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江永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大坎看历史 2025-01-27 15:27:00

江永县地处湖南省西南边陲,位于都庞岭南麓,东邻江华瑶族自治县,南毗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西交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北与广西灌阳县相邻,东北与道县接壤。境内山清水秀,气候温润,土地肥沃,物华天宝,“三千文化”神奇丰厚,“五香”特产闻名遐迩,素有“潇湘天府”、“湘南明珠”之称,先后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香柚之乡”、“中国香芋之乡”,是世界唯一拥有女书文化的地方,也是瑶族祖居地。2009年江永县荣膺50佳“中国最美的小城”荣誉称号,并被评为全国“最具文化品位的十个小城”。

历史沿革

秦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派王翦带领五十万大军平定江南,建都庞戍。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王翦向朝廷建议并获准在今道县境内设营浦县,属长沙郡,今县北部的上江圩镇、潇浦镇、千家峒瑶族乡等潇水以北为营浦县地域。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在县西南设置谢沐县(在谢水、沐水交汇地,故名),县治设今上甘棠村,属胶州苍梧郡,今县境域的大部分属谢沐县。同时,析长沙郡,设置零陵郡,营浦县改隶荆州零陵郡。

三国时,(吴)黄武五年(226年),析苍梧立临贺郡(即今贺州),谢沐县属临贺郡;(吴)甘露元年(265年),分零陵设置营阳郡,营浦县属营阳郡。

南北朝时,(梁)天监十四年(515年),改营阳郡为永阳郡,营浦县属永阳郡;谢沐县属临贺郡(宋改临庆国)。

隋开皇九年(589年),并谢沐、营浦为永阳县,以营浦县治为永阳县治,属永州总管府(大业三年改零陵郡),至此,今江永县地域才归于一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永阳县属南营州;贞观八年(634年),置道州江华郡,撤永阳县并入营道县(即今道县),县治设今道县境内;天授二年(691年),分营道县,复置永阳县,属道州,县治设在今圳景村附近;天宝元年(742年),以永明岭(今都庞岭)定县名,改永阳县为永明县,属道州,县治设在今白塔脚村。

宋建隆元年(960年),永明县属湖南路道州江华郡;熙宁五年(1072年),分允山、允平、文德、谢沐、永川、崇福六乡入营道(今道县)县,兴化一乡入冯乘(今江华)县,废县为镇;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永明县,属湖南路道州江华郡,县治设今县城的潇水南岸;景炎二年(1277年),永明县属岭北湖南道道州路总管府。

元泰定三年(1326年),县治由潇水南岸迁到北岸。

明洪武元年(1368年),永明县属湖广布政司永州府;洪武九年(1377年),永明县隶属于永州府道州;天顺八年(1464年),巡抚王俭檄,知县张成,率众在潇水北岸创立砖城,县治设砖城内。

清康熙三年(1664年),永明县属湖南布政司(后改省)衡永郴道永州府;雍正十年(1732年),永明县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

民国元年(1911年),永明县属永州府;民国四年(1915年),废府州,保留道,永明县属湖南省衡阳道;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湖南省划为9个行政督察区,永明县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湖南省调整为7个行政督察区,永明县属第7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21日,永明县和平解放后属永州专区;1950年5月,永州专区改为零陵专区,永明县属之;1952年,撤衡阳、零陵、郴州专区,成立湘南行政公署,永明县属之;1954年,撤湘南行政公署,置衡阳、郴州两专区,永明县属衡阳专区;1956年3月,改永明县为江永县;1962年,复置零陵专区,江永县属零陵专区;1979年,零陵专区改为零陵地区行政公署,江永县属之;1995年11月,撤零陵地区行政公署建制,设永州市人民政府,江永县属永州市至今未变。

行政区划

江永建县至隋代,县以下设乡、亭、里。唐、宋时期设乡、都(里)、村(坊),宋朝初期,全县编为8乡19都,宋熙宁年间(1068—1077)省为7乡,宋南渡后复为8乡(允山、允平、文德、谢沐、永川、崇福、兴化、下泽),19都。元代行里社制,全县设17里70社。明袭宋制,全县设7乡16都(省下泽乡、统三、十一、十八都)。清袭明制,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永明县设7乡17都(六都分为上中二都)376村,曾设潇浦、桃川2镇,3厢。千家峒瑶民被官府镇压驱赶后,原千家峒所属村寨划归允平乡第八都。素称永明四大民瑶的清溪、古调、扶灵(今源口瑶族乡)、勾蓝(今兰溪瑶族乡)仍各自独立,“不举称乡”。

民国初期,永明县仍实行乡都制,辖7乡2镇17都。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实行区、乡、保、甲制,全县设6区30乡2镇330保。

