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谈话录》:阅读卡夫卡,或许可以从这本书开始

书单故事文化君 2024-07-15 19:00:45

作为备受推崇的现代文学之父,卡夫卡是闪烁在20世纪世界文坛的一颗璀璨明星,同样也成为了后世读者乃至于作家们无可回避的,作家中的作家。

卡夫卡留给后世的文学遗产,仅从数量上看并不算丰厚,即便是它那几部长篇,篇幅距离鸿篇巨制也相去甚远。可就是这些有限且短小的文本,给后来的读者们指向了无数条理解的路径。

关于卡夫卡的解读称得上是汗牛充栋,我们普通读者可以借由这些专业的解读离卡夫卡更近,但同时也容易因此走进昆德拉所说的杀死卡夫卡的窘境。

相较于他人对卡夫卡的解读,或许卡夫卡本人更适合作为卡夫卡文学世界的引路人。在这个层面上,《卡夫卡谈话录》可以作为阅读这位现代文学之父的起点。

1920年,古斯塔夫·雅诺施经由父亲的介绍,结识了卡夫卡,并在随后的两年间与之展开密切交往。《卡夫卡谈话录》正是这场交往的结晶。

雅诺施在创作这本谈话录的时候,没有采用类似《歌德谈话录》那样日记体与碎片化的方式,而是仿佛在写一本关于卡夫卡的纪实小说。

在这个过程中,哲思与金句不断涌现,而且与卡夫卡那些晦涩的小说不同,我们有理由认为,本书中的卡夫卡是一个更真实的卡夫卡。

但依旧要警惕的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认为,《卡夫卡谈话录》向我们展示的就是卡夫卡的全部,或者说是一个全然真实的卡夫卡。并不是说雅诺施在虚构,可即便书中的所有细节都是真实的,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借由这些细节触碰到卡夫卡。

究其根本,我们无法借助文字,真正抵达任何一个人。

不过就像上面说的,《卡夫卡谈话录》依旧可以作为卡夫卡的导读,书里面的卡夫卡比卡夫卡自己的小说生动许多,而且在对话中也能看清卡夫卡的一些宗旨与理念。

恰如雅诺施在本书自序中所提及的,一位意大利记者对他的敦促,“您应该把您知道的一切都说出来,告诉大家,每个细节都可能是一把钥匙。”

每个细节都可能是一把理解卡夫卡的钥匙,这正是《卡夫卡谈话录》的价值所在。

下面不妨让我们来具体谈谈,卡夫卡和雅诺施在书中都谈了些什么。

卡夫卡曾对雅诺施谈及战争。

他说,今天,对上帝的思念和对罪孽的惧怕大大地淡薄了。我们陷在骄傲自大的泥淖中。战争就是证明,战争使大批大批的人失去人性,麻痹了人的道德力量,从而麻痹了人自身,使他多年不能清醒。

在此之前,卡夫卡日记里的一句话曾引起很多人的关注,“8月2日德国向俄国宣战。下午游了泳。”

前者的宏大与后者的微小,所带来的极大的反差,让不少人以为卡夫卡从战争的炮火中捍卫了他的私人生活,或者说他避免了战争对他的侵蚀。

表面上看,似乎确实如此,卡夫卡并没有真正上过战场。

然而从上面卡夫卡对雅诺施所说的话,我们就可以推翻上述误解,卡夫卡从来不是战争的旁观者。战争在摧毁肉体的同时,同时掀起了对于人性与灵魂的毁灭。对于内心世界尤其敏感的卡夫卡而言,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无疑是一种痛苦,他的文学创作又加深了这种痛苦。

他对雅诺施说,艺术对艺术家来说是一种痛苦,通过这种痛苦,他使自己得到解放,去忍受新的痛苦。

然而即便是在痛苦当中,在战争的余烬当中,在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当中,卡夫卡依旧执着捍卫真正的生活。

在《卡夫卡谈话录》中,卡夫卡一次次地试图告诉雅诺施,也告诉我们后世的读者,何谓真正的生活。

卡夫卡虽然是一位用笔来丈量生活的艺术家,但他从来不夸大文学的意义,尤其是在真正的生活面前。

他说,人们企图把生活关到书里,就像把鸣禽关进鸟笼一样,但这是做不到的。事情正好相反,人用书籍的抽象概念只不过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牢笼。

与真正的生活相比,再复杂的文学都显得那么浅薄。于是卡夫卡又说,我们比较容易从生活中提炼出许多书,而从书里则提炼不出多少生活。

但要指出的是,卡夫卡所捍卫的是真正的生活,在他看来,大多数人都没有必要的感情和思想工具,用以真正掌握赋予他们的生活。

生活是一片浩瀚的星空,人只能从他自己的生活这个小窥孔向里窥望,但许多人在日复一日中失去了这一窥视孔的清洁纯净。

我们今天依旧挂在嘴边,孜孜以求的自由,同时也是卡夫卡所说的真正的生活中的一个核心词汇。

然而卡夫卡提醒读者,自由的威胁不仅来自外部,同时也来自人们自身。

他说,人们害怕自由和责任,因此人们宁可在自己做的铁栅栏里窒息而死。

这一观点后来得到了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的呼应,伯林认为,对于自由的威胁,既来源于那些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独裁者,也出自人们试图逃避不确定性——以及责任——而拱手让出自由的趋势(出自《一种思想及其时代》)。

人们对于自由的出卖,导致我们失去了真正的生活。恰如卡夫卡所说,人只因承担责任才是自由的,这是生活的真谛。

0 阅读:0

书单故事文化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