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走后,兄弟姐妹之间,有3件事要守口如瓶,除非你想结仇

宛凝评情感 2025-02-22 18:22:46

父母离世后,手足之情更显珍贵,兄弟姐妹便成为了我们最亲近的家人。

每逢佳节良辰,我们欢聚一堂,共享美馔佳肴,闲话家常,那份温馨与满足,无以言表。

《处世悬镜》中提到:“未有和谐之气凝聚,而家庭不兴旺者。未有乖戾之气缠绕,而家庭不衰败者。”

在彼此共处的时光里,我们需铭记,一旦内部矛盾滋生,必定会影响到每一个成员,最终无人能够幸免。

01 父母对你的偏爱:本是私底下的事,不能说。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曹操以其雄才伟略,一跃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

然而,当他的嫡长子不幸早逝,继承人的问题便火烧眉毛地摆在了他的面前。

曹操作为父亲,有两个儿子颇具竞争力:次子曹丕,在军事方面表现出色,但文才稍逊风骚;幼子曹植,则文采飞扬,且身边围绕着如杨修这等智囊。

曹操对曹植的偏爱逐渐显露,这引起了曹丕的不满。他开始暗中联结一些朝中大臣,试图说服父亲改变主意,这样的内斗使得整个家族陷入了纷争和烦恼之中。

曹丕篡位登基后,对曹植施加压力,逼迫他在七步之内即兴赋诗,否则将以罪名相加。在这紧张的时刻,曹植吟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名句,深刻揭示了兄弟间因偏爱而产生的矛盾,同时也揭示了偏心所带来的灾难。

人们常言,手足之间反目成仇,往往源于父母偏心的土壤。每个子女都享有平等的继承权利,为何要偏袒一人,令其他子女处于不利之地?

然而,即便父母离世,偏心的阴影未必会随之消散。当提及父母昔日的偏爱,争执和矛盾仍可能一触即发。人性复杂,鲜有人能置身事外。

记得我的外婆,在九十多岁高龄时与世长辞。关于她的遗产,家族成员经过一番商议后分配完毕。

在四舅舅的生日宴上,家族亲戚齐聚一堂。小舅舅在酒兴之余,不慎脱口而出:“我儿读书之际,母亲资助了五千余金,否则学业将难以维持。”

此言一出,四舅舅脸色骤变,摔下碗筷,认为小舅舅是在觊觎外婆的财产。四舅舅指责小舅舅:“一位耄耋之年的老母,你竟忍心让她资助孙子读书之资!”

宴席因此不欢而散,此后,几位舅舅之间再无聚会。

人心各异,有人宽宏大量,有人却心胸狭窄。一旦心胸狭窄者出现,过去的恩怨便会成为心中的芒刺,难以忍受。

许多恩惠,既然已经受领,便应心怀感激,无需在日后炫耀于众。偏爱,不过是父母对某个孩子的特别关爱,本属于私密范畴。将私情公之于众,实非明智之举。明辨公私,应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之一。

02 心底里对侄儿侄女的嫌弃:本不是一家人,没必要说。

在人际交往的微妙艺术中,有一种聊天方式被称作“哪壶不开提哪壶”,就像故意去触碰他人心中的敏感之处,引发不快。

另外一种交流模式,我们称之为“倚老卖老”,这种情形下,当父母离世后,兄弟姐妹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家族中的长辈,他们的年纪也日渐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于对长辈的敬重,侄儿侄女们会来给你拜年。当兄弟姐妹聚会时,我们的后代都会悉数到场。

此时,许多人便会习惯性地开始询问家族成员的种种琐事,或者对年轻一代评头论足。

举例来说,某个侄女已经年满三十,却依然单身未婚。这在许多人看来,似乎违背了人生常理,显得与众不同。

于是,姑姑可能会直截了当地问道:“某侄女,你是否有意中人?我能否帮你介绍一下?”这种看似关心的话语,很可能触及侄女心中的痛处,引发她的不悦。更不用说,这样的提问可能会让侄女的父母也感到生气。

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不妨深思一下,是兄弟姐妹间的亲情更为紧密,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显然,后者往往更为亲密。

反过来思考,如果你的子女受到你哥哥的嘲笑或嘲讽,你心中会感到愉悦吗?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侄儿侄女。

在侄儿侄女之中,很可能会有那么几个人的生活并不如你所期望的那样顺遂,他们或许无法让你感到满意或者顺眼。

一旦你发现某个晚辈让你看不顺眼,那么在言辞上你就需要格外小心。避免随意发表评论,那些可能会引起不快或者挑剔的话语,都应该尽量忍住。

兄弟姐妹之间,已经不再是从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人,何况是侄儿侄女呢?他们分属于不同的家庭,我们不应该将他们视为一个整体。

大家在节日或特殊场合互相走动,但这种交往往往只是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关系仅限于表面。因此,你只需保持亲戚间应有的客套和礼貌,这就足够了。

03 自家的丑事:本就是小家内的事,和大家无关。

在倾听他人揭示家庭内部的纠纷时,我们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传播是非者,自身便陷入是非之中。”

然而,当你自己揭开家庭的不和,听众的心态与你别无二致。

你或许认为将兄弟姐妹视为自己人是一种美德。然而,现实远比想象复杂——家庭内外有着明显的界限。有时,他们甚至不如外人那般亲切。

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不良习惯——倾吐苦楚。

我们以为将自己的苦恼倾诉给兄弟姐妹,换得几句慰藉的话语,便能感到释然。然而,事后的变数却是难以预料的。

我有一位小舅妈,她总是对女儿的不如意唉声叹气。

她的女儿经历了几段恋情,未婚先孕的情形也发生了几次,这成为了村里人的笑柄。

女儿终于结婚,丈夫是一位来自异乡的普通农民工。小舅妈对这位女婿百般挑剔,甚至频繁地怂恿女儿离婚。

后来,女儿的婚姻果然走到了尽头,她带着两个孩子回到了娘家。而女婿在一次不幸的事故中丧生,留下的几十万元赔偿金也用作孩子的抚养费用。

众人对小舅妈冷嘲热讽,说她把女儿当作商品一样买卖,最终得到了一次高昂的“售价”。

的确,没有人为小舅妈感到同情,反而她的遭遇成了他人的笑料。

“别人的痛楚,与我无关,我无需为此伤心”,这种心态在生活中十分普遍。对待兄弟姐妹,人们往往也是这样的态度。

当父母离世,大家庭的纽带也就逐渐松散。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会逐步转变,成为无法逆转的外人。

学会隐藏家庭的不和,把子女视为最可信赖的人,这无疑是明智之举。

无论是爱情、亲情还是友情,过于强烈的情感往往会适得其反,转化为伤害。

因此,在父母过世后,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之道,应当遵循“三七定律”:保持七分的宽容与迷糊,留取三分的明智与清晰;自爱七分,关爱他人三分;保持七分的距离,留下三分的相处空间。

随着时间与家庭的变迁,我们应顺应潮流,逐渐疏远,更多的时候,回忆比相见更加美好。

未来的日子里,回归自己的小家庭,看着儿孙满堂,享受着天伦之乐,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0 阅读:18

宛凝评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