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既白 著
鄙人十年学易,一朝悟道,终于在周敦颐《太极图》和《易经》“综卦”模型体系的基础上,从“道”和“万物”两个方向和角度,推演出老子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具体过程和演化路径,以图表的全新形式,解决了“以易解老,以老解老”的问题,那是否也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统领和涵盖“诸子百家”的主体思想和理论体系呢?答案是肯定的。
从道和万物的不同视角,综合看待《太极图》的演化规律
下面我们就以《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的“十六字心传”为例,尝试着对它们之间的相通性做一个全新的解读和诠释。
古人早在《尚书·大禹谟》中就提出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的“十六字心传”,其大概的意思是说:人心变化莫测,道心中正入微;惟精惟一是道心的心法,我们要真诚的保持惟精惟一之道,不改变、不变换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最后使人心与道心和合,执中而行。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说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讲“人心”如何与“道心”统一的问题,人心的特点是什么呢?只有一个字,危。和“人心惟危”统一起来整体来看,就是说人心是躁动不安的,我们必须万分警惕,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故整体来看是“人心惟危”的。
其实这和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的道理是一样的,因各人的悟性和层次不同,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过程中,即寻求“人心”与“道心”统一的进程中,就必然出现如老子所言的三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透过了万物皆有的“虚妄之相”,看到了这个恒久不变的本质,我们才能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那样“明心见性”,进而“知行合一,致良知”,“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种就是达到“人心”与“道心”统一的“圣人”,故所谓“道心”,也可以称作“圣人之心”。
然“圣人不常有,斯人常在”,故这种“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的情况是微乎几微,凤毛麟角的,更多的则是“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的情况,因为他们皆执迷于万物皆有的“虚妄之相”,其心也是躁动不安的,所以说是“人心惟危”的,在这种情况下的所作所为自然也是充满不确定性和危险性的。
那道心的特点又是什么呢?还是一个字,微。一则因为取得“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的最佳途径和结果,是一种微乎几微,凤毛麟角的极个别现象,二则因为“道”隐含于万物皆有的“虚妄之相”里面若隐若现,故“道心”就如下图那个“混沌无极,无我无私”一样“至小无内”。
心即“无极”之理,明心见“无极”之性
当我们以“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的方式,将人心用于追寻道时,人心也就成为了道心,孔子讲中庸、时中、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什么是中国人所谓的“中”呢?其实就是上图中心的那个“混沌无极,无我无私”。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阳明说:“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什么是“道法自然”、“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境界呢?“混沌无极,无我无私”的“道心”便是,因此这就又回到了在“人心惟危”的基本现实条件下,如何沿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基本路径,逐级修炼跃升,最终与“道心”达到统一的问题。
故,从“道”的终极层面和维度来看,从《道德经》的宇宙大循环体系来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中的“人心”和“道心”,也是相对于不同层次和“道行”的“人心”来说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明心见性,无善无恶”的“人心”、自然就是“惟微”的“道心”,自然就能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而对于“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的“人心”,自然就是“惟危”的“人心”,其上蒙蔽了一层厚厚的“虚妄之相”,以至于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更不可能在做事情的时候“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所以神秀就建议大家在修行的初期,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老子也规劝为道之人要“为道日损”。
意思就是在告诫我们,真正的为道之学和修行,必须从否定入手,一步步减损掉对“万物有别”的分离妄念,一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减损知、欲、有为,才能照见大“道”。否则,每经一事,“人心”都会因执着于“万物有别”的分离妄念而“蒙尘”。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因此,站在“道”的终极层面和维度,从《道德经》的宇宙大循环体系整体来看,神秀:“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老子说:“为道日损”;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佛教说“明心见性,性相如一,不见他人恶”;慧能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本”等等,都是没有问题的,这正是“人心”在“道、天、地、人”的不同层次和维度下的自然呈现,也是其从“人心惟危”向“道心惟微”逐步进阶跃升的自然过程。
为道日损;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其原因正如《道德经》的宇宙大循环体系所揭示的前后关联性一样,前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过程,是后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过程中“无为而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前面“人法道”的终极突破,以及那个“明心见性”的顿悟,是不可能站在“道”的终极层面和维度上,自上而下,知行合一,践行“无为而治”的终极智慧的,其前期“人法道”的修炼过程,就像阳明心学中的“心即理”过程和作用一样,都是后面“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础和前提,不可或缺。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故《大学》中才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实这些道理都是一脉相承,同宗同源的。
上一篇:如何以老解百家:《道德经》体系,延续了《易经》的综卦思维模型
作者 | 东方既白
简介:十年学易,一朝悟道,独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国学和哲学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易经》和《道德经》系统架构体系的开创者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谢谢。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一为太极,为宇宙信息态。道心,为慈,慈者,兹心,兹这个,那个,O也,道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