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喧嚣尘世中,生活仿佛在低语,揭示着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类天生倾向于群居。但当你静下心来,内心深处却似乎在诉说着另一个真理——独处的时刻,才是灵魂最愉悦的时光。
有多少人,始终在矛盾的旋涡中徘徊,摇摆于融入群体与保持独立之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你或许会发现,尽管你竭尽全力去融入那些看似热闹的圈子,却依然难以摆脱被排斥的命运。
在那个遥远的东晋时代,陶渊明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挣扎。他多次涉足职场,又多次选择离去,每一次的转变,都将其心中的酸楚与领悟,化作一首首动人的诗篇。
当你开始感受到自己越来越不合群,不妨翻阅陶渊明的诗作。在那些饱含哲理的诗行中,你或许能够找到答案,从而活得更加通透与明白。

01 合群,多半是迫于生计。
陶渊明,这位才情横溢的诗人,诞生于浔阳古城,其先祖中不乏显赫一时的人物。他的曾祖父陶侃,在八王之乱的烽火连天中,凭借非凡才略,积极参与平定了张昌起义、陈敏叛乱,荣膺大将军之职;而他的祖父,也曾担任过郡守的要职。
自幼,陶渊明便如一颗璀璨的星辰,沐浴在知识的海洋之中,阅读的机遇对他而言如同家常便饭。
然而,命运多舛,在他八岁那年,父亲不幸撒手人寰。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使得这个家庭陷入了贫困的泥潭,生活变得捉襟见肘。
名望虽高,却不能果腹,现实世界中,还是需要几枚散碎银两,方能维持生计。
怀揣着满腔热血与责任感,他毅然踏上仕途,肩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
“饥餐首阳之薇,渴饮易水之流”,他联想到古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叔齐、伯夷,他们不愿继承王位,甚至在周朝时期,拒绝食用周朝赐予的食物,以采集露水为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世人将他们视为坚守节操的楷模,但陶渊明却认为这是一种悲剧。毕竟,个人的饥饿尚可忍受,但让家人一同受苦,则是万万不可的。
反观今日,无数人置身于群体之中,并非因为他们真正喜爱群体生活,而是出于利益交换的需要,为了解决生活的各项开销。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琐碎如柴米油盐、房产车辆、孩子的教育费用,每一项的缺失都让人心痛不已。
身为70后,我仍记得初中时,父亲在村中的石灰窑辛勤劳作。
父亲总是赞誉工友之间的情谊,以及工头的慷慨。
有一日,我因急事匆匆赶往石灰窑寻找父亲,只见他被工头严厉斥责。父亲却毫无愠色,反而掏出几角钱的烟草,努力讨好工头。
在那个群体中,父亲显得多么卑微,仿佛被尘土掩埋。
人到中年,万事皆休。当家者必须设法谋生,俯首帖耳,融入社会的各种群体之中。
当你洞悉了群体生活的真谛,回首自己不合群的日子,心中不再感到痛苦,而是豁然开朗。
02 乱合群,真的会害了自己。
在那个二十九岁的秋天,陶渊明选择了投靠名门望族的王凝之,担任了江州祭酒一职。
不久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州中主簿,官场生涯就此展开。然而,在权力的笼罩下,他深切体会到了束缚之苦,一切决策都要受制于上司的意志。
陶渊明常常叹息:“忍受不了这种官场生涯。”于是,他决然辞去了职务。
回到家中,望着年迈的母亲和柔弱的妻子,他再次鼓起勇气,踏上了旅程,这一次,他投奔了权势显赫的桓玄。
桓玄当时权倾朝野,急需陶渊明为其歌功颂德。但这份违心的差事让陶渊明感到窒息,他再次选择了辞职。
不久,桓玄发动叛乱,却遭到了刘裕的镇压。陶渊明暗自庆幸,自己侥幸逃过了一劫。
随后,陶渊明担任了彭泽县令。理论上,这是一个地方的最高领导者,应当充满喜悦。
陶渊明也确实勤勤恳恳,带领百姓耕种,实现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然而,有一天,督邮突然前来检查工作,要求他亲自到路口迎接,穿戴整齐的官服。这种形式主义让陶渊明深感厌恶,他毅然决然地挂印辞官。
在官场的生涯中,他以杂诗的形式抒发了自己的不满,字里行间流露出无尽的失望与遗憾。
“随风飘散,身不由己。落地为兄弟,何须骨肉之亲?欢乐时应尽情享受,邻里共饮斗酒。青春不再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人生如尘,任人摆布,无根无蒂;生命在飘摇中失去了本真;人与人之间更是勾心斗角……
人生数十载,难道都要在虚无的事物中消磨吗?陶渊明深思熟虑后,选择了远离尘嚣。
许多人为了利益,陷入了错误的群体。若是得不义之财,后果不堪设想,稍有不慎便可能一败涂地;若是加入伤害自己的群体,原本的利益也会化为乌有;若是选择了背弃理想的群体,则可能一生迷失。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开始学会做减法。对于那些不合适的群体,连微笑面对都显得多余。
03 不合群,就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陶渊明毅然决然地告别了喧嚣的职场,投身于田园生活的宁静之中。虽然家资并不丰厚,但他却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心灵的自由与满足。
江州的行政长官王弘,对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心仪已久,屡次三番地试图结交,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一日,陶渊明打算前往庐山,一睹那里的自然风光。王弘得知这一消息后,携带上等的佳酿,特意在途中拦截了他。
面对醇香的美酒,陶渊明无法抗拒,于是驻足痛饮一番。
王弘注意到陶渊明的鞋履已破旧不堪,便令人送来一双新鞋。陶渊明毫不拘谨,直接伸出了自己的脚,毫无矫饰。
按照常规,普通人面对刺史应毕恭毕敬,然而陶渊明却毫不在意。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他的真性情展露无遗,他是一个真正的自由者,不依赖他人,也不为他人所左右,不必看任何人的脸色。
当你不再迎合他人,你会发现,最完美的社交法则——就是做自己,让他人成为他们自己。
你享受自由,也不妨碍他人的自由,彼此和谐共处,各得其所。在群体中,你来或不来,都不会有人感到困扰。
你的不合群,实际上是你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我,自然地流露。
《陶渊明传》中记载:“渊明自幼志趣高雅,博学多才,擅长文学;性格独特,不随波逐流,自在而得。”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陶渊明一人,便是他自己的世界。无数人对他那种超然物外的生涯心生向往,对他率真的个性感慨万分。即便是北宋的苏轼,也对他仰慕不已,多次模仿陶渊明的诗句。
那个不合群的你,在别人眼中或许显得孤高自赏,但在自己心中,你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在阳光下,众人身上各有一抹光芒;而当你独自站在阳光下,你整个人都将熠熠生辉。
人生就是这样,与人为伍可获得利益,独处时则能找到心灵的安宁。无需为此烦恼,各得其所,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