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12上)与彭雪枫挺进豫东敌后

大肥肥文史说 2023-12-28 15:02:01

1938年2月中旬,我们来到豫南的竹沟镇。这里位于确山 泌阳、桐柏三县交界处。根据中央的部署,由周骏鸣、王国华领 导的豫南红军独立团在这里集结、整编。后来,中共河南省委、 中共中央中原局也设在这里。竹沟为中原各地培养和输送了数以 千计的军政骨干,人们亲切地称她为中原抗战的摇篮、革命的“小延安”。

雪枫告诉我,在这里活动的公开名义是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留守处,他已指定坚持豫南斗争的王国华为留守处处长,我任留守处参谋长,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出征部队遗留问题; 组训部队,准备在日寇打通平汉线后,依托像西开展游击战争; 消灭附近土匪,安定民心,进行群众工作。

我当年在竹沟住过的房子,没想到当地政府把它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雪枫还告诉我,在党 内,他是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我为军事部参谋长;但为工作方 便,他对外仍以八路军少将参谋处处长、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 在河南地区的国民党高层军官中进行统战工作。

此后,我便由八路军战士变成了新四军战士。

留守处成立时,我们首先组建了一个警卫连,下有两个步兵 班、 一个冲锋枪班和一个手枪班,主要骨干是我们在临汾时从第 129师调来的那批红军战士,还有10多名临汾学兵队的毕业生。

这样,留守处就有了一支精干得力的武装。

整编8团是3月中旬进行的。由周骏鸣、王国华领导的豫南 红军独立团仅有四五百人,除老弱病残者外,只能整编为一个多营。怎么办呢?当时豫南土匪很多,每股10多人到数百人不等。 群众对他们非常痛恨,称之为“杆子”。

其中有两股较大的“杆子”,头头一个叫安永祥, 一个叫段可祥,各有七八百人、二三 百条枪,当地称他们为“安团”、“段团”,里面也有一些裹胁进 来的群众。为了把这两股“杆子”改造成人民军队,我们决定对 其收编。收编“安团”的任务交给了周骏鸣,我们留守处负责收编“段团”。

一天,我们按照预定的计策,以彭雪枫的名义,请“段团” 官兵吃饭,由我带一个班十分顺利地解除了他们的武装。后根据 “段团”官兵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对其中的坏头头,教育后发给路费送回原籍;把出身好、愿意抗日的人员留下来,由我们派去的干部统一管理。这时,周骏鸣那里也很快解决了“安团”。我们便将安、段两团集中整训,后编入第8团, 一部分编成2营,主要部分编成3营。

8团的3个营编成后,由周骏鸣任团长,胡龙奎任副团长。这是因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需要,我军的政治委员暂时 改为军事副职,不久,就又恢 复了。

胡在红二方面军6军团 当过组织部部长,是我在抗 大的同学,但后来他消极离 队,政委改由林凯担任。参谋 长是赵启民,政治部主任徐祥 字,成钧为1营营长,朱绍清 为2营营长,朱国华为3营营 长。遵照新四军军部命令,8团开赴皖中,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8团东进后,我们在竹沟继续组建新部队,发展抗日 力量。经过党组织的号召动 员,当地群众抗日情绪甚高, 纷纷前来参军。4月间,又成 立了一个补充大队,出陈康任大队长。同时,还开办了教导队,有来自河南、湖北等地的青年学生400多名。

开始,教导 队负责人是周季方,后为谭友林。随着人民群众的广泛发动,竹 沟这个偏僻山区的小镇上,到处是抗战的歌声。周围地区的抗日救亡活动,也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

我们的活动,震惊了当地的顽固派和土豪劣绅。他们联名上书国民党当局,诬陷我们“招兵买马,图谋不轨”。为此,国民 党派西北军第32师188团团长夏华国来竹沟“视察”,为下一步名正言顺地攻打我们寻找借口。

