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养自己,就从五十岁开始

宛凝评情感 2025-02-22 18:22:47

人生上半场,我们全力以赴,下半场则需呵护生命的每一寸光阴。

正如文学巨匠木心所述:“年至五旬,方才领略人生之真味。”

当我们走过人生的五十年门槛,便应开始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深度滋养。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如何实现这种滋养?单纯的言教并无实质帮助,唯有将滋养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在南宋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陆游却能悠然活至八十六岁,这无疑是一个生命的奇迹。

他将自己的养生智慧,凝结成诗,流传至今,仍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极大的启示。

因此,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沿着陆游的诗篇,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滋养,这样的生活才最充实、最生动。

01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五十岁开始,深度读书,总结经验,养智。

在青春的萌动时期,我们翻阅的书籍往往只是略知一二,其中的深邃含义往往在我们年轻时无法完全领悟。然而,当我们步入生命的秋季,岁月的沉淀让我们逐渐明白了那些曾经难以捉摸的真理。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句古训道出了成长的真谛。任何知识,若未经生活的实践检验,都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为我们所用。

当我们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我们会发现,那些沉淀下来的经验教训对于子孙后代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它们也能让我们在未来的征途中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曲折。

在深入研读的同时,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书中的智慧进行更新和升级。举例来说,在农田劳作中,我们通过阅读科技报刊获得了种植的新方法,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发现必须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那些报刊上的专家,毕竟不是我们村庄的一员,他们对本地环境的了解远不如我们深刻。

拥有丰富的阅读量并不等同于拥有深厚的智慧。真正的智慧源于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转化为现实行动的力量。

02 “牛能生犊我有孙,世世相从老故园”:五十岁开始,帮子成婚,常常带娃,养家。

在肥沃的田野中,老牛们一代接着一代,弓着弯曲的脊背,辛勤地翻开沉睡的泥土。

而在静谧的村庄中,家人们离开又归来,如同溪水般川流不息,使得家庭更加美满和谐。

若问五十岁之后的最大成就,那无疑是“筑巢引凤,家业有成”。

王小波先生亦曾感叹:“中年以后,世间除了家人,一切皆为过眼云烟。”

无论你如何才华横溢,财富累积如山,若无温馨的家庭作为归宿,那些辉煌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烟花。

如果你没有子女,你会立刻感到:“一切奋斗尽失色彩。”

因此,五十岁之后,你应该将心思转向扶持子女,能够陪伴孙辈成长是一种莫大的幸运。未能如此,或许才是真正的遗憾。

五十岁之前,你为生活拼搏,远走千里,那是为了养家糊口;五十岁之后,你应该回到温暖的家园,让子女远行千里。角色转换之际,你的家庭角色也如行云流水般顺利传承,家的接力棒在代际间传递,生生不息。

03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五十岁开始,精简圈子,留两知己,养情。

在宋孝宗乾道三年的春意盎然之际,陆游遭遇罢黜,遂隐退故里,闲居度日。

他并未急于寻觅机会,图谋东山再起,反而选择了与世无争,只与那些志同道合之人,保持淡泊的交往。

某夜,月色皎洁,陆游柱杖漫步,前往一位知己家中,举杯小酌,欢声笑语,乐在其中。临别之际,还不忘相约下次重逢。

的确,人生旅途中,我们结识了无数过客,然而大多数仅为利益之交,鲜有真心朋友。

年至半百之后,若能对利益少些执着,便应当远离那些利益之圈。那些虚伪的社交场,实在无需耗费心神。

能够有几人,能与之一见如故,日后得以相聚,甚至到了暮年,还能携手漫步,这种情感,实为一份温馨的珍贵。

亲情与友谊,不在于数量之多少,而在于其温暖的程度,在于那份真诚与纯粹。

04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五十岁开始,低配生活,三餐简单,养身。

陆游的一生,对美食的探索可谓独树一帜。

在四川供职期间,他曾这样赞不绝口:“龙鹤炖羹香气扑鼻,木鱼煮葅滋味浓郁。”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美食的痴迷与倾心。

归宁故里后,陆游亲自操刀,烹制了一碗鸡肉,自豪地宣称:“蒸鸡之鲜美,声名远播,其美味远胜过鱼鳖。”

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饮食习惯亦随之改变,越来越倾向于清淡、简约的美食。

这一变化,一方面有助于节约开支;另一方面,更是对身体健康的深情呵护。

年至五十,无论你是否坦然接受,赚钱的力量已不复当年之勇。因此,合理掌控开支显得尤为关键。

特别是退休之际,收入大幅减少,不再有单位的奖金扶持。求职之路,也可能遭遇冷遇。

不必忧虑收入的减少,只要精心策划一日三餐,避免非必需品的购买,便能确保年年有余。

将一碗普通的粥烹饪得美味可口,便能体验到宛如神仙般的逍遥快活。

心境决定境界。以愉悦的心情用餐,食物便会散发出更加诱人的香气。

05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五十岁开始,淡泊名利,一切释怀,养心。

陆游在生命的黄金岁月,62岁之际,创作了《临安春雨初霁》。在这篇诗作中,他自我开解,将仕途的诱惑比作一缕轻纱,淡泊如水,不再追逐京城的繁华浮华。

的确,不少人在知天命的年纪便选择了归隐山林。而年至花甲,大多数人已卸下了尘世的枷锁。若你仍在浮沉,那便是徒然的劳碌。

我们或许会目睹那些晚年成才的奇才,但这样的例子凤毛麟角,不足以成为普遍的范例。

放下世俗的荣耀与地位,便会发现心灵如释重负,轻松自在。这种无官无职的逍遥,令人心旷神怡,愉悦无比。

许多人之所以愁眉苦脸,并非生活困顿,而是心中的欲望犹如潮水般涌动,将自己压迫得难以喘息。

唯有追求平淡无华的生活,方显生命的真谛。内心充实而平静,宛如空杯,虚怀若谷,准备迎接生活的每一份馈赠。

0 阅读:10

宛凝评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