第一区 凤亭镇 三峰乡 白鹅乡 石麟乡

第二区东麓乡南麓乡西麓乡北麓乡

第三区文明乡盛世乡嘉禄乡崇德乡永保乡大和乡

第四区公义乡和丰乡允山乡永康乡

第五区永清乡永盛乡永寿乡永正乡永兴乡

第六区永发乡永强乡永刚乡永毅乡永安乡永靖乡永嘉乡永隆乡桃川镇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撤区并乡,全县并为16乡2镇(凤亭镇改名潇浦镇、桃川镇仍保留)。16乡分别为:明德乡(驻葛藤)、兴德乡(驻锦江)、嘉德乡(驻黄甲岭)、永和乡(驻松柏)、淹江乡(驻大远)、文盛乡(驻同田寺、今回龙圩附近)、公允乡(驻允山圩)、永康乡(驻大桥铺、今厂子铺附近)、和丰乡(驻徐家洞)、沐水乡(驻夏层铺)、清盛乡(驻花盘寺)、正兴乡(驻冷水铺)、嘉隆乡(驻石枧)、永毅乡(驻城下)、永靖乡(驻粗石江)、刚强乡(驻新宅)。下领220保2543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县16乡并为7乡2镇(德和乡、兴明乡、永盛乡、谢沐乡、允山乡、靖毅乡、刚隆乡、潇浦镇、桃川镇)。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复置6个区建制。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撤区,全县设置9乡(镇)99保1220甲。乡(镇)名分别为:潇浦镇、允山乡、兴明乡、德和乡、永盛乡、桃川镇、刚隆乡、靖毅乡、谢沐乡。

新中国成立后,全县划为3区9乡99保:一区(驻县城)辖潇浦、允山、兴明3乡35保;二区(驻瓦屋下),辖德和、永盛2乡24保;三区(驻桃川)辖桃川、刚隆、靖毅、谢沐4乡40保。

1950年5月,全县析为5区46乡。10月,废除保甲制,建行政村450个。第一区(驻县城)辖塘背、枫木坪、唐家、蒲家、上河、白水、锦江、桐口、上江圩、大路下、新华11乡107村;第二区(驻黄甲岭)辖黄甲岭、马鹿头、凤田、瓦屋下、兴隆、松柏、枇杷所、大同8乡93村;第三区(驻允山)辖周家邦、锦堂美、车田、上村、山口、上界头、井边、西村8乡91个村;第四区(驻夏层铺)辖夏层铺、福洞、甘棠、兰溪、水源头、东铺、雄川、水田8乡45村;第五区(驻桃川)辖桃川、鲤川、上洞、新宅、所城、石枧、源口、城下、杨梅岗、粗石江、下禾洞等11乡114村。同月,成立永富恭办事处,辖桃川区和现广西的富川县朝东区、恭城县栗木区。

1951年,第五区增设大田瑶族乡。4月,撤永富恭办事处,朝东、栗木复归广西。

1952年6月,第一、第五区一分为二,全县共设7区108乡486村。

1953年3月,四区石角乡并周家邦乡。4月,三区雷家乡划归五区,分桃川乡桃村,成立桃村乡。8月,五区下村乡黄家湾村划归岩子营乡管辖。9月,108乡并为89乡(其中3个瑶族乡)2镇475村。

1955年6月,区、乡人民政府更名为区、乡公所,并改以驻地命名,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区,分别改为潇浦区、新华区、黄甲岭区、允山区、夏层铺区、桃川区、粗石江区,并在粗石江区内增设黄金山乡。11月,江华县的沱江区、大路铺区、白芒营区、桥头铺区、沱江镇划入永明。至此,全县共辖11区164乡3镇。

1956年5月,撤区并乡,全县设30乡3镇(桃川镇改名太平镇)2个工作委员会(白芒营、沱江),建立铜山岭垦荒队。

1958年2-5月,建立回龙圩农林垦殖场、高泽源林场、大田林场、古宅林场,铜山岭垦荒队改名铜山岭畜牧垦殖场。10月,全县人民公社化,原30乡、3镇并为15个农村人民公社、2个镇公社(撤太平镇),即潇浦、上江圩、三合、都庞岭、夏层铺、桃川、水美、江山、界牌、桥头铺、太阳红、大公、星火、大石桥、白芒营和城关镇、沱江镇,下领98个生产大队、10个居委会。月底,沱江镇和太阳红、大公、星火、大石桥、白芒营公社复归江华瑶族自治县管辖。时江永县辖10个公社1个镇5个农林场,68个生产大队,464个生产队,3个居委会。

1959年5月,回龙圩农林垦殖场改名为国营回龙圩农场,并将黄甲岭公社的兴隆、回龙、马鹿头3个大队划入,隶属省农垦局和衡阳行署农垦局领导。

1961年7月复区,10个人民公社分为41个人民公社,复设桃川镇人民公社,高泽源林场并人回龙圩农场,新设俸源采育场。全县辖6个区,41个农村人民公社,2个镇人民公社,5个农林场,373个生产大队,1964个生产队,3个居委会。