周恩来副主席在武汉获悉这一情况,立即指示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提前通知我们。根据当时的环境 条件,经过分析研究,我们决定力争避免军事冲突,以理服人,以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大局。

夏团长一行到竹沟后,雪枫和我佩戴八路军臂章,出面接待,让出最好的房子给他们住。介绍情况时,我们摆事实,讲道 理,并请他们到现地察看,说明我们是按国共两党协定,奉八路 军总部命令来竹沟,协助整编8团东进抗日的。

夏团长和我们相 处了10天,没有发现可疑之处,就顺水推舟地报告上级,说在竹沟没有发现违反抗日宗旨的不法活动,随即撤回。

当然,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将教导队人员提早分配, 陈康大队补充给8团,省委机关转移到邓庄铺附近。后来,我还 带一部分人去了武汉办事处等。在武汉期间,我向周恩来副主席 请假,回平江老家探亲。行前,周副主席发给我20元钱,使我十分感激。

在长寿街,我见到了日夜思念的母亲。她苍老了许多,精神 恍惚,目光呆滞。闲谈中,母亲告诉我:国民党军队占领长寿街 后,红军亲属就成了欺压挨整的对象,你父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去世的;后来,邓画梅同一个男人同居了,并已有了一个4岁的 男孩;剩下我一个,真是没法活下去了。

望着患病的母亲,我难 过地哭了。身上也只有周副主席给的那20元钱,留给她过日子 用。在安排了母亲的生活之后,我怀着难舍难分的心情,离开了 长寿街。

回到武汉,经过反复考虑,我给邓画梅写了封信,说: 你同别人有了小孩,我们离婚吧。这些年你照顾我父母有功,往 后我们可以姐弟相称。邓画梅收到我的信后,让她弟弟替我们办了离婚手续。

在武汉办事处,我遇到了萧望东。我们是抗大的同学。这次, 他从新四军第4支队回来,正等待分配工作。熟人相见,谈得十分投机,我便动员他去竹沟,并将此事报告了雪枫,雪枫也很欢迎。后经长江局批准,同意派他到竹沟工作。

一路上,我们谈了 对战争形势的看法。我告诉望东,原先毛主席派雪枫来河南,是 准备日军沿平汉路直下郑州、武汉时,发展豫西地区敌后游击战 争的。前一段,我们在大力发展抗日武装的同时,也对此作了布 置。现在,情况有了较大的变化,由于国民党在徐州、开封失守,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企图用黄河水阻止日军进攻,日军下一步可能会集中力量沿长江直取武汉,因而豫东敌后的战略地位日趋重要。望东也这样认为。

回到竹沟后,雪枫召集我们开会。他详谈了豫东地区的形势 发展,说工作指导的重心准备改变,由原先以豫西为主逐步转为以豫东为主。

他对我们说:豫东虽已有河南省委组织部部长吴芝 圃领导的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3支队,还有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领导的西华抗日自卫军,但还要继续加强这一地区的力量,以发 展豫东敌后游击战争。

我们商定,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豫东抗日武 装的领导,由萧望东于7月间率一个步兵连越过平汉铁路,向东 进发,先与吴芝圃部汇合,并由吴部拨给一些人员,组成先遣大队,也叫萧大队,与吴芝圃、沈东平等部一起在豫东地区打游击。

在深入研究向豫东发展时,首先遇到的就是如何开展平原游 击战争的问题。因为过去我们对打山地游击战还比较熟悉,今后 要到豫东平原去,游击战怎么打,是个新课题。对此,我们作了 专题研究,也了解了华北的经验,统一了思想认识。

从敌我双方 的情况来看,日军的长处是武器装备好,有汽车、装甲车,机动 快,但我们可用改造地形的办法来限制它,利用平原上的大片高 苗地和众多村落作掩护。虽然在豫东平原没有山地为依托,但我们有人民做靠山。有了人民群众真心诚意的拥护和支持,形成了人民群众的铜墙铁壁,在平原同样可以战胜敌人。

