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马萨利亚
马萨利亚(Massalia)即今日之马赛,位于高卢(法国)南部,是古希腊人建立的殖民城邦之一,也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马萨利亚”这一名字可能来自于当地土著利古里亚人的语言或是相关语言。根据历史文学家保罗·马里耶东的推断,该名称可能与古希腊的某个神话人物有关。也有史学家认为马萨利亚来源于古奥克语“Mas-Salia”,意为“萨利人的山丘”,而萨利人正是高卢时期生活于此的一支土著部落。公元前600年左右,来自希腊城邦福西亚(位于爱奥尼亚科基岛)的殖民者击败了迦太基舰队,来到高卢地区,在当地高卢人的帮助下,建立了殖民城邦马萨里亚,吹响了希腊人侵入西欧的号角。乃至今天,马萨利亚人仍被许多法国人称为“福西亚人”古罗马史学家查士丁的《腓力史概要》记载“在塔奎尼乌斯(即老塔克文 罗马第五任国王 前616-前578在位)执政时期,来自小亚细亚半岛的希腊福西亚青年人先在台伯河畔与罗马人签约,然后一路向西至罗讷河口处与高卢部落结盟...最终建造出了一座大型的都城。”关于马萨利亚的建立,有这样一个动人的神话传说。查士丁描绘道:,
“在老塔克文国王时代,一群年轻的福西亚战士航行到台伯河河口,与罗马人结盟。从那里,他们航行到高卢的遥远海湾,在利古里亚人和凶猛的高卢部落中建立了马萨利亚;他们做了伟大的事迹,无论是保护自己免受高卢人的野蛮侵害,还是挑起他们战斗。因为土地贫瘠,福西亚人被迫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海洋而不是陆地上:他们靠捕鱼、贸易和海盗勉强维持生计,海盗在当时被认为是光荣的。因为,他们敢于航行到海洋的最远海岸,来到罗纳河口的高卢湾。他们被这个地方的宜人景色所吸引,于是返回家乡报告他们所见所闻,并争取更多人的支持。舰队的指挥官是西莫斯(Simos)和普罗蒂斯(Protis)。于是他们来寻求(当地高卢部落)塞戈布里吉(Segobrigii)国王南努斯(Nannus)的友谊,他们想在他的领土上建立一座城市。碰巧的是,那一天国王正在安排他的女儿吉普蒂斯(Gyptis)的婚事:按照部落的习俗,他准备把她嫁给在宴会上挑选的女婿。由于所有求婚者都被邀请参加婚礼,希腊客人也被邀请参加宴会。然后女孩被带进来,当她父亲要求她向她选择的丈夫献水时,她绕过所有高卢人,转向希腊人,把水给了普罗蒂斯;这样,普罗蒂斯就从客人变成了女婿,他的岳父给了他建城的地点。因此,马西利亚建在罗纳河河口附近,在一个很深的入口处,就像在海的一角。这便是马萨利亚的建立。”
马萨利亚的建立
无论传说的真相如何,这些希腊殖民者通过逐步占领西南方的利翁湾,进而控制海上贸易路线,从附近的迦太基人与伊特鲁里亚人处分走了一杯羹。他们还会派出远征队向西欧内陆进发,与高卢的本土居民——凯尔特(高卢)人和意大利北部的利古里亚人进行贸易。这些民族作为蛮族,以往只会饮用酿造过程简单的啤酒,而希腊人带来的葡萄酒则令他们眼界大开。他们开采本土的锡矿,与希腊人交换葡萄酒、酒器乃至葡萄种植技术。这些锡矿则被马萨里亚出口,牟取大量利润。当然,希腊人与高卢人与利古里亚人的关系并不总是和谐的,他们时而爆发战争与冲突,通过这些战争与冲突,马萨利亚得以扩张。福西亚城邦被波斯人摧毁之后(前560),许多福西亚人远渡重洋来到了这里,进一步促进了马萨里亚的兴盛。马萨利亚成为古代世界的主要贸易港口之一。在公元前 4 世纪的鼎盛时期,它拥有约 50,000 名居民,占地约 50 公顷,四周环绕着城墙。它是一个贵族共和国,由 600 名最富有的公民组成议会。其中有15名代表组成的委员会行使最高权力,含3名执政官。它在俯瞰港口的山顶上有一座供奉德尔斐阿波罗的大型神庙,在城市的另一端有一座供奉以弗所阿耳忒弥斯的神庙。