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曾言:“习惯犹如第二天性的塑造者。”
的确,如果说父母赋予孩子生命之始,那么习惯往往为孩子铸就了生命的第二次塑造。
倘若习惯恶劣,日复一日,人便在不知不觉中走向颓废。
在孩子身上,以下几种不良习惯犹如潜在之疾,预示着无望的未来,父母需倍加留心,并耐心引导孩子予以纠正

01 习惯狡辩,总有理由认定自己没有错。
在我居住的社区中,刘大婶家的孩子悄无声息地擅自带走了王大婶家孩子的一把绘有卡通人物的精美卷笔刀。那把卷笔刀以其生动的卡通图案,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
几位成年目击者见证了刘大婶孩子的不当行为,但那孩子却顽固地否认一切,反复宣称:“我什么都没做,什么都没看见……”
即使刘大婶在孩子身上搜出了那把卷笔刀,孩子仍旧执迷不悟,矢口否认,甚至恶语相向,抱怨大人们对他进行无理的压迫。
人生在世,不应沉溺于无谓的辩解,当我们犯错时,勇敢地低头认错,积极改正才是明智之举。
沉迷于狡辩,只会让人丧失尊严,被人轻视。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们,诚实才是最宝贵的品质。
02 习惯依赖,把父母当成无所不能的人。
在童年的天真世界里,每当孩子遇到挫折,他们常常会脱口而出:“你等着,我回家找我爸爸来!”似乎在他们的心中,爸爸就是一位无所不能的守护者,能够解决一切难题,确保他们能够出一口恶气,从而在孩子面前展现威严。
然而,这种看似保护的行为,实际上在暗中助长了孩子的嚣张气焰。
曾几何时,台州的一位父亲在目睹孩子与同学间的打闹后,误以为孩子受到了委屈,便怒火中烧,甚至动用了武力。这一事件激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孩子们在父母的庇护下,逐渐养成了依赖他人的习惯,而许多父母却对此毫无察觉。这实际上预示着一种弱者心态的开始。
那些真正具有潜力的孩子,从小就学会了独立思考,他们能够巧妙地处理与同龄人的关系,这是他们成长的基石。
作为父母,我们应当努力引导孩子培养独立的思维和行为,而不是让他们始终依赖父母的怀抱,更不能让他们在过度的溺爱中沉溺。
03 习惯退缩,凡事都是三分钟热度。
日本著名钢琴家藤子海敏自幼习琴,却始终未能在乐坛留下显赫名声。她的人生更是充满波折,两度失聪,让她一度与钢琴的声音隔绝。
在欧洲留学多年,藤子海敏勤奋刻苦,却始终未能获得显著的成就。然而,在她六十岁那年,她的感人故事终于被世人发现,并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使得她一夜成名,声誉远扬。
然而,现实中许多孩子往往在迈出微小的一步后便停下脚步,他们觉得自己已经疲惫不堪,未曾意识到自己拥有“大器晚成”的潜力。
与此同时,父母们往往急功近利,希望孩子早日成名,有时甚至采取操之过急的做法。这样的行为导致孩子们在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物时轻易放弃,耐心和毅力逐渐减弱。
04 习惯放纵,从来没有自律力。
在“抚观天下”的网络平台上,一则刺骨的消息戳中了无数人的心弦。
说的是一位少女,在灯红酒绿的歌舞厅中逗留至深夜,她的母亲冒着淅淅沥沥的雨水,急切地前来接她。
天空哀婉地降下绵绵细雨,女孩在雨幕中焦急地呼唤母亲为她购买雨伞。然而,她的母亲似乎没有捕捉到她的声音。女孩立刻被愤怒的火焰吞噬,情绪失控到极点,她竟然毫不犹豫地抬起手臂,向着母亲挥去一记响亮的巴掌。
众多网友纷纷表示:“这正是过度宠溺的恶果。”
多少孩子,在父母的宠溺之下,变得有恃无恐,任意妄为。他们将父母当作自己的奴隶,无尽地提出各种苛求,而父母只能无奈地屈服。
在这样的溺爱氛围中,孩子们习惯于自我放纵,对是非善恶毫无辨识,自律的能力几乎丧失殆尽。
在不少家庭里,孩子们沉迷于手机游戏,通宵达旦地玩耍,对学业和成绩毫不关心,他们的未来之路,似乎已经布满了荆棘。
更有一些孩子,他们无法驾驭自己的暴躁脾气,凶狠的行为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坠落,酿造出无法挽回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