1963年初,复设高泽源林场。6月,古宅林场并入高泽源林场,新设凤亭、桃川农场,区、社、镇未变,大队调整为398个,生产队2675个。

1964年,铜山岭畜牧垦殖场改名铜山岭农场。新设桃川良种繁殖场。

1965年,夏层铺区大干公社更名为兰溪公社。

1966年7月,撤区并社,原41个农村人民公社、2个镇公社,合并为18个农村人民公社、2个镇公社。原界牌、小源、木浪公社合并为界牌公社;原下坝、新村公社合并为桥头铺公社;原松柏、枇杷所、大同公社合并为松柏公社;原黄甲岭、黄泥铺、马河公社合并为黄甲岭公社;原上江圩、锦江公社合并为上江圩公社;原白水、唐家、三元宫公社合并为潇江公社;原大远、潘家公社合并为大远公社;原井边、徐家洞公社合并为井边公社;原红旗、周家邦公社合并为红旗公社;原厂子铺、上村公社合并为厂子铺公社;原夏层铺、马蹄、寺下、东铺公社合并为夏层铺公社;原冷水铺、兰溪公社合并为冷水铺公社;原上圩、下圩、石枧公社合并为桃川公社;原水美、上洞公社合并为上洞公社;原粗石江、下禾洞、黄金山公社合并为粗石江公社;原大干公社、城下公社、源口公社及城关镇公社、桃川镇公社保留不变;大田林场场部迁至洪洞并改名为洪洞林场。11月,以“破旧立新”为名,将界牌、黄甲岭、城下公社更名为红星、东风、五星公社。

1969年,回龙圩农场、铜山岭农场、高泽源林场隶属江永县,撤销桃川、凤亭农场,其他行政区划未变。全县生产大队调整为212个,生产队1442个。

1974年潇江公社新建大队划归城关镇管辖。1975年,洪洞林场、俸源采育场并入高泽源林场。

1977年,全县生产大队调整为229个,生产队1558个,居委会6个,居民小组56个。

1978年,全县生产大队再次调整为236个,生产队1547个。

1979年,粗石江公社立新大队第一、二生产队划归五星公社东风大队管辖,全县生产大队调整为255个,生产队1646个,居委会4个。5月,建立大远源口自然保护区。

1980年5月,撤销县、社、镇、场革命委员会,改称县、镇人民政府和公社、场管理委员会;11月,东风、红旗、红星、五星公社复以地名命名为黄甲岭、允山、界牌、城下公社。全县辖18个公社、2镇、3场,259个大队,1624个生产队。

1981年,铜山岭农场铜山岭工区划归湖南省铜山岭有色矿;上江圩公社河渊大队划归铜山岭农场。

1982年,撤销源口公社,建立源口瑶族人民公社。井边公社小古源大队和桃川公社大源大队划归高泽源林场。

1984年4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回龙圩农场改属零陵行署领导。至12月,建立源口、大远、界牌3个瑶族乡;分冷水铺乡的大干、新桥、动洲、带下、黄家、狮形村和桃川镇的石盘村建立兰溪瑶族乡(驻黄家);划粗石江镇的清溪、清溪源、古调、小古漯、八十工、黄金山等村,建立清溪瑶族乡(驻清溪)。全县共设16个乡(其中5个瑶族乡)、4个镇、3个场,244个村委会,1892个村民小组,11个居委会,82个居民小组。

1985年10月,冷水铺乡山水口村和夏层铺乡香花井村划归兰溪瑶族乡管辖。

1986年,撤销松柏乡,建立松柏瑶族乡。翌年,大远瑶族乡更名为千家峒瑶族乡。

1989年1月,大干乡、界牌瑶族乡和桥头铺镇划归江华瑶族自治县管辖。同年,划回龙圩、塍下、朱家观3个村委会和回峰路、八字桥2个居委会18居民小组,建立回龙圩镇。

到1990年,全县共设21个乡镇场、1个自然保护区,211个村委会,23个分场(工区),1411个村民小组,12个居委会,123个居民小组。

1995年6月,县内并乡建镇后,城关镇复名为潇浦镇;撤允山乡、井边乡、厂长铺乡建制,并为允山镇;撤夏层铺乡、冷水铺乡建制,并为夏层铺镇;撤上洞乡建制,并桃川镇、上洞乡为桃川镇;撤城下乡、清溪瑶族乡建制,并粗石江镇、城下乡、清溪瑶族乡为粗石江镇;撤上江圩乡建制,建立上江圩镇。

2000年4月,撤回龙圩农场,建立回龙圩管理区,由永州市直接管理,回龙圩镇隶属于回龙圩管理区。

2009年底,江永县内设有潇浦镇、桃川镇、粗石江镇、上江圩镇、允山镇、夏层铺镇、黄甲岭乡、松柏瑶族乡、千家峒瑶族乡、兰溪瑶族乡、源口瑶族乡、铜山岭农场、高泽源林场、源口自然保护局6个镇、1个乡、4个瑶族乡、1个农场、1个林场、1个自然保护局,共210个行政村、15个居委会。

2016年合乡并村后,全县辖5个镇、4个民族乡,4个城镇社区、8个乡镇社区、4个居委会、96个建制村,1537个村(居)民小组。

2023年6月,江永县辖5个镇、4个乡。潇浦镇、上江圩镇、夏层铺镇、桃川镇、粗石江镇、松柏瑶族乡、千家峒瑶族乡、兰溪瑶族乡、源囗瑶族乡。

大美湖南欢迎您!

0 阅读:2

大坎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