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土地改革和废奴运动,看起来挺美,为什么结果却一地鸡毛?

有范又有料啊 2025-02-19 09:04:14

古语有云:穷则变,变则通。所以古往今来很多人对这个“变”字情有独钟,对“变法”、“变革”之类的事情也津津乐道。

但是,在讲商鞅变法的时候,我就讲过,变法这种大刀阔斧的事情,其实特别讲究条件、基础、魄力、环境、成本等各个因素的相互支撑,否则是难以成功的。商鞅变法如果不是因为秦国当时落魄得快不成样子了,秦孝公又雷厉风行地要改变现状,坚定不移地支持商鞅……它大概率还是不能成功的!

我们回过头来看古人说的“穷则变,变则通”,大多数人是不是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穷”?啥叫穷?一穷二白、山穷水尽!一穷二白代表你推倒重建的成本和阻力较小;“山穷水尽”代表你已经试过走其他路子了,但是走不通,所以逼不得已再来试试这条路!

总而言之,变法其实是一种逼不得已的选择,但很多人还把它当成了治世良药,确实有点背道而驰了。其实这事稍微动点脑筋就能明白的,国家变法是不是和我们个人做大手术一样,一个人如果不是病到一定程度了,吃药、打针、调养都没有效果,谁愿意动不动就跑到手术台上去挨一刀?

王莽当了皇帝之后,在心中的儒家理论持续发酵和儒家子弟鼓动的助推之下,也火急火燎地开始了改革,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的改革,波及面非常广,各种动作特别多,基本上只有他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有些小事情方面的改革,比如王莽特别喜欢改名字,包括人名和地名,这种事情伤害性不大,所以就不介绍了。

但是,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极其恶劣和巨大,还是需要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今天先说第一条。

这里插一句,后面我们会发现,王莽的每一项改革看上去都是相当高大上,且与人们的美好愿望、高尚情操挂钩。为什么?因为但凡是改革,没有一个高大上的口号、没有一个美好幸福的愿景,那就根本不具备全面推行的先决条件,话都不说得漂亮一点,能指望大家跟着一起华丽转身吗?

王莽改革的第一刀便是砍向了土地与奴隶。他宣布恢复周王朝“井田制”,土地收归国有,不准土地自由买卖,而且不允许奴隶买卖,所有奴隶恢复自由身。

看上去高大上不?土地国有,天下为公,奴隶自由,以人为本,这简直就是近2000年后才出现的社会主义文明呀!很多人调侃王莽是穿越者,最重要的证明材料也是这一条。

但是,我们再仔细想一想,王莽的这项改革有什么问题呢?内容看着很高大上,没问题!问题就出在他忽略了他的时代和国家体制有问题,当时是生产力不太发达的封建时代,土地国有是不是其实全部归你王莽一人私有?奴隶自由,你想过自由的奴隶因为缺乏生产资料和生产力,根本无法独立生存的问题吗?(这一点在介绍豪族的时候已经讲过了)

内容和形式不配套,所以这项改革注定是不伦不类的“四不像”。茅台酒装进了二锅头的酒瓶里,你非要全世界的人承认,这就是茅台,这不是有点为难人吗?

最难接受王莽这一刀的阶级就是王莽过去的铁杆战友豪族。豪族们很愤怒,以前看你王莽像个谦谦君子,跟谁相处都是和和气气的,秉着和气生财的道理,我们才死心塌地支持你。没想到你刚一上台,就弄这一出,恶心谁呢?土地国有、奴隶自由,那我们还是豪族吗?

