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宁远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大坎看历史 2025-01-27 15:27:00

宁远县位于湖南省南部,东连新田、郴州市嘉禾县,南靠江华瑶族自治县,西接道县、双牌县,北界祁阳市。宁远历史文化悠久。《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宁远自然风光秀美。境内的九疑山是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六大风景名胜区和十大旅游区之一。

历史沿革

战国时,境域属楚国苍梧郡。

始皇帝二十四年(前223),秦灭楚设泠道、舂陵二县,隶属衡山至五岭之间的苍梧郡。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泠道,舂陵二县隶属长沙王国。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封刘买为舂陵节侯,其县遵制改为舂陵侯国,治所设今柏家坪镇柏家村,泠道县治设今冷水镇培泽村(汉初在今蓝山县总市镇下坊村城头岭)。元鼎六年(前111),从泠道县析置营道县,治所在今道县蚣坝镇沙仂江村(城址今存)。泠道、营道、舂陵侯国隶属零陵郡。元封五年(前106),隶属荆州零陵郡。元帝初元四年(前45),春陵侯国北徙南阳,其地并入泠道县。王莽居摄元年(6),改泠道县为泠陵县,营道县为九疑亭,零陵郡为九疑郡。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泠陵县复名泠道县,九疑亭复名营道县,九疑郡复名零陵郡。

三国吴甘露元年(265),从泠道县析置舂陵县,境域三县隶属荆州营阳郡。凤凰元年(272),改春陵县为舂阳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境域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怀帝永嘉元年(307),境域三县隶属湘州零陵郡。东晋穆帝永和元年(375),舂阳县复名舂陵县。永和八年(352),境域三县隶属荆州营阳郡。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境域三县隶属湘州营阳郡。不久废湘州,境域三县复归荆州营阳郡。

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境域三县隶属湘州营阳郡。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一说天监四年),境域三县隶属荆州永阳郡。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境域三县隶属荆州之营州永阳郡。陈因之。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泠道、舂陵二县并入营道县,治所设原泠道县城(俗称延唐观)。炀帝大业三年(607),营道县隶属零陵郡。大业十三年(617),萧铣起兵反隋建国号梁,析营道县置梁兴县(治所为今县城)。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营道县治迁州廓(今道县营江),梁兴县更名唐兴县,隶属于江南道营州。次年,隶属江南道南营州。太宗贞观八年(634),隶属江南道道州。贞观十七年(641),隶属江南道永州。武则天长寿二年(693),改唐兴县为武盛县,隶属江南西道道州。中宗神龙元年(705),武盛县复名唐兴县。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唐兴县为延唐县,隶属江南西道江华郡。肃宗乾元元年(758),隶属江南西道道州。代宗大历二年(767)七月癸酉(二十六,8月24日),析延唐县置大历县,治所设今清水桥镇座塘村。

大约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改延唐县为延昌县,隶属道州。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延昌县复名延唐县。大约后唐末帝清泰三年(936),奉后唐正朔的楚国马希范政权析大历县置舂陵场,场治疑在旧春陵侯国城址。后晋高祖天福七年(942),改延唐县为延熹县,境域二县一场隶属江南道湘州之道州。南唐保大九年(951),奉后晋正朔的楚国马希萼政权为李璟所灭,延熹县复名延唐县。

宋太祖乾德二年(964),荆湖转运使张永锡奏以户口少,大历县、春陵场并入延唐县,延唐县又奉敕改名宁远县,隶属荆湖路道州江华郡。太宗至道三年(997),隶属荆湖南路道州江华郡。高宗绍兴元年(1131),隶属荆湖东路道州江华郡。次年,隶属复旧。

元太祖至元十三年(1276),宁远县隶属湖广行中书省道州路。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宁远县隶属湖广行省道州府。洪武九年(1376),隶属湖广行省永州府道州。

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宁远县隶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永州府。

民国三年(1914),宁远县隶属湖南省衡阳道。民国二十六年(1937)12月,隶属湖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4月,隶属湖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8月,隶属湖南省湘南行政区。

