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长的岁月长河中,诸多至理名言如清泉般汩汩流淌,它们读来朗朗上口,道理浅显易懂,但真正的体悟,却需穷尽一生的光阴去慢慢参详。记得小时候,许多人便开始捧读《增广贤文》,这本书如同一位智者,教会我们如何理财持家,如何待人接物,那些古老的教诲如同夜空中明亮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然而,我们必须明白,那些来自古人的智慧,并非每一句都能跨越时空的界限,适用于当今的世界。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许多古训已被时光的洪流无情淘汰。
真正的读书人,应当学会汲取其中的精华,摒弃那些陈旧落后的糟粕,这样才能算得上是深入浅出地领悟了书籍的内涵。就让我们一起品味几句关于孝道的古训。当我们逐渐步入暮年,步履蹒跚,才能真正洞察其中的真谛:“百善孝为先。”这句古训道出了孝道的重要性,它是做人的根本,是道德的基石。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或许不能完全理解这句话的重量,但当我们老去,当我们需要子女的关怀和照顾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孝心的温暖和珍贵。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古人对孝道的另一种诠释。它告诉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不要远离他们,如果真的需要外出,也必须有确切的去向和目的。当我们年华渐逝,当我们开始感受到孤独和寂寞,这句古训会变得格外深刻。“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是对孝道更为细致的描述。它告诉我们,在侍奉父母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如果父母不听从,我们仍应该保持尊敬,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即使劳累也不应该抱怨。当我们亲身经历这些情感波折,才能更深地理解这份孝心的真谛。
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学习和领悟,用心去体会这些古训背后的深刻含义,让它们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明灯。

01 “有子之人贫不久,有女无儿富不长”:孝道,是儿女共同的责任。
在遥远的农耕时代,封建社会根深蒂固,人们普遍将儿子视为家族的传承者。那些膝下无子的家庭,往往会将侄儿接入家中,立为继子,以免家族血脉断绝。在那个时代,家中若有个男孩,他便能承担起耕作的重任,又能娶妻生子,使得家族香火得以延续。而女儿们,则注定要远嫁他乡,成为婆家的一员。一旦丈夫离世,她们的命运便操纵在婆家人手中,是否改嫁,全由婆家说了算。更有甚者,一些心狠手辣的婆家人,甚至会将女子卖掉,任其悲惨命运。
那时,女性的地位极其低下,而男性则高高在上,这便是我们那个时代不得不“要一个儿子”的原因。在古代,父母重男轻女,成为了无奈的选择。然而,时至今日,大多数家庭已不再依靠种地为生,而是通过打工、做生意等多种方式谋求生计。随着重体力活的减少,机械化农业的普及,那些中年父母若依然坚持重男轻女,将家庭致富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儿子身上,那么女儿们便会心灰意冷,与娘家疏远,而儿子们也可能因此变得有恃无恐。如此一来,孝道便难以均衡,甚至可能落空。
事实上,如今许多家庭中,子女的数量并不多,多数为一两个,最多三个。若将女儿排除在外,孝老的力量便会变得十分单薄,老人的晚年生活也将变得艰难。“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这句古训道出了孝道的真谛:孝道,需要儿女具备相应的能力。“百善孝为先”,这是众所周知的原则。然而,当孝顺排在第一位时,人们是否还需要工作?家庭的生计又从何而来?
如果没有经济收入,没有存款和房产,一家人只能寄人篱下,生活毫无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孝顺便成了无法持久的事情。儿女们外出打工,勉强能维持温饱。一旦结束打工生涯,整个小家庭便难以生存。此时,若要他们分出一些钱财给父母,实在是强人所难。
聪明的父母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儿女读书、就业、成家立业。在儿女成年之后,父母也会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们照顾孩子、参与他们的事业。当儿女们生活得越好,他们就越有能力回报父母,孝顺也就成了“举手之劳”。例如,儿子若是千万富翁,女儿若有显赫地位,父母遇到困难时,他们随时可以伸出援手。即使儿女们忙碌不已,至少也能掏钱请保姆照顾父母。孝顺,并非一句空话,也不是从牙缝里省下一粒米,熬稀饭给父母吃。真正的孝顺,是需要付出真金白银的。
03 “一个女婿半个儿,一个儿媳半闺女”:孝道,要看“外人”的态度。
众多老年人,往往习惯将“儿子与儿媳,女婿与女儿”划清界限,分得井井有条。一旦子女与配偶发生争执,长辈们便会立刻挺身而出,指责外来者,保护自家亲人。更有甚者,在对外来者心生不满时,甚至强迫子女提出离婚。追根溯源至宋代,陆游与唐婉曾拥有一段美满姻缘。然而,陆游的母亲对唐婉心存厌恶,以唐婉未能生育为由,逼迫陆游与她离婚,留下了一段令人唏嘘的往事。
那么,子女离婚对老人又有何益处呢?子女离婚后,若找不到新的伴侣,便会变成孤家寡人。他们后半生孤身一人,四处漂泊,又怎会有余力去照顾长辈?子女离婚后,孩子便交由老人抚养。原本的孝顺踪影难觅,而老人的负担却加重了许多。
在认定外来者为半个子女的同时,我们还应思考另一句话:“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换言之,一个小家庭的财富与感情,均为夫妻双方共同拥有,共同努力的结果。老人能否得到孝顺,取决于儿媳和女婿的态度。儿媳女婿虽无直接孝顺老人的义务,但他们却能影响老人的子女。
当儿媳女婿掌握家庭大权时,每一分钱的支出都需要有所交代。如果子女的收入都被配偶掌控,同时子女的配偶又受到老人的冷落,那么孝顺便成为了一个难题。
04 “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孝道,要看老人自己的德行。
曾有一位步入知天命之年的男子,日复一日地抱怨着他的老父母如何令人不悦,如何偏袒不公。他的母亲,已是耄耋之年,步履蹒跚,行动不便,然而他却不肯屈尊去为她送上一顿饭菜。在发泄完对老父母的不满后,他转过头,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我晚年养老,全靠你了。”这种言论,难道不让人感到荒诞吗?一个不知孝顺为何物的人,却期望子女对他孝顺有加,这实在是一种幻想。
孝顺,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美德。父母如何孝敬长辈,这种做法会如细水长流般,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不孝的行为,亦然。我们常言:“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才是家庭中的瑰宝;而道德沦丧的老人,非但不是宝贝,反而是众人唾弃的对象。子女的孝顺,并非源于老人的道德束缚,而是源于他们的言传身教。无论过去经历了何种风雨,当父母步入暮年,我们仍应承担起照顾他们的责任。等到我们自己年华老去,那份回报,自然会降临。
当老人身体健康时,他们可能会慷慨陈词:“我不依赖任何人,只靠我自己。”然而,当行动不便时,他们才会意识到,过去的话语不过是自我安慰的空谈,最终还是得回到现实,寻求子女的扶持。即便是入住养老院,有儿女的关心和照应,老人的日子也会好过得多,工作人员对他们的日常也会更加关注。
有人感叹:“年至暮年,饮食无忧,唯有情感寄托难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决定了父母晚年的生活状态。为人父母者,在培养子女的过程中,切莫一意孤行;而在行动不便时,却渴望子女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