个区,她只有两所学校的资源没有拿到,其中一个就是我说我可能会有资源的学校。

现实是,我打了六天的那个学校的资源,还是本区的5个分店同时在用的同一批资源。

针对她的暗示,我也明确如果携资入组是没有人会开这么低的工资要求的,同时我反问过她:“你说只是两所学校资源没有,但我看到的是只有一个学校资源。”

我离开后,没多久,另外两个销售也离职了。离开后的两个月时间里,来了三个督学老师入职,都走了。

有的时候,你是需要脱离一个坏的环境的,而不是在那个破烂的环境里求突破。就像你看到一群狗在打架的时候,你最应该拔腿就跑,你也可以在旁边观战,你最不应该参与进去看看你厉害还是那群狗厉害。

写在最后

现在的教培机构,很多是没有企业文化这种东西的,都是披着教育的外衣,赚着服务的钱。最近“独立老师”的市场起来了,我觉得也是对教培市场的一种警醒,教学质量和口碑,跟赚钱是不冲突的,但如果一心只想赚钱而忽略教育本身,最终只会被这个市场淘汰。

对于加盟的或者代理的品牌,我觉得从上至下的价值观宣导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品牌主体根本不知道代理末端的人拿着你的品牌在做什么样的事情。另外,底下代理商运营低效,很大原因是他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任何运营和教育经验,所以自上而下的管理培训也是需要形成标准化流程。

上一篇文章中留言说智习室能够赚钱的朋友,我也希望真的在做教育的前提赚教育的钱;说不要求教资的人,估计把师资证书拿出来的勇气都没有吧,如果不把自习室当做是培训机构,那也确实成立,但为什么还要收这么贵的督学费用呢?

以上所有内容仅讨论智习室,不针对品牌,而别有用心的品牌代理人,也希望可以做好自己的教育成为自己的口碑。

是不是割韭菜,割谁的韭菜,谁知道呢,资本之下,资本家手都拿着镰刀。

0 阅读:0

元化玩转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