1950年11月,宁远县隶属湖南省永州专区。次年,隶属湖南省零陵专区。1952年10月,隶属湖南省湘南行署。1962年10月,隶属湖南省零陵专区。1969年,隶属湖南省零陵地区。1995年11月,隶属湖南省永州市,至今依然。

行政区划

宋以前乡里数不详。春陵乡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湘水》。宋初《太平环宇记》载及宁远原有15乡,具体乡名不详。后来宋代典籍曾有广济乡之记。洪武版《永州府志》记载的全县12个乡名至崇祯十二年未变,唯将东乡记为东和乡,“和”字恐为衍误所致。该版府志《宁远县图》出现驯翟乡即仁泽乡。明洪武十六年(1383),设乡12个,辖109里,弘治八年(1495)前并为62里,隆庆庚午(1570)为41里。崇祯十二年(1639),划南乡(辖9里)、北乡(辖4里)2个乡13里于新田营置新田县,宁远县减为10乡28里。清康熙间调为12乡36里,后取消南、北二乡,其乡名是:

东乡:辖2里,区域约在今鲤溪镇、荒塘瑶族乡。

西乡:辖2里,区域约在今柏家坪镇、清水桥镇、桐木漯瑶族乡。

中和乡:辖5里,区域约在今太平镇。大阳乡:辖7里,区域约在今天堂镇。

永乐乡:辖5里,区域约在县东约在今冷水镇。

太平乡:辖3里,区域约在今九疑瑶族乡。

仙政乡:辖2里,区域约在今湾井镇。

广济乡:辖4里,区域约在今禾亭镇、保安乡、仁和镇。

仁泽乡:辖2里,区域约在今中和镇。

丹桂乡:辖3里,区域约在今水市镇。

另增加寄庄1里。每里领10甲,另有县末甲及东西屯、南锦屯,持续清末。

民国元年(1912),实行行政区划大调整,设立6镇5乡。并永乐、中和2乡称东宁镇。并大阳、太平、仙政、丹桂4乡称南靖镇,后又更名南联镇。并东、西2乡为北屏镇。改仁泽乡为西安镇,改广济乡为广济镇,在县城及周围设城枢镇,在北部山区设5个不属镇而直属县的乡,即:康济、合群、人和、旭日、东里。

民国16年,将龙潜、凤凰2乡及石溪、桐梓2乡的部分地域划归阳明县,将康济乡划属北屏镇。

民国18年废镇改区,将城枢镇改称第一区,分东宁镇为第二、三两区,分南靖镇为第四、五两区,改西安镇为第六区,改广济镇为第七区,分北屏镇为第八、九区。

民国20年缩九区为七区。即:城枢镇仍为第一区,将第三区并入第二区,并第四、五两区为第三区,改第六区为第四区,改第七区为第五区,并第八、九区为第六区,将原阳明县的龙潜、凤凰二乡及石溪、桐梓二乡的部分地域设阳明特别区。

民国24年,缩七区为五区一直属乡。即:改第一区为直属乡;改第二区为第一区;改第三区为第二区;并第四、五两区为第三区;改第六区为第四区;阳明特别区如故。

民国27年废区复乡,全县置1镇27乡,其名称:城枢镇,太平、盘石、石门、保安、琵琶、泠水、东山、水市、梅岗、天堂、官桥、灌溪、湾井、新开、中和、彰佳、仁和、禾亭、桐山、石溪、永安、花桥、西塘、柏市、桐梓、龙潜、凤凰乡。

民国35年,改1镇27乡为1镇9乡,辖197保。城枢镇,由原城枢镇和桐山乡合并,辖14保。冷东乡,由冷水、东山2乡合并,辖15保。东屏乡,由琵琶、石门、太平、盘石4乡合并,辖31保。舜陵乡,由灌溪、湾井2乡合并,辖14保。仁江乡,由彰佳、新开、中和3乡合并,辖18保。潇水乡,由天堂、梅岗、水市、官桥4乡合并,辖35保。广济乡,由保安、禾亭2乡合并,辖28保。舂陵乡,由花桥、柏市、西塘、桐梓4乡合并,辖18保。石安乡,由石溪、永安两乡合并,辖13保。龙凤乡,由龙潜、凤凰两乡合并,辖11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年11月17日宁远和平解放,沿袭此前的四个区。即:一区为原城枢镇;二区辖潇水、舜陵、泠东三乡;三区辖东屏、广济、仁江三乡;四区辖舂陵、石安、龙凤三乡。