在马萨利亚铸造的德拉克马遍布利古里亚-凯尔特高卢各地。来自马萨利亚的商人沿着杜朗斯河和罗讷河进入法国内地,建立了通往瑞士和勃艮第的陆路贸易路线,最北延伸到波罗的海。他们出口自己的产品:当地的葡萄酒、腌猪肉和鱼、芳香和药用植物、珊瑚和软木。马萨利亚最著名的公民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和航海家皮西亚斯((Pytheas,Πυθέας)。。皮西亚斯制造了数学仪器,使他能够几乎准确地确定马萨利亚的纬度,他是第一位观察到潮汐与月相有关的科学家。公元前 330 年至 320 年间,他组织了一次海船探险队前往大西洋和英格兰北部,并访问了冰岛、设得兰群岛和挪威,他是第一位描述浮冰和午夜太阳(极昼)的科学家。虽然他希望建立一条到康沃尔(英格兰西北部)的海上贸易路线,但他的旅行并没有取得商业成功,也没有重复。而在阿拉利亚海战(前540)之后(此战由福西亚殖民者对抗迦太基——伊特鲁里亚联军,以希腊人的大败而告终 此战之后,原属希腊殖民者的科西嘉岛与撒丁岛沦陷——作者注),马萨里亚海军几乎全灭,其发展中心便转向高卢本地,先后建立起阿伽西(Agathe,Ἀγάθη,现阿格德)、尼凯亚(Nicaea,Νίκαια,现尼斯)等卫星殖民地。马萨里亚的地理位置使其出了许多著名探险家,如探索了西非的优特米尼斯(Euthymenes,Εὐθυμένης)与探索了欧洲西北部的皮西亚斯(Pytheas,Πυθέας 见上文)。希腊人用谚语 Ἐκ Μασσαλίας ἥκεις(“你正从马萨利亚出来”)和 Ἐς Μασσαλίαν πλεύσειας(“你也许会航行到马萨利亚”)来形容那些过着柔弱和娘娘腔生活的人,显然是因为马萨利亚的男人穿着花哨的长袍,身上散发着香水,头发扎起来,而其他希腊人则认为这是耻辱的表现。另一方面,罗马人对这座城市的看法更为积极,认为它是希腊文明在蛮族土地上的堡垒,也是罗马的忠实盟友。
马萨利亚遗址
通过进行罗马人与高卢人的转口贸易,马萨利亚得以发展并繁荣,并长期与罗马保持友好关系,因为双方有共同的敌人伊特鲁里亚人(意大利的土著居民,长期是罗马的劲敌)。公元前396年,罗马人在战胜伊特鲁里亚城邦维爱之后,在德尔斐的马萨利亚国库中存放了一个金坑。前389 年,高卢首领布伦诺斯入侵罗马,马萨利亚协助罗马积极对抗高卢入侵者,并贷款罗马帮助罗马支付战败的赎金。作为对参与在前一年布伦诺斯攻占该城期间向高卢人支付赎金的奖励,两座城邦签署了一项“平等”条约 (foedus aequo jure percussum),正如查士丁所说,从此两座城邦结成了正式的联盟。马萨利亚人到罗马旅游的游客被授予某些特权,例如享受公共接待的权利、荣誉特权(有机会参加参议员之间的表演)和豁免权(无需纳税即可在罗马进行贸易的权利)。因此,数百年来,马萨利亚虽然处于某种保护之下,但仍然保持着名义上的独立。在整个布匿战争期间,马萨利亚一直坚定地站在罗马这边,作为罗马的盟友,阻塞了汉尼拔从西班牙通往意大利的海路,迫使汉尼拔只得翻阅阿尔卑斯山前进,可以说居功至伟。
进入前2世纪,随着希腊本土的沦陷,马萨利亚开始面临日益崛起的利古里亚人和高卢人(特别是其中的阿维尔尼人和阿洛布罗基人)的入侵,凯尔特人与利古里亚人开始合流,形成新的“凯尔特—利古里亚人”组建所谓“萨利安联盟”(Salyens),连年入侵马萨利亚。无法抵御的马萨利亚在国防上越来越倾向于寻求罗马的援助。前123-前121年,在罗马执政官昆图斯·法比乌斯·马克西姆斯·阿洛布罗吉库斯(Quintus Fabius Maximus Allobrogicus)等人的率领下,罗马军团来到当地,驱逐了入侵的阿维尔尼人和阿洛布罗基人,并在马萨利亚的内陆腹地扩展影响力。前121年,罗马人建立所谓“纳尔谤高卢”(Gallia Narbonensis)(也名山外高卢)行省,统治高卢南部。作为交换,马萨利亚割让了一条穿过其领土的土地,用于罗马修建通往西班牙的道路多米提亚大道。至此,马萨利亚与高卢腹地的联系事实上被罗马切断,势力有所衰退。但仍保持独立地位。
