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到今天应该也不会有什么人再认同“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这句话了,因为火药武器在古代中国本来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仅以鸟铳而论,到南明时期,这种在100年前传入明朝的火器已经到了“滥大街”的地步。崇祯末年地方秩序崩溃,据寨自守者数不胜数,清军进入广东之后开始和当地的王兴、罗全斌指挥的反清义军作战。

明朝军队的铁盔。
有这样一条记录“二十二日(清军哨探)探得,横山渡内小港湾藏六、七、八橹贼船三十余号。二十三早,职发三橹快船进去擒取,横山村逆民百众,提枪放炮,前来拒敌。盖副将下将官王廷彦,挑选弓箭手及三眼枪手各劲兵进剿,奈贼倚山住寨,下栅木三层,一墙一层,鸟枪甚多,周围俱系没腰烂泥,自辰时攻至酉时,未得进寨,至晚歇兵,尽将逆贼前船大的浅水放火烧毁,小的拉推出口”这里说的“横山村”很显然是支持反清复明的,所以才在绿营兵来到时占据有利地形以及木制防御工事用大量的鸟铳阻击之,也可见在这一类地方势力的手中鸟铳数量之多。

军事博物馆收藏的火绳枪。
清军在围攻陕西南部的孙守金部时也缴获了大量的火器“(清军)正在并力共取蜡烛两寨,忽有板场寨孙逆,见得添兵剿杀,号炮连天,知蜡烛二寨危急,默连各 山逆贼,暗来救应。各营官兵,一面扼险固圉,一面遏要冲杀,赶至板场山下,奋励血战,砍贼伏尸者百余,生擒长发活贼李荣等三十二名,夺获倭枪十一杆,佛郎机三杆,独眼枪三杆,三眼枪三杆”只能说这伙人的武器还是挺杂的,有日式鸟铳,还有三眼铳,甚至还有独眼铳和弗朗机炮。

天津海洋博物馆收藏的三眼铳。
可以说单兵火铳在明清战场上几乎随处可见,甚至有些在崇祯年间就已经占山为王的“好汉”手里都有,比如江西乐平县的董明魁部“明军”原本是崇祯年间的“山贼”后来借着金声桓反正以及清军入赣在江西造成的混乱各处攻城略地还因为地方居民遵守清朝制度剃头前去征饷,结果当地居民拒绝与之,董部士卒于是大开杀戒“时明魁拥兵在张村地方,怒在官徐吉、徐允抡等一村居民剃头归顺,遂于七月初四日,差鲍寿、张腊挖、与张必昇、余壁,前至本村征饷。时徐吉直言,以前是逆世界,挟饷出于无奈,只得与他,今见天日,且有了县官,如何与他,赣词抵触。明魁于十六日率中军董细、红旗鲍寿、董八、张必昇等,伏兵西港。顺治六年七月十七日于五鼓,分兵四围杀至徐吉村内,杀了三百余人,淫辱妇女,烧毁房屋一千余间,家资财物尽掳一空”。

山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单管铳。
而在董部士卒四处抢掠屠戮的过程中就使用了鸟铳“同日又穰田村有在官居民黎明章、韩三各姓男妇约三百余人,见黄柏塘火起,俱逃上金峰岭遁避。当马扁脑、马观及马正卿等引导明魁率兵围住岭下,将鸟铳火箭攻山,杀死二十六人,内有先在官今不在官余日观伊母徐氏、弟余得进亦被杀死,有在官刘乾叔刘佐被铳打死”。

天津海洋博物馆收藏的青铜火器。
所以明清战争甚至可以说就是一场火器的战争,各种火药武器在战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明清双方的各类武装势力都拥有着大量的轻重火器,那问题就又来了,当时明清双方的盔甲挡不挡得住弹丸呢?