这一刀下去,王莽和豪族几十年的阶级感情彻底一刀两断了。

当然,王莽这么做,一方面确实是想为自己的理想和情怀买单,另一方面也有自己不可告人的私心。因为他这一路“参选”并最后当上了皇帝,没有谁比他跟了解背后支持他的豪族身上能量有多大,一个人如果是依靠自身以外的东西获取成功的,那么他成功前越依赖什么,成功后就会越忌惮什么。王莽害怕豪族既可以成就自己又可以推翻自己,所以他想削弱豪族。

王莽恢复古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儒家子弟早已经帮他造好了“厚古薄今”的舆论之势。现在这个社会很操蛋,人民过得不幸福,那么什么样的社会才能让广大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呢?圣贤们在传世经典里面说了,得回到周朝那个样子,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大家自由平等、和睦友好……

所以,王莽就把这些美好画面赶快写实了,这既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能打击潜在危险分子豪族,何乐而不为?

但其实他也不知道他宣布的这些东西到底在周朝是不是真实存在?与当下这个时代和社会是不是兼容?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弄了再说,反正打着理想和情怀的幌子,干啥都不为过。

先来说说王莽恢复的“井田制”,“井田制”确实在古书之中有记载,但到底是不是在周朝真实实施过,它的实施效果如何,却不得而知了。因为很多历史资料已经缺失了,或者被后人严重加工、篡改过了。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理性的推断来判断“井田制”究竟是不是个好东西?

周朝的土地国有制,其实有点挂羊头卖狗肉,它就是封君所有制。天下的土地在名义上都归周天子所有,但是,周天子和他的中央政府又没有能力去打理这么大面积的土地,于是就把土地划分给很多块,分封给诸侯。同样的逻辑,诸侯再把土地分配给大夫,大夫再让农民耕种。农民在种好自己那份土地之外还要给国家多种一块土地,这块土地即公田,产出完全归封君所有。

后来,在《孟子》与《周礼》之中,便逐渐出现了“井田制”的概念,大意是:将土地分成一块块九百亩大小的正方形区块,从中间横竖画两道,便将这块地分成了“井”字形,变成了大小相等的九块田地。周边的八块分给八户人家,而中间的一块是公田,公田的收成归封君所有。

“井田制”是不是听起来很美?每户人家种100亩地,然后八户人家再免费给公家种100亩地,就完事了,你好我好他也好。

但是大家仔细想一想,这事靠谱吗?首先,你到哪里去找那么多方方正正的九百亩土地?其次,按户分配合理吗?有些家庭人丁单薄根本就种不了100亩地,有些家庭人丁兴旺,100亩地根本不够种;然后,这一代种完了,下一代长大了,新户头出现了,既有的土地如何分配?最后,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那些农民在种地的过程之中,是对自己的地用心些还是对公家的地用心些?遇到旱灾、水灾他们是先顾自己的地还是公家的地?三个和尚就没水喝了,八户人家共种一块公田,能种好吗?

不管“井田制”是否真实存在过,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王莽推行“井田制”就是随意拍脑袋拍出来的,并没有深究它的可行性,他只知道,圣贤在传世经典上说的东西是不会错的,要错了的话,他也不会如此传奇的君临天下了。

王莽虽然喜欢装圣人,其实他根本就不是什么圣人,他的每一招每一式都包含了他的私心目的。他推行“井田制”和禁止贩卖人口,就是想一步到位地从源头上解决豪强问题,没地、没人,看你们还怎么豪强。

这一点,可以说王莽的意愿和思路都是好的或者对的,但是方法不对,太简单粗暴了,人家豪族阶级经过了上百年的沉淀与进化,就凭你这一纸空文就想把人家彻底一锅端了?若是当皇帝这么好当,汉哀帝当年早就成功把你们王家一锅端了。

可见,王莽其实是一个眼高手低的理想主义者,想得挺美,做得却挺不得劲!

你说端掉人家的饭碗就能端掉人家的饭碗?人家要是狗急跳墙了,跟你翻脸,你拿什么去制裁人家呢?

