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班1年后想通12件事”

野生白杨 2024-09-14 15:20:38

用笔赶路,我们都在追逐的路上以文字与你相遇期待拥有你的一颗星标⭐

你好呀,我是白杨。

掐指一算,不上班一年多了!

原本在心中设想不上班后会有什么大变化,或者出现大感悟。

但实际并没有什么大变化、大感悟,有的只是以下12个小小感想~

千万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里我指的是收入与技能。

比如技能,我不仅在学写文,还在学如何运营账号。

如果写文上没有收入,还能通过运营账号有其他收入,这里就是把鸡蛋放在两个篮子。

当然,以上只是打个比喻。

就像上班时有人做副业,有人学习其他技能一样,道理相通。

你的价值决定了你的收入。

你学会的利他技能越多、你懂得的利他知识越多,证明你能帮助的人越多,你的收入就会越高。

和写公众号文章一样,因为白杨的文章能给读者朋友们提供方法论或者情绪价值,这就是白杨的利他所在。

比如白杨发出去的文章数据越好,能拿到手的就越多。

最开始白杨一篇文章到手只有几毛钱,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写、不断复盘优化,才到目前一篇文章收入有十几到几十元不等。

当然,如果有爆文,一篇文章收入两百到五百都是有可能的。

不上班也是需要工作的。

说实话,白杨躺平过一段时间,那段时间唯一的工作就是写一篇文,每月到手不足50元。

存款因为收入急剧下降,我不得不寻找其他出路。

从每天只写一篇文章到后面一天需要完成五项不同的工作,我才恍然大悟:

人可以不上班,但一定需要工作。

它是保障你生存下去的基础。

不要放纵自己,你可能拉不回初心状态。

白杨亲身试过不止一次放纵的玩,有一些小小心得。

比如每一次放纵后想要恢复原先状态需要拉扯一个多星期,十天时间就这样被用在恢复状态上,真的一点也不值!

一定一定要坚持终身成长学习的态度!

这里用俄国作家鲁巴金的一段语录作为这段的开头:

“决不要停止自学,也不要忘记,不管你已经学到了多少东西,已经知道了多少东西,知识和学问是没有止境的。”

但只靠一时的知识储备,你是走不远的。

就像我们小时候学的知识,有些知识留了下来,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

有些知识无论我们是怎样的年纪,都要重新去了解、去学习,才能立足于当下。

比如智能手机的使用。

坚持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

例如阅读、思考、运动、早睡早起不熬夜。

那些对自己无益的事情则有东倒西歪的坐姿、吃饱饭就久坐或者躺下玩手机、爱吃肉不吃菜等行为。

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做,但有的事情会让你沉迷,以至于忘记现实生活;而有的事情则让你感到快乐,让你感到成长。

选择做让自己有积极成长的事情,才能专注成长,才能帮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上不上班,任何一个选择都会后悔。

我常常出现这两种心理:

有工作时,恨不得自己提前两年出来单干。

没工作没收入时,心里常常责问自己为什么不找一份稳定工作上班。

拥有更多时间发现自己的真实想法!

没有上班时间约束,分配给自己的时间变得多了许多,一个人思考的时间就变多了。

一个人独处时,我喜欢拿着一支笔一本本子,关着门,戴上降噪耳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考里。

想到什么就随手写下,等从沉浸状态出来再去看自己写了什么,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了解自己。

虽然收入低时偶尔会后悔没有找公司上班,但内心的我是极其排斥上班的。

一定要学会提升自己的能量。

世界只有一个你,世界也只有一个能无时无刻陪伴自己的你。

请不要轻易受到外界干扰,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能提升自己能量的小习惯,时刻保持一个高能量状态。

高能量状态能让自己更快更好去学习和做事。

每天用1小时打造自己的特别性。

其实就是打造自己的专长。

比如你对美食感兴趣,你原本水平有六十分,那就每天利用1个小时去学习、去打磨,让自己的水平上升到八十分。

这样你在朋友口中就不再只是一个某某,而是一个有专长的人,ta们提起你时就会不约而同想到:

“是不是那个做东西很好吃的某某?”

或许这个专长还能成为你的第二职业,就像曾经白杨利用下班时间写东西一样。

有自由,也有束缚。

自由职业的好处是工作地点和时间安排自由,但实际也不是那么自由。

如果工作来了,对方催的急,常常需要熬夜完成,因为对方知道你是一人公司,第二天不需要准时打卡上班。

任何生活方式都会有正负面。

选择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会有得有失,都会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无论选择哪种生活方式,你怎么看,你怎么行动,生活就会怎么过。

我只是没有去公司上班,但我在家有工作,这是我一年前决定不上班后给自己设定的底线。

因为了解自己,如果完全放纵自己随意生活,结果不一定是当下自己能力能兜得住的。

我不是不喜欢工作,我只是不喜欢上班。

就像高尔基在《在人间》里说的:“我喜欢工作,因为它使我的生活不仰仗于人。”

点个在看,愿我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又是自己喜欢的生活状态,并为之不断努力。

以上,共勉。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