天津海洋博物馆收藏的青铜火炮。
其实这就是一个完全看运气的问题就比如在三藩之役的湖广战场上,咱们以一场战斗中清军士卒的受伤情况为例“各标阵前带伤阵亡弁兵马匹姓名数目开后。一督标中营阵亡管队一名刘世禄,带伤兵丁一名刘应还枪打左手,右营带伤兵丁一名高正道枪打左脚,前营阵亡兵丁一名王五,后营带伤兵丁一名贾应元枪打右膀;一襄镇标中营千总吴新明枪伤右手,阵亡兵丁五名向必胜、王兴、李可得、任友功、杨起龙,带伤兵丁二名邓龙枪伤右膀、李应春枪打左腿,枪打死官马四匹、带伤官马一匹;一镇标前营带伤兵丁一名陈学圣铳伤左胳膊,炮打死官马六匹、带伤官马二匹;一镇标左营带伤兵丁二名陈启枪伤左膀、钟明新枪伤左胸,枪打死官马六匹;一镇标右营把总何顺枪伤右臂,带伤兵丁魏邦贤鸟枪伤颈,阵亡兵丁一名黄三奇,炮打死官马四匹”这里有好多清军受了“枪伤”不清楚是鸟枪打的,还是长枪捅的。

披甲的明军骑兵。
可以明确确定为被单兵火器所伤有镇标前营的陈学圣,此人被一枪击中左胳膊,还有一名叫魏邦贤的绿营兵被鸟铳打中了脖子,剩下的很明显有一些也是鸟枪打的。但这些人都没送命,所以说明盔甲对火枪的子弹还是有一定的防御力的,或者这么说,穿总比不穿好。
当然也有例外,就比如顺治十三年福建清军在对当地复明势力的作战的战报所汇报的己方的死伤者“止兵丁刘国一名被贼鸟枪打死阵亡,徐节福被伤”绿营兵的披甲率是相当高的,所以这个阵亡的肯定是被鸟铳打穿了盔甲。

披甲率很高的绿营兵。
而早在辽东战争时期,我们还可以从明方的记载中发现鸟铳对清军造成的损伤“有卑职下亲丁张洪即用鸟枪打重穿红甲夷人落马,夷被拉去,得获原马一匹,鞍俱全,哨夷即回”这所谓的“红甲夷人”显然是身披重甲的满洲八旗精锐,结果被一枪打落马下,当然了打落马下并不等于死了,也有可能是重伤。
清方的记载里面还有明方高级将领被铳打死的记录,比如在四川“于二十一、二等日,贼(指明军)拥大众攻城,我兵舍命奋勇对敌,用铳打死伪王总兵、伪副将四人,杀贼五十余人,贼始暂退雅州一带。又复调贼于芦山远近地方,搜搬民粮”总兵一人,副将四人被清朝守军用铳打死。在南明一方的史料先王实录中也记载郑成功攻打崇明县城时有两员高级将领被清军火铳击伤,不久之后去世“十一日早辰时开炮,至午时,西北角城崩下数尺,河沟填满。藩亲督催促登城。守将梁化凤死敌不退。时正兵镇韩英勇壮登城梯,被铳伤中左腿,跌下。矢石交加,有如雨下。监督王起俸亦被铳伤而退。藩见城坚难攻,传令班回。越数日,韩英死之,王起俸亦被伤而亡”。

清军绿营骑兵。
即使郑军很多步兵只披着一件棉被这两位带头攻城的高级将领肯定是披甲的,结果依然被铳打伤。
所以说到底,古代盔甲能不能防火器弹丸?这话不能说死,只能说穿了甲总比没穿好,在战场上士兵不穿甲被单兵火器打死的概率肯定比穿甲的要高很多。在清军和夔东十三家作战的过程中也能发现这一点“十六日时,卑职等马兵行至县河铺,遇贼一股,官兵齐力砍杀,当阵杀死百余,活擒贼十一名,夺获牛、驴四十余头只,被甲、长枪、鸟枪二百余件。余贼逃窜,不便穷追。查得重伤领旗周敬、兵丁毛小哇等十一名。追贼促死官马二十匹,贼枪伤毙官马九匹”这里只说有九匹马被鸟铳打死,还有十一名清军重伤,这虽然没有说究竟是什么武器重伤了这些人,考虑到马全是被枪打死的,这些人应该也是中枪。

明代铁枪头(山东省博收藏)
甚至可以稍稍还原一下这场小规模战斗的过程:清军骑兵和少量明军遭遇,于是清军骑兵立刻冲上去,这伙明军仓促之下集中了队伍中的鸟铳手对清军骑兵来了一波齐射,有九匹马被打死,还有十一名清军被打成重伤,然后清军骑兵就直接和明军步兵近战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