我们还重点研究了高苗地战斗、村落战斗、夜间战斗等具体问题。后来根据作战的实践,我还写过一篇专门研究高苗地战斗特点的文章。

8月间,日军沿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和长江两岸向武汉推 进。为进一步了解豫东情况,开展豫东敌后的工作,雪枫亲自前 往西华、扶沟一带视察,并做国民党西华县县长楚博、扶沟县县 长魏凤楼(后调鹿邑)和周口第七行政区专员刘莪青的统战工 作,进一步掌握了该地区敌、友、我三方的情况。

回到竹沟后, 他向党中央、毛主席和周恩来、叶剑英作了报告,为中共中央迅 速作出开辟豫、皖、苏、鲁边区的决策提供了依据。

9月2日,周 恩来副主席、叶剑英参谋长电示河南省委:应将工作重心转向豫东,创造豫皖苏鲁边抗日斗争的新局面,并与八路军冀鲁豫部队沟通联系。

收电后,雪枫找我商量,我们认为:在豫东、皖北的柘城,鹿邑、毫县(亦称亳州)、夏邑、永城、涡阳、蒙城一带,北面有山东我党的武装,南面与4支队8团相呼应,可起到牵制敌沿大别山脉西进的战略作用。 一旦武汉失守,平汉线危急,则是坚持华中敌后抗战的十分重要的地区。

于是,雪枫立即电告毛主席、周恩来和叶剑英同志,准备东进,拟在豫皖边建立根据地。

9月中旬,毛主席发来电报,同意我们的想法,要我们先行开展豫东敌后游击战争。

9月下旬,东征部队完成了动员准备。当时,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回延安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彭雪枫、陈少敏便于9月 27日签发了给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的电报,提议以彭 雪枫、吴芝圃、张震、萧望东、谭友林、岳夏、方中铎、周季方、 刘作孚等9人,成立党政军委员会,以彭雪枫为主席,另由彭雪 枫、吴芝圃、萧望东组成三人团,以应付紧急情况。

当天,游击支队在竹沟正式成立,以彭雪枫为司令员兼政委,我为参谋长,谭友林为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科长。

9月29日,周恩来也急电 彭雪枫:“情况紧急,你宜速去豫东开展游击。”

第二天,在彭雪枫的率领下,我们373人,携长短枪190支、机枪4挺,以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名义,在竹沟誓师东征。

10月1日,我们来到了西华县城,这里是当时豫东抗日力量 发展较快的地方之一。通过西华地方党组织的工作,已经组成了 一支2000人枪的抗日自卫军。这支部队的参谋长是特委书记沈东平,在前不久与日军作战时壮烈牺牲了。

此时,特委工作由周季方接替,自卫军司令胡晓初、副司令侯香山都是我们党的秘密党员,团长屈中庭也是我党党员,他们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雪枫和我还去看望了西华县长楚博。他是一位进步人士,抗日热情很高,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的政策十分不满,积极依靠我党的力量,在西华县站住了脚,后来也被发展为我党的秘密党员。

按照原定计划,吴芝圃率像东人民抗口游击第3支队,萧望 东率新四军游击支队先遣大队,从睢(县)杞(县)太(康)地 区西渡黄河,赶赴西华与我们会合,准备进行整编。我与吴芝圃 是初次见面。他是大革命时期入党的老党员,待人诚恳,和蔼可亲,长期在河南做地下工作,斗争经验丰富,在这一带颇有影响。

萧望东向我讲了到豫东敌后以及部队发展的经过。我问他, 抗日游击第3支队有什么特点?