1950年8月,全县设8区90乡。即:城枢(县城)区,辖城内、跳礅石、中镇圩、将军庙、北门外、逍遥岩、双板桥、背后山、青山庙9乡;水打铺区,辖水打铺、林家山、刘子用、天堂、寄岗、龙须、大界、小欧家、大阳洞、东瓜井、官桥、李家山、香花铺13乡;湾井区,辖湾井、磨头、鲁观洞、瑶民、九疑、民山砠、桥头、百胜、田心、路亭、下灌、岭背12乡;冷水区,辖庄屋、夏壁、上宜、东山、三角砠、下岭、神下、丰熟、百美9乡;太平区,辖保安、太平、洪洞、石门、下坠、李巳、盐田、大陂、琵琶、城盘、白土、盘石、大砠13乡;仁和区,辖禾亭、古溪、黄湘、冯石、李家铺、社福山、中和、岭头、彰佳、库里、四都、西山、新开13乡;平田区,辖柏家坪、马头上、礼仕湾、平田、花桥、上马石、上龙盘、黄伯洞、永安圩、柏万城、三元岭、石家洞、西塘13乡;金洞区,辖金洞、乐山、石鼓园、江口、小金洞、小茗洞、凤凰、白果市8乡。

1952年7月,全县设11区228乡。城枢区为第一区,驻地县城,辖13乡;水打铺区调设为二、三区,驻地分别为天堂、水市,分别辖16、19乡;湾井区调设为四区,驻地湾井,辖20乡;冷水区调设为五区,驻地冷水铺,辖18乡;太平区调设为六区,驻地太平,辖26乡;仁和区调设为七、八区,驻地分别为禾亭圩、中和圩,分别辖22、23乡;平田区调设为九、十区,驻地分别为平田、鲤溪,分别辖33、17乡;金洞区调设为十一区,驻地金洞,辖21乡。

1953年1、3月分别设立城关、禾亭镇。1954年6月初,调减乡数至221。同年6月,将十一区划给祁阳县。当年底,全县共10区、190乡、2乡级镇。次年,禾亭镇并入禾亭乡。

1956年1月调整乡镇为1镇10区140乡,均以地命名。同年6月,撤区并乡,保留城关镇,140乡并为43乡(其中含紫荆河、棉花坪瑶族乡)。次年从石家洞乡析置荒塘瑶族乡。1958年3月,从桐山圩乡、清水桥乡分别析置逍遥岩乡、柏家坪乡,全县时辖46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10月1日成立桐山、天堂、大界、水市、湾井、鲁观、下灌、石佳坪、太平、下坠、保安、禾亭、中和、柏家坪、永安15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取消原有乡建制。11月依次命名为:七一、天堂、高峰、红旗、前进、紫荆、东风、五一、星火、上游、飞跃、卫星、火箭、先锋、和平。年底,上述人民公社除东风改称东城外,均恢复原名。同时,5个森林管理所相继改为林场。至此,全县共有15个人民公社,城关镇及九疑、白云山、荒塘、阳明山、雾云山5个国营林场。

1959年1月,鲁观、东城、石佳坪人民公社分别改名九疑、冷水、云潭人民公社。5个林场合一,归所在人民公社领导,次年场社分设,城关镇则改为城关人民公社。1961年3月,调整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将原15个人民公社调整为42个,9月设9区管辖之,9区名称在原1956年10区基础上减去天堂,即为区名。

1963年12月,撤销城关人民公社,恢复城关镇建制(区级镇),辖4个居民委员会,3个郊区大队。1965年,将阳明山、白云山、荒塘3个林场,9个农村大队,66个农村生产队划归零陵地区潇水林区管理局。1967年10月,新田县十字公社崇高山大队划给宁远中心铺公社管辖。1973年3月,将宁远、新田两县共有的中江源林场所有权划归双牌县荒塘林场。