纳尔谤高卢
罗马2 全面战争中的马萨利亚
二 马萨利亚之围:海战
前58年——前51年,罗马“三头同盟”之一的恺撒发动高卢战争,几乎征服高卢全境,在高卢战争中,马萨利亚也为恺撒提供了不少帮助,高卢战争使得恺撒获得巨大的威望与财富,也获得一支强大的百战军队,在元老院要求恺撒解除兵权返回罗马之时,恺撒拒不从命,率军赫然渡过卢比孔河,挑起内战,前50年,罗马内战爆发,以恺撒对抗元老院及同为“三头同盟”的庞培,马萨利亚一开始严守中立,在恺撒与马萨利亚双方的第一次会晤中,15位该城代表就表达了不会偏袒任何一方的决议。但随着庞培亲信——高卢总督卢修斯·多米提乌斯·阿赫诺巴布斯(Lucius Domitius Ahenobarbus )逃亡马萨利亚,并游说当地居民加入元老院一方,马萨利亚最终决定,加入元老院一方,与恺撒对抗。
马萨利亚的加入,切断了恺撒远征西班牙的通道,也使得恺撒无论从高卢进军西班牙和意大利,皆有后顾之忧,因此,恺撒决定,围攻马萨利亚。被他们的敌对行动激怒后,恺撒开始对马萨利亚进行围攻,并留下新组建的第十七、第十八和第十九军团共计15000多人在盖乌斯·特雷博尼乌斯(Gaius Trebonius)的指挥下进行围攻。他还任命德西米乌斯·布鲁图斯(Decimus Brutus)负责那里的舰队。恺撒自率主力远征西班牙,前49年6月,马萨利亚围攻战爆发。
然而,攻克马西利亚绝非轻易之事。古代希腊航海家向来善于选址建城,特意在类似半岛的地形上建立据点。因此,整座城市的三面都有海水拱卫,只有一段非常有限的路桥可供外敌通过。但精心构筑的卫城要塞,又非常有效的堵在这个位置。外围还有分布大量塔楼的坚固城墙保护。向来富庶的城市居民,也不怯于参军作战,更有内陆的阿尔比基山民和当地凯尔特部落赶来协防。这让城市的守军规模也高达8000之众。他们还很快就武装出11艘三列桨战舰,并改转了另外6艘渔船加强海军实力。因为对这样一个半岛城市而言,畅通的海路足以让围攻者不战自溃。匆匆赶来的多弥提乌斯也有几艘武装船只,从而加强了守军的水面战兵力优势。
罗马军首先从海上封锁马萨利亚,为突围,马萨利亚军与罗马军在海上交锋。6 月 12 日,马萨利亚人凭借其丰富的航海经验以及速度更快、机动性更强的舰船,率领 17 艘舰船率先发起了进攻。《内战记》为我们生动描述了这场海战
“马萨利亚人听从了卢修斯·多米提乌斯的建议,武装了 17 艘战舰,其中 11 艘有掩护,并增加了许多轻型船只,以数量恐吓我们的舰队,最后还装载了大量钢铁……这样武装起来的舰队充满信心地向我们的船只推进,我们的船只在德西穆斯·布鲁图的指挥下,停泊在马萨利亚对面的小岛附近。布鲁图斯的舰船数量少得多,但凯撒在船员中安插了从所有军团中挑选出来的勇敢者……”
“现在,对于每一个被剥夺了投掷武器的士兵来说,愤怒都会提供一种新的武器:一个人向敌人投掷桨,另一个用强大的手臂投掷严肃的装饰品;桨手们被赶出战场,长椅被撕碎,船只被打碎……然而,没有人比敌方的火箭在海上造成更大的屠杀。火苗爆发,由树脂火把引起,并以其所含的硫磺为燃料;船体很容易成为猎物,在沥青和液化蜡的帮助下,火将船体吞噬。海浪并没有阻挡住火势,大火在水面上肆虐,船只残骸也随之熊熊燃烧……”
