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居然有人对“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决策发出了质疑,认为是“反市场化”的。他把微观的社化分工的各行各业各行其是的生产协作,套用到宏观的国际化商品贸易上,明显就是偷换了概念,故意误导人。发出这种言论的人,不是蠢而是坏!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粮食安全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国家的主权独立。充足的粮食供应能够稳定物价,安定人心,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避免因粮食短缺引发的人心不稳而造成的社会动荡。

此外,粮食安全也是保障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条件。如果过度依赖进口粮食,特别是像我们这样拥有14人口的大国,更容易在国际形势动荡和无序变化时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严重影响到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事实上,我们中国的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尽管中国连续9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更是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但因地域辽阔、可耕地受地形、地势、气候、水资源、自然灾害、外部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威胁粮食安全的挑战和风险仍然存在,而且还会长期存在。

干过农业的人都知道,粮食生产增加单产难,提高总产量更难,而产量滑坡却非常容易。所以,我们决不能因连年丰收被冲昏了头脑而掉以轻心!
而且,让14亿中国人端牢自己的饭碗,与所谓的市场经济也并不矛盾。我们中国14亿人中,除了尚未进入社会的学生、未成年人和退休后的老人之外,其他人都参与了社会化的大分工而各执其事,这本身就是市场行为了呀。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市场的本质就是竞争。市场经济是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商品的供需。但是,粮食作为特殊商品,完全依赖市场的调节有可能导致反应滞后造成价格波动,轻则影响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重则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必须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通过市场机制的竞争,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应该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稳妥地推动粮食生产和交易的深层次的市场化改革,提升中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当然,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的粮食产品补充和调节国内供需,也是很有必要的。但需提防过度依赖所隐藏的外部风险,确保粮食安全不会受到国际政治和市场波动影响。
粮食生产和交易的深层次的市场化改革,将助推农业产业升级,同时增强国内粮食市场的活力。但是,在通过市场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需避免过度市场化损害广大农民的利益,应该平衡农民利益与市场效率,确保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同步提升。

如果粮食市场略有波动,可能影响短期粮食供应,传导到生产端则需时较长,我们就通过调用储备进行调控应对,确保长期战略不受短期波动干扰。
我们在确保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的同时,需合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平衡好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确保粮食安全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