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陌生化”特征
2.“扭曲”。我国大诗人苏东坡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就提出了“反常合道”的诗观。他认为,“反常”就是把现实扭曲。
为什么要把好好的现实扭曲?
苏东坡认为,只有扭曲,才能取得奇异和陌生化的效果。于是,今天的人们,他们衡量一首诗的好坏,首先看它是不是反常。反常了,新异化了,这首诗就能够脱颖而出了。何为“合道”?苏东坡认为,“合道”则是要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再比如帕斯的诗歌——《隐约可见的生活》:
“海上的黑夜∕鱼群是闪电∕林中的黑夜∕鸟儿是闪电∕躯体的黑夜∕骨骼是闪电∕呵,世界,到处是黑夜∕生活是闪电∥”
就像一些专家在鉴赏时说的那样,诗人在这里“扭曲”了现实,运用“创新思维”,把鱼群、鸟儿、骨骼、生活等喻为闪电,于是,就造成了一种奇异的美,让人耳目一新。
同样,“扭曲”的奇石形状的“变形”,或者“扭曲”的奇石表面珍珠构图的“变形”,或者“扭曲”的奇石表面石纹构图的“变形”,或者“扭曲”的奇石表面筋脉构图的“变形”,或者“扭曲”的奇石表面石色构图的“变形”,它们都能够形成奇石形式美的“陌生化”效果。比如涪江筋脉石《多鼻子面孔》(见图34-4),该石表面

图34-4 《多鼻子面孔》 涪江筋脉石 吕沛霖 藏
中部和右部的那两根白色筋脉,它们弯曲的形状在黑色的背景中显得格外醒目。同时,这两根白色筋脉,就好像是天公地母用力扭转,使得它们上部所形成的人的侧脸的构图,在下部歪曲了、变形了。这样,就使得中上部原来正常的侧脸形状构图,在该石表面的下部失去了,原貌不见了,变成了弯弯曲曲的垂下来的两根白色筋脉......
显然,经过“扭曲”的奇石表面筋脉构图,它“变形”了,极具差异性的“陌生化”特征。比如涪江筋脉石《多鼻子面孔》,它表面筋脉构图的“扭曲”效果,是不是反映了极具差异性的“陌生化”特征。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而这样的具有“差异性”动态构图的奇石,它们才会让“奇石形式的‘符号’世界”具有“陌生化”特征,从而给欣赏它的赏石人带来“陌生化”的感觉,让他们产生惊奇的心理。
《石道》(1-4卷)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