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在新技术的产生及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法律风险,应谨慎、合法、合理使用。北京中恒信律师事务所韩小庆律师结合法律条文要旨及裁判指引,一文梳理AI 创作背后的法律知识要点,供大家参考。
一、AI创作面临的法律风险
1.使用公开资料进行AI训练,可能产生侵权风险。
AI生成的内容可能是有原型的,而这个原型有可能拥有版权方。相较于使用公开资料进行模型训练,使用自有数据所造成的侵权风险相对更低,但仍要留意相关训练语料的版权来源。
用户作为自然人“指导”AI生成相关内容,也可能不享受著作权利。
2. 从现有司法实践看,由AI生成的内容是否享有著作权利还要看该内容是否融入了用户的“独创性思维”。
因AI生成内容的过程涉及软件开发者、所有者、使用者等多方主体,即便这些生成内容本身受著作权法的保护,其版权应归属哪一方同样是目前各界争论的焦点。
3.不输出生成的内容,但AI在未经许可下使用了具有版权的训练语料,也可能造成侵权。
从全球其他地区业已出现的案例来看,一些版权所有者认为,AI大模型在公开网络中擅自使用其版权内容,在“抹除署名和来源后”进行机器训练,也是一种侵权行为。此种行为性质的裁定应考虑其是否为“合理使用”,以及相关版权内容是否被用于商业目的。
4.各国在司法实践中对AI侵权的认定标准不一。
这也给我国的AI大模型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带来挑战。如何避免因司法体系和社会文化差异带来潜在的侵权隐患,值得AI大模型的所有者思考。
二、关键实务问题问答
1.平时在使用DeepSeek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成的内容,一篇文章、一幅画,这种产物是属于著作权意义上的“作品”吗?
关于Deepseek等人工智能数据系统产生的结果,如具有独创性,符合“作品”要件标准,是可以认定为作品的。倘若只是简单数据堆砌,不具独创性,则无法认定为作品。
2.Deepseek等人工智能数据系统产生的结果,例如生成的文章等内容的版权、著作权归属于谁?
使用AI技术创作的内容可以享有著作权,但并不归属于AI工具本身,依然归属于创作者本人。至于版权归属于用户(即使用者)还是平台(即算法提供者、软件开发者等),还应以独创性为标准。
3.如果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成的内容与他人作品存在着表达上的相同或者实质性相似,是否构成侵犯著作权?
有可能构成著作权侵权。根据著作权侵权判定的一般规则,即使生成物与他人作品构成实质相似,尚须有证据证明生成物复制或来源于他人作品。如果有证据证明生成物确实复制或来源于他人作品,就可以认定生成物构成著作权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