咱们都是成年人,做事情不能想当然,有些事情即便自己再看不惯,也要客观地去思考一下它背后的合理性,不能一言不合就要毁掉它。土地兼并是豪族叫板朝廷的根基,且一直都存在,难道其他皇帝不想端掉他们?但为什么豪族却一直屹立不倒呢?这些问题都没想明白,你就搞什么虚无缥缈的“井田制”和废奴运动,不是逼着豪族跟你决裂吗?人家扶你上位,不光没捞到好处,结果还感觉养了一只白眼狼,不推翻你才怪!

王莽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其实很不应该,那就是他根本不知道他上位和以后治国的核心依靠是什么。按道理他应该知道那帮儒生只能帮他摇旗呐喊一下,真正能推着他往前走的正是豪族们。所以,他根本就不应该去动豪族,至少不应该这么急、这么明显、这么猛烈。

其实,不光儒生曾把王莽视为自己的阶级代表,豪族也曾把他视为自己的阶级代表,因为王家本来就是当时最大的豪族。他们当初支持王莽,是因为王莽不瞎折腾,还隔三差五就给大家发福利,封侯封官,弄得大家都皆大欢喜的。所以,请王莽为豪族代言。但是,王莽上台后,豪族却发现自己请的代言人要拆他们的台了,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

有些人是可以忽悠的,比如那帮子光会耍嘴把式的儒生,他们充其量就是发表一些消极言论,煽动一些同是天涯沦落人,还能怎么样?他们敢造反吗?他们有这个能力吗?书生造反,十年难成,听说过没?

但是有些人是绝对不能忽悠的,比如这些有地、有人、有钱、有势、有枪的豪族,人家一发现你忽悠他们就会跟你急眼,特别是发现你侵犯了他们的底线,就会毫不客气地跟你动手。

另外,介绍一下,王莽为什么在当皇帝前后对豪族的态度反差这么大呢?以前又封侯封官,现在立马让人家滚一边去?主要是因为以前他是在慷他人之慨,那些侯爵、官职都是老刘家的,他把老刘家的东西送礼,给老王家赚人情,何乐而不为?等他当皇帝了,这些都变成他老王家的了,所以又想收回来!所以说,人性啦,太特么讲究了。刘邦的大度和项羽的吝啬其实背后不也是类似的原因!

王莽土地国有化为什么不可行性?说到底就是因为人性自私的力量是无穷的。彻底粉碎“私有制”,时至今日也只能作为一个奋斗方向,而不能作为一个一步到位的目标,可想而知,王莽突然来这么一出,最后的结果是什么?要么东风压倒西风,要么西风压到东风呗,你还能指望豪族把到嘴的肉给你吐出来?

有些朋友会说,“土地国有化”经过这么一解释,大家大抵明白是王莽在瞎胡闹了,那么,废奴运动呢?这可是绽放人性光辉的大好事呀!

事确实是好事,但还是前面那句话,王莽有点想当然了,实际情况并不允许!

王莽为废奴运动找到的理论旗帜是“天地之性人为贵”,这看起来没错,确实很美好,大家都是爹妈生的,凭什么有些人就可以不劳而获,有些人就要为奴为婢?大家和和美美、平起平坐,不香吗?这不更符合礼仪道德的要求吗?

但其实,道德、礼仪、平等、自由和善良等美好元素都不存在绝对的状态,这些东西一定要把它们当作一种动态的修行,而不能视为呆板的标准。

以善良为例,有个人穷亲戚向你借钱,纯粹从善良的角度来说,你是不是应该借?但你借了就是真善吗?不一定!他如果拿着你这笔钱去干坏事了呢?那么把善良视为一种修行的人会怎么做?他会去评估是借对这个人好,还是不借对这个人好(不是评估对自己好不好)。

而且盲目地善良、友好等等,还经常会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

所以大家明白了吗?我们讲道德、讲善良、讲礼节、讲自由其实都是有边界线的,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而不能全维度、无限制地盲目铺开。

凡是绝对的东西,往往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就善良而言,一个人有善心、善意远比他不分青红皂白地去做善事要金贵得多。