罗马人试图用抓钩或船钩及著名的“乌鸦吊桥”登上敌船,然后进行肉搏战,而马萨利亚人则机动灵活,试图通过砍断船桨来切断罗马船只并使其无法控制,然后用大量箭和船钩轰炸它们,罗马军聚集一处,缩小包围圈,而后发挥“乌鸦吊桥”的长处,抵近肉搏,马萨利亚海军大多为商船的海员和水手,逐渐不支。最终,胜利属于罗马人,他们因此维持了对该城市的海上封锁。马萨利亚人共有 17 艘船,其中 3 艘被击沉,6 艘被俘,最终只有 8 艘返回港口。罗马维持了其海上封锁。7月31日,庞培派的卢修斯·纳西迪乌斯(Lucio Nasidio)从西西里率17艘战舰支援马萨利亚,马萨利亚军民士气大振,贵族平民纷纷前往神庙祈祷胜利,庞培的援军与马萨利亚的海军再次与恺撒军布鲁图斯率领的海军决战。罗马军率先击溃庞培援军,而后进攻马萨利亚舰队,经激战,布鲁图斯再次大胜马萨利亚舰队,马萨利亚海军几乎全军覆没。纳西迪乌斯率残部逃走,奔向西班牙,对马萨利亚的海上封锁彻底完成。
“布鲁图斯也朝这个地方前进……在战斗中,马萨利亚人的英勇表现是完美的……由于我们的舰船已经逐渐远离,敌人就有空间利用其水手的技术和舰船的速度;如果我们一旦趁机伸出铁手(抓钩)抓住一艘船,那些处于危险中的同伴就会从四面八方跑来……与此同时,大量从远处投掷的抛射物出乎意料地从轻舟上落到我们的船上……造成了许多人的伤害。两艘三列桨战船护卫着布鲁图斯的船只,这艘船的旗帜很容易辨认,两艘船向他们发起了进攻。但布鲁图斯预见到了这一举动,加速了船速,以暂时保护它。敌方两艘战舰互相撞击,碰撞十分剧烈,双方都遭受了重创,其中一艘甚至船头断裂并完全沉没。布鲁图斯舰队的舰船注意到了这一事件,袭击了受损的船只并将其击沉。。。”
三 马萨利亚之围:陆战
在海战的同时,特雷博尼乌斯开始着手进行陆战,罗马军挖掘壕沟,断绝城内内外交通,并挖土堆修筑攻城斜坡,砍伐树木修建各类攻城器械,特雷博尼乌斯在城墙下建造了一座攻城塔,30 英尺(9.1 米)见方,六层高,塔楼位于城墙之下,面对着来自城上的投掷物。塔墙由 5 英尺(1.5 米)厚的砖砌而成。最底层建成后,上面覆盖着坚固的防火屋顶,屋顶没有固定在墙上,而是像盖子一样盖在墙上。屋檐向外突出,四周都挂着屏风,遮住了所有的墙壁。罗马军队用螺丝将整个顶篷、屋顶和屏风升到一层楼的高度,工人们开始在它的保护下建造这一层的墙壁。这个过程以同样的方式重复,直到塔的高度达到最高。罗马军利用攻城塔攻城。马萨利亚人不甘示弱,以重型弩炮和火箭轰击罗马军队,扔下燃烧的沥青和松木刨花(用来引燃),企图摧毁罗马攻城武器,但未能奏效,双方围绕城墙展开拉锯战,战况惨烈,恶斗终日,血流成河。马萨利亚人甚至组织阿尔比基人夜袭,企图焚毁罗马军攻城武器,被罗马军击退。罗马军利用攻城塔为掩护,挖掘城墙地基,将一段城墙轰塌。
马萨利亚人见一时无法突围,玩弄诈降诡计,假意派出使者请求投降,实则是缓兵之计,特雷博尼乌斯不知是计,放松了对马萨利亚的包围。罗马军开始松懈,马萨利亚人数日后乘机出城突围,顺风防火,几乎焚毁罗马军大部分攻城器械。而后撤入城中,罗马军群情激奋,次日,马萨利亚人故技重施,再次出城偷袭, 被已有防备的罗马军击退。群情激奋的罗马军昼夜赶工,仅用数日就将被焚毁的攻城器械全部重建,城内军民见罗马军如此神速,目瞪口呆,军心瓦解,已无抵抗意志。在罗马军答应不屠城,不劫掠并得到恺撒的许可后,开城投降,多米提乌斯等人乘船逃走,历经4个月围攻,马萨利亚围攻战结束。马萨利亚交出所有船只与守城器械,赔付军费,基于一直与罗马的同盟关系,仍保留一定自治权力,但除马萨利亚城外,大部分土地和物资均被恺撒没收。
伤亡:
罗马军 1100
马萨利亚 4000
罗马军攻城
后续
马萨利亚并未毁灭,仍然保持着西地中海重要贸易中心的地位,入主高卢后,罗马人在马萨利亚大兴土木,一条连接马利亚和尤利娅·奥古斯都大道的支线罗马道路得以兴建,港口得到整治,对外贸易日渐繁荣。此外当地出现了多处罗马式的建筑,包括斗兽场、歌剧院、引水渠等,首个大型天主教堂与公元三世纪初建成,最迟在300年左右,其自治权力被取消,成为帝国直接管理的城市。这一名城作为西地中海重要的商业中心,一直延续到中世纪,直至近代,时至今日,马赛仍为法国的第二大城市,法国国歌《马赛曲》即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