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制度详解(3)唐代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惜蕊看历史 2023-02-17 19:26:06

欢迎大家登岛!希望在黄金岛能在日常生活工作之外获得三两分钟的闲暇时间~

今天对中国的教育问题有两种路线的争论,也就是应试教育以及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派基于我国复杂的情况,坚持认为整齐划一的试卷考试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不公平现象,素质教育派则认为机械的考试限制了孩子的创新意识,多种能力同步发展才能最好发掘人才,并基于此有各种所谓特长生的招生途径。

说实话,在中国这样一个古代文明高度发展、高度竞争的国家,大部分社会现象都可以追寻到古代历史的痕迹,至少在唐代,迅猛发展的科举制度之下,已经出现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模式,唐代朝廷基于两种思路,分别设计了唐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两种科目-也就是明经科和制举科,今天第3篇,就来说一下这两种科目。

靠死记硬背的明经科

古人有句话,叫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如果你30岁考中明经你就算年纪大了,如果你50岁考中进士则还属于年轻的。这句话清晰表现了古人心中明经科简单易过,进士科困苦艰难的特点。

这句话其实也对,因为唐代时候进士科的考试内容是今天我们大家最为熟悉的“死记硬背”,只不过考试课本是《诗》《书》《礼记》《左传》罢了。

根据学者的研究,通过地方乡贡的举子们如果选择明经科,主要有帖文和口试两场。

01帖文

帖文就是今天大家学生时代非常熟悉的语文的填空题。史书对帖文有详细生动的定义:

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

把书中某一段话摘出来,盖住两边,你能写出来3-6个字,这道题就算过了,这和今天语文考试的名句默写别无二致!

唐代的经书(不是佛经)首推唐初孔颖达等人主编的《五经正义》。唐朝建立之初,一方面需要统一思想巩固刚刚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另一方面也需要为选拔治国理政人才提供学习材料。孔颖达其人出身非凡,是孔子第32代子孙,是隋末唐初著名的经学家,儒学造诣深厚。另一方面,秦王李世民登基之前他便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根正苗红的秦府旧人,由他来为大唐帝国编制一本全新的经学书籍再合适不过了。

孔颖达主持编写了《五经正义》,成为明经科考试的“官方课本”

《五经正义》调合了今古文学和南北朝的南学、北学,最后孔颖达等再以所撰“正义”对经书及旧注作进一步的解释,考试中正文和注释都会考。后来在科举制度的发展中,明经考试所用的经学书籍又加了《周礼》、《仪礼》、《春秋觳梁传》、《春秋公羊传》等,形成了由唐人义疏的《九经正义》。

傅璇宗先生说道:

唐朝规定,经书分大中小三种,如《礼记》《左传》为大经……明经科中还分通二经、三经、五经的,所谓通二经,就是大经、小经各一,或者中经二;通三经的,为大、中、小经各一;通五经的,大经都通,其他各一。

可以看到,唐代明经科也是分等次的。明经科考试经文还有必修,也就是《孝经》个《论语》,不论考二经三经还是五经,这两本书都得考。

帖文考试考察量比较清晰,根据记载,一经须考十帖,每帖试三个字,加上必考《孝经》二帖,《论语》八帖,所以通二经大概考察240个字,但因为没有所谓的考试提纲,所以都要背诵。另外傅璇宗先生说“答案则通六以上为及格”,但这里的通六我没找到准确的含义,不知道是字数还是帖的数量。

02经问大义十条

明经考试通过了第一场接吻才有资格参加第二场经问大意十条,也就是口试。这里的口试不同于乡贡的策问,依然是考察记忆背诵。《唐六典》卷二《吏部·考功员外郎》记叙:

通六已上,然后试策,《周礼》、《左氏》、《礼记》各四条,余经各三条,《孝经》、《论语》共三条。

可以看到明经第二场亦然还是考对经文地背诵,但形式从填空题变成了简答题。这里所说的试策,就是指《周礼》等各经书的答问经义,而不是另写策文。

傅璇宗先生举了一个明经考试的例子:

有云:“‘见有礼于其君者如孝子之养父母也’,请以下文对。”

则对曰:“下文曰见无礼于其君者,如鹰鹯之逐鸟雀也。谨对。”

这两句话出自《左传 文公季文子使大史克对》,熟读之后很容易就可以填上,形式和今天语文考试别无二致。一个现代人如果穿越回唐朝,选择明经科无疑非常有优势。

素质教育制举科

制举是唐代科举三大科目之一,和另外两个科目相比,制举考试有3个特点。

第一是考试时间不定。明经和进士考试时间接近,通过各地乡贡的举子每年年底集中到长安,来年开春开始考试,而且每年都是如此。但制举并非每年举行,举行时间也不固定。

第二个特点就是考试的名目繁多。制举科考试每次举行的时候都会起一个花里胡哨的名字,比如志烈秋霜科,幽素科,辞殚文律科,岳牧科,辞标文苑科,蓄文藻之思科,抱儒之业科,临难不顾徇节宁邦科,长才广度沉迹下僚科,文艺优长科,绝伦科,拔萃科,疾恶科不一而足。但需要注意,这些科目都可以被归类,整体上唐代制举选拔的人才包括文学辞藻、经学、吏治、军事等几方面,都与朝廷实际需要相关。