1978年3月,将双牌县的白云山林杨、荒塘林场所属地域重新划归宁远。至1982年底,全县共有9个区、1个镇、42个公社、4个林场、643个大队、6351个生产队。

1983年6月,在桐山人民公社进行乡建制试点,成立桐山乡。次年6月,全县普遍实行乡、村建置,以公社建乡、大队建村、生产队建村民小组,并于10月撤销九疑乡,恢复并建立棉花坪、荒塘、鲁观、九疑山、桐木漯5个瑶族乡。

1986年3月,将水市、湾井、禾亭、柏家坪乡改为乡级镇。当年末,全县共有9个区、1个区级镇、42个乡(含5个瑶族乡)、4个乡级镇、4个林场、681个行政村、3个郊区村、4个居民委员会、6365个村民小组(居民组)。1992年5月,柏家坪区上龙盘乡改名为侯坪乡。次年11月,荒塘瑶族乡的瓦窑、新屋场两个行政村划归祁阳县。

1995年6月,撤区并乡建镇。原城关镇及桐山区的桐山乡、逍遥岩乡、双板桥乡、官桥乡并建为舜陵镇;原水市区的水市镇、香花铺乡、大界乡并建为水市镇;原桐山区的天堂乡与水市区的大阳洞乡、梅岗乡并建为天堂镇;原湾井区的湾井镇、下灌乡并建为湾井镇;原湾井区的九疑山瑶族乡、鲁观瑶族乡、麦地乡并建为九疑山瑶族乡;原冷水区的冷水乡、东城乡、上宜乡与原太平区的云潭乡并建为冷水镇;原太平区的太平乡、白土乡、岭头源乡、下坠乡并建为太平镇;原太平区的保安乡与原禾亭区的中心铺乡并建为保安乡;原禾亭区的禾亭镇、琵琶乡并建为禾亭镇;原禾亭区的仁和乡、李家铺乡并建为仁和镇;原中和区的中和乡、保和乡、慕投乡、新开乡并建为中和镇;原柏家坪区的柏家坪镇、礼仕湾乡、双井圩乡并建为柏家坪镇;原柏家坪区的清水桥乡、晓睦塘乡、侯坪乡并建为清水桥镇;原鲤溪区的鲤溪乡、永安乡、柏万城乡并建为鲤溪镇;原鲤溪区的荒塘瑶族乡、石家洞乡并建为荒塘瑶族乡;原禾亭区的棉花坪瑶族乡、原柏家坪区的桐木漯瑶族乡升建为棉花坪瑶族乡、桐木漯瑶族乡。全县共12镇5乡(其中4个瑶族乡),合并的乡镇称责任区。当年8月,天堂镇的梅岗责任区划归水市镇。次年11月,九疑山瑶族乡麦地责任区的路亭村划归湾井镇。

2003年3月,白云山林场代管的砠江、白公殿、杨柳田三个农户村划归中和镇。至此,四个国有林场再无行政职能。当年5月,将舜陵镇城东、城南、城西、城北、泠南、九疑路、水市路、莲花新村八个居民委员会重新划定范围,组建东溪、舂陵、文庙、舜源、泠南、莲花、印山、重华八个社区。

至2011年末,全县行政区划为17个乡镇,687个行政村,12个城镇社区(居委会),6385个村民小组。

2022年宁远县下辖4个街道、12个镇、4个乡。文庙街道、舜陵街道、桐山街道、东溪街道、天堂镇、水市镇、湾井镇、冷水镇、太平镇、禾亭镇、仁和镇、中和镇、柏家坪镇、清水桥镇、鲤溪镇、保安镇、九疑山瑶族乡、五龙山瑶族乡、棉花坪瑶族乡、桐木漯瑶族乡。

现在宁远县辖16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4个)、4个街道办事处,4个国有林场,土地总面积2510平方公里,总人口86万。

大美湖南欢迎您!

0 阅读:3

大坎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