他对我讲:豫东沦陷后,芝圃同 志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创建了这样一支千余人的队伍,真不容 易。这支队伍抗日热情很高,但缺少干部,组织不够严密,军事 知识也欠缺些。

当官兵找吴司令要枪弹时,他总是用《游击队之 歌》的歌词回答人家——“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我 与芝圃同志熟悉后,曾就此事问过他。他笑着说:我是教书匠出 身,刚打仗时不会指挥,不懂得去利用地形地物,只是讲打啊、冲啊!以后,从战争中才学会了怎样指挥打仗。

10月10日, 我们在西华召开了中共豫东特委扩大会议。雪 枫主持会议并讲了话,向与会同志传达了周恩来副主席几次来电 的指示精神,主要是4个方面:即豫东沦陷,武汉即将失守,敌后空虚,我党要放手发动群众,组织部队,进行游击战争;要大力开展统战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分化瓦解汉奸队 伍,争取地方实力派进行抗战;

经中共中央、长江局批准,在豫东活动的我党领导的武装,统一用新四军游击支队番号;要努力争取国民党地方政府的支持,以保障部队人马的供应等。

会后,鉴于周季方回游击支队工作,特委工作由郑平负责, 主要是掌握西华抗日自卫军,并对派到这里工作的军事干部进行调整分配。

在西华城内驻扎时,长江局派来了一位女同志,是司令部秘 书黄林的爱人,叫左奇,她一再要求随部队东征。但雪枫考虑, 进入敌后环境艰苫,女同志有诸多不便,开始没有同意。芝圃、望东的部队到来后,女同志就更多了。

我们研究,准备把竹沟出发时的青年先锋队加以扩大,组成一支文艺宣传骨干队伍,叫拂 晓剧团。因左奇有文艺专长,雪枫便批准了她的随队请求,让她 担任拂晓剧团团长。作为我们游击支队的一名文艺骨干,她经常带领剧团到连队慰问演出,很受部队和人民群众的欢迎。

左奇原先在北平受过医务训练,后因工作需要,我们常派她去北平联络,为部队买些药品,就这样,她又改做了医务工作。全国解放后,她也一直在医疗卫生战线上辛勤耕耘。

游击支队成立后、与彭雪枫(右)、萧望东(左)合影

10月11 日, 我们在西华城北的杜岗村召开游击支队、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3支队和游击支队先遣大队会师大会,正式宣布部队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吴芝圃任副司令员,我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谭友林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科长。

从此,豫东敌后有了一支开展游击战争的坚强武装力量,而西华的杜岗便成为我们会师的纪念地。 新四军游击支队下辖3个大队:

第1大队由萧望东率领的先遣大队为基础编成,代号“南 阳”,黄思沛为大队长,张太生为政委,钟友松为副大队长,他 们均是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干部;

第2大队以胡少卿率领的游击支 队第4中队为基础,与吴芝圃的游击第3支队2大队合编而成,代 号“信阳”,由红四方面军长征干部滕海清任大队长兼政委,姜 朗山为副大队长;

第3大队由游击第3支队3大队编成,代号“淮 阳”,由红一方面军长征干部冯胜为大队长,睢县中心县委书记,张辑五为政委,吴守训为副大队长。

其他一些干部则分到机关工作,像司令部参谋程致远、程朝先、陈光勋,秘书黄林,机要科 吴振英、洪贤驹,电台队长熊梦飞、报务员胡灿传、廖金贵等, 大都是红军干部。

政治部有王子光做敌军工作,王静敏做群众工 作,前者是留日学生,后者在北京读过大学,原为杞县中心县委 书记。

经理处处长资凤,参加过湘南暴动。会计郭金林,也是老 红军。副官长雷明原是在西北军工作的地下党员。副官罗杰是抗 大毕业生。合编后,游击支队的领导力量加强了,总人数已达千余人,并且做好了东进敌后的准备。

西华整编后,部队向何处发展?是先到北边的睢杞太老区, 还是东进徐州附近?