第三个特点就是地位更高。制举科由于考试严格,又不经常举行,受到了皇帝的高度重视,甚至有几位皇帝会亲自参与考试阅卷,所以制举的地位在明经甚至进士科之上。参与制举的许多都是明经或者进士及第,乃至在任官员,从这里也能看出制举在唐朝人心目中的地位。

关于制举地位之高,有一个小例子可以说明。唐代著名传奇《李娃传》中,娼女李娃在男主角郑生经过科举学习考中进士后对他说,你因为之前种种磨难,甚至沦为乞丐,所以进士出身还不够,必须得是制举出身才能一雪前耻,于是郑生继续努力,最终通过了直言极谏科。

经过第二点的介绍大家可以知道,这个直言极谏科就是制举,《李娃传》虽然是小说,但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李娃非要郑生考中制举才能一雪前耻,足以看出来制举科的重要地位。

制举科考试内容与乡贡类似,都是以策文为主,与现实政治的关系更加密切,与明经完全不一样。元和元年,已经身为校书郎的白居易准备应试制举科,所以与元稹一起在华阳观复习备考,后来白居易在回忆中说备考的要点就是“揣摩当代之事”,也就是朝廷的政治军事大事。

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又闭关苦学参加了制举考试,足见制举科的吸引力个地位

制举科有时候甚至会直接影响朝廷的政治进程,这与明经乃至进士科都完全不一样。傅璇宗先生曾经举了几个例子,我在这里引用一下。

宪宗元和三年(808)的皇甫湜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对策。这次制举考试在唐史上是有名的,史书上称皇甫湜、牛僧孺、李宗闵对策攻击权贵,因而得罪,放出关外,考试官也有因而贬黜的……从现有皇甫湜的策文看来,其抨击的矛头明显指向宦官,而这正是与中唐时宦官放肆地干预朝政的现实相应的……策文中还指出因宠任宦官而使朝廷政事徒有空文、未有实绩的弊病……还谈到了中唐时已经成为严重社会危机的土地问题,说“今疆畛相接,半为豪家,流庸无依,率是编户”……中唐时土地迅速集中于权豪之家,农民大批被迫离开土地而四出流亡,造成社会的极大不稳。制举试中能触及封建社会的这一根本矛盾,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元和三年这次制举在历史上非常出名,甚至与随后搅动整个大唐政治格局的牛李党争也有牵连,其中不管是以考生身份针砭时弊的皇甫湜、牛僧孺、李宗闵,还是当时传为被抨击对象的当朝宰相李吉甫,都是著名人物,从这里也能够看出来制举地位之深重,这与明经科、进士科都不一样。

明经科与制举科出身的不同为官路线

唐代明经科和制举科出身的举子们具有非常鲜明的为官特点,这也显示出唐代是对于人才选拔途径与人才使用的深刻理解。

明经科主要考记忆,通过的人至少粗通文墨,也比较熟悉经学,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有所欠缺,相当于普通知识分子,所以唐代明经科出身的人官职任命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基层州县事务性的一些官员,比如县丞、县尉、县令,或州县的参军、主簿。

这些职位在唐代律令制体制中承担重要但又繁琐单调的事务工作,明经出身可以说是非常合适了。

制举科以策文为主,考试难度大、选拔层次高,通过的人不仅具有优秀的文采,同时也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所以制举科出身大多进入了“中央”,而且许多都是炙手可热的重要官职。这里多说一句,考唐代的官职好坏千万不要考几品几品,这与今天社会惯例如出一辙。

比如同样是某地区的科员,事务部门比如什么人保局医保局的科员和组织部、办公厅的科员在未来晋升渠道、发展前景方面有很大的区别,越靠近领导的、岗位越关键的要求的能力也越高,晋升的速度也越快。

转换到唐代同样如此,唐代有一大批“清要”岗位,社会地位高、后期晋升快,是最让大家眼红的官职,比如制举通过之后会被授予的左拾遗、校书郎、幾县(长安附近的县)县尉等,能在仕途一开始担任这些岗位,基本上一只脚已经踏上了中高层官员的门槛,可以说是祖坟冒青烟了。

不同岗位的未来晋升希望有云泥之别,而制举科出身可以说占据了先机

另外制举担任官员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需要经过吏部铨选直接可以担任官员。前年曾经提到过,和今天我们公务员考试通过了直接走马上任不同,唐代举子通过科举之后只是获得了做官的资格,能不能做官还得看吏部铨选能不能通过,有许多人科举及第好多年依然还是平民一个的,就是因为吏部铨选没过。

比如韩愈贞元八年(792)年终于通过了进士科考试,可直到贞元十七年(801)年他才通过了吏部铨选,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一职,此时距离他通过科举考试已经9年了。从这里就能看出,制举科通过后直接担任官员对当时的人是多么有吸引力,所以白居易、韩愈等声震后世的人物,都有参加制举科考试的经历。

以上就是唐代最重要的三大科举考试类别中明经科和制举科的情况,下一篇将对唐代“科举之王”进士科再做介绍。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