王莽的“废奴运动”看起来一件深得人心的大好事,实际就是一件缺德冒烟的事情。跟他当年因为一个奴仆逼死了自己的儿子去收买人心是一个道理。

他为什么逼死自己的儿子就能深得人心,因为他逼死的是他自己的儿子,如果是别人家的儿子干了这种事,他会去逼死人家吗?不会的,因为那是拉仇恨。但是,不是推崇人人平等吗?你逼死自己的儿子,就也应该逼死别人家的儿子呀!再说,你逼死你的儿子和你儿子逼死一个奴仆,这两件事在本质上是不是一样的?你儿子用死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了,你是不是应该也去死?

所以,历史上很多所谓的善行是经不起推敲的,细思极恐。

再举例解释一下王莽当年逼死自己的儿子有多么缺德。比如下次别人身上发生类似的事情,他怎么处理?有你王莽示范在前了,他不逼死自己的儿子,那就会遭受道德和舆论的抨击;如果他学你王莽的,人家要痛苦一辈子,尤其是别人可能就这么一个儿子,你让别人怎么下得去那个手?

所以说,很多事情都没有绝对的状态。王莽的“废奴运动”其实就是在极端化、绝对化、过度化地一厢情愿,根本就不具备可行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那些豪族心里会很不爽,你王莽凭什么那我们家的奴隶送人情?我家的努力不是钱买来的?我家的钱是大风刮来的?

那些被解救的奴隶们并不一定会领他的情。人家可能觉得为奴为婢的生活比他们之前的生活好过多了,结果你王大好人不分青红皂白就要拉他们脱离苦海?你才身陷苦海呢,你全家都身陷苦海!有多远滚多远。哪位朋友不信,可以到KTV去劝劝那些陪酒女找份正经工作试试。

你要自以为是地拯救那些奴婢也行,但你可不能管杀不管埋呀!这些脱离“苦海”的奴婢,你如何安置呢?住哪里?吃什么?穿什么?有没有人歧视他们、欺负他们?有没有能让他们安身立命的工作岗位安排?

你要废奴之前,是不是要想清楚这些奴婢为什么宁愿卖身的问题?他们也许会受到老爷的打骂,也许会受到少爷的调戏,却依然无怨无悔,原因是什么?不就是因为外面的世道不太平,虽然在豪族家里受点气,但比自己独自去面对外面那个尔虞我诈的社会,日子舒服多了。在豪族家里,有吃有喝有住,干得好还有奖金拿,还能升职,不香吗?

王莽自以为是地认为所有奴隶都活在水深火热中,想解救奴隶,其实就是一件缺德冒烟的事。因为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根本不允许这些奴隶去追逐自由,官府各式各样的盘剥、各种名目的徭役、时有爆发的天灾人祸,关键是土地几乎都被豪门大族兼并完了,你解救奴隶?你这不是把奴隶集体捞出来去送死吗?

王莽这种人,现实生活也很多。就举一个例子,比如某些不愁吃不愁穿、家境殷实的个体户,动不动就喜欢劝身边的人辞职创业,各种心灵鸡汤一顿喂,也不管人家的个人能力怎么样、家庭条件怎么样、资金状况怎么样、行业形势怎么样……大家觉得这种人是不是表面上看起来一番好意,其实就是缺德?因为他很有可能就把一个家庭推向无底的深渊!

我们要做好事、做好人,这都没错,但必须要尊重客观条件,而不能一厢情愿地想当然。更不能擅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替别人做选择和决定。很简单一个道理,如果那些奴隶真的个个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他们不早就像陈胜吴广那样怒吼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后揭竿而起了吗?

王莽自以为是的“废奴运动”的最后结果就是:饥民、盗贼开始遍布横行,饿死、冻死的无产阶级尸横遍野。

到了此处,大家还觉得王莽的废奴运动是件大好事吗?

后面我们要来聊聊一些反思和总结的问题。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要讲究条件和环境的,特别是在做一件大事情之前,一定要去认真思考,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是否具备了,别头脑一热、灵光一闪,觉得自己想到了一个别人没有想到的金点子,兴冲冲地往前冲了。

尤其那些已经在领导岗位或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的朋友,拜托大家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一个人的能量越大,其背后的责任也越大。一个好老师,可以成就无数个孩子和无数个家庭;一个好领导,可以成就无数个梦想和无数个员工;一个好榜样,可以点亮无数个人生和无数条道路,反之亦然。

如果我们像王莽那样举手投足之间就能决定无数人的利益和前程时,一定要摆脱简单的善恶是非观,把善心、善意沉下去,接上地气,多站在秩序稳定、长远发展和综合成本等角度去斟酌思量。

如果流于形式上的善恶是非,你运营一家公司,很有可能为了帮一个员工,却害苦了成百上千的其他员工;你主政一方,很有可能就会因为一时心软,导致状况频发、民生混乱。

总而言之,权力的使用要慎之又慎,善良的传递要恰到好处。

站在一个总揽全局的管理者角度上来讲,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对下面更多的人负责,让他们大多数人都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就是最大的善良。千万别不顾实际情况,为了成就自己的善名,而刻意去做一些所谓的善事。

进一步说,小善属于“私德”范畴,大善才属于“公德”范畴,千万不能强行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私德。因为它会对现有的社会秩序造成巨大的破坏。

如果大家还搞不清这背后的道理,就拜托大家先牢牢记住“大秩序”和“大成本”这两个词就行。做什么事之前,先想想会不会破坏既有的大秩序?会不会造成成本大损失?在没有看清事情本质和理清它们背后复杂的逻辑之前,千万不要轻举妄动。

有很多事情,我们都觉得不合理,但是它们为什么会存在成百上千年?并且屡禁不止!比如中国古代的青楼行业,很多朝代都禁止过,因为不尊重女性嘛。但是禁住了吗?为什么呢?

真的不是古人就没有尊重女性的意识,而是这是一件在条件没有成熟之前不能做的事情。比如有些有钱有势又有时间精力的纨绔子弟,你没有青楼让他去消耗过剩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他便会把这些东西转移到其他方面,破坏力更大;比如有些活不下去的苦命女子,进了青楼还能活下去,不进青楼全家都的饿死;比如有些家庭生活不和谐的人,没有青楼去消耗他心中的戾气,他便会把戾气撒向社会更多无辜的人……

取消青楼是不是要等整个社会的经济等硬件和人们的道德、文化等软件都具备了,才能实行?如果像王莽废奴运动那样,一声令下,全面启动,十有八九就会让整个社会瞬间陷入混乱。

有时候,时间才是我们最好的朋友,要学会把最重要的调节功能交给时间老人,千万别动不动就要和时间老人赛跑。

有些朋友又要抬杠了,那按这么说,我们对于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听之任之就对了呗?

这样的朋友有点偏激了,只是告诉大家不要急于求成,而不是要大家不作为。前面不是说了私德和公德的概念吗?我们先做好私德部分不就很好了吗?更进一步,约束好我们身边人做好私德管理。比如我们不喜欢抽烟喝酒,完全可以约束自己不抽烟喝酒,也可以劝亲戚朋友不抽烟喝酒,甚至在你三令五申之后,你的儿子还抽烟喝酒,你气不打一处来,揍他一顿,这不都是善行吗?

但是,你总不能因为你爹抽烟喝酒就也揍他一顿吧?不能因为一个跟你毫不相干的人抽烟喝酒就也揍他一顿?不能看到有人抽烟就冲上去把火掐了,看到有人喝酒就冲上去把杯子砸了,或者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吧?

道理其实很简单,当一件事情还停留在“私德”阶段,它是无法硬性的、迅速的去普及和推广的。不是谁有正义感,谁干的事就都是好事、善事,真正的善良,是承认现状、尊重人性,徐图缓进的去改善一些东西!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