我们当时的想法是,进入敌占区后,要先找 个立足点,建立起自己的后方,再求发展。因此确定,第一步先 到鹿邑,第二步到睢杞太地区。

10月24日,我们由聂堆渡口渡 过新黄河,通过淮太公路,于10月26日进至淮阳棠棣集以西窦 楼一带宿营。自豫东沦陷,新黄河以东地区大部为敌占领,日寇在这一带烧杀抢掠,土匪汉奸横行乡里,群众苦不堪言。当我们这支抗日队伍在这里出现时,民众无不兴高采烈,欢欣鼓舞。

第二天上午9时,部队正准备出发,突然听到枪声。侦察员 跑来报告:南边村庄有日军向我扑来。我们当即决定,支队直属 队在窦楼南侧大围外集结。我随彭雪枫带领警卫连,占领窦楼西 南角的坟地。各大队也分别占领有利地形。

不一会儿,日军乘一 辆汽车,还有10来个人骑着马,耀武扬威,杀气腾腾地冲了过来。 我们仅有从武汉办事处领来的4挺苏联造轻机枪,还有一支花20 元钱从国民党伤兵手里买来的钢枪。其他枪支,均为当地土造,打 一枪后,弹壳退不出来。

初次打仗,有的战士叫起来,还把枪倒 过来,用脚去蹬枪栓。我连忙叫他们卧倒不要动,自己操起一挺 轻机枪, 一梭子扫过去,把日军打散了。正当我准备再打时, 一 颗子弹飞来,穿过了我的右腿,顿时鲜血直流。 卫生员给我包扎后,我继续指挥1大队正面阻击敌人。雪枫命令3大队向敌左侧猛烈突击。3大队副大队长吴守训弹无虚发, 一连击毙多名日军。

参谋程朝先、排长崔云瑞、副排长姚克、战士阎立泰、易正干等, 向日军边冲边射击,打得英勇顽强。激战中,程朝先、姚克、易 正干负了伤;阎立泰壮烈牺牲,年仅24岁。雪枫和我率部向日军 发起进攻,打得敌人阵脚大乱,慌忙把尸体、伤兵抬上汽车,狼狈逃窜。我们从缴获的物品判断,被击毙的有日军林津少尉。

窦楼战斗,游击支队击毙日军 10多人,缴获子弹百余发,以及大 衣、钢盔、帽子多件,还有林津的 指挥刀一把。仗虽不大,但毕竟是 我们东进敌后的首战。在这之前, 豫东日军在占领区横冲直撞,如入 无人之境,还从未遇到过坚强的抵 抗。窦楼一战,打击了敌人的凶焰, 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胜利的消息很快传遍了豫东大地。

在战斗总结时,雪枫高兴地 说:吴守训一枪一个,真称得上神 枪手。他指示《拂晓报》记者进行 采访,并在报上刊登了吴守训的事 迹。从此,神枪手吴守训的名字,便在游击支队传开了。

《拂晓报》,是我们东征出发 时,于1938年9月29日创办的,报纸的名是雪枫同志取的。这张报纸,开 始油印,后来发展为铅印,作为指 导部队建设、交流战斗经验的“喉舌”与“园地”,深得大家喜爱,影响也越来越大,有的还传到国外。

我也在拂晓报上陆续发表过几 十篇文章。1939年,毛泽东主席还专门给《拂晓报》题词:“坚 持游击战争。”

《拂晓报》与拂晓剧团和后来在津浦路东成立的骑 兵团,被人们称为雪枫同志的“三宝”。直到今天,《拂晓报》仍然作为安徽省宿州市委的机关报,吸引着广大读者。

离开窦楼时,我因腿伤未愈不能行走,战士们用担架抬着 我,通过泥泞的黄泛区,来到了鹿邑城郊的刘大庄,部队进行休 整。

在这里,我见到了新四军高级参谋张爱萍。他在江西中央苏 区时就很有名,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公布的全国少年先锋 队总队长,后来担任过红3军团4师的政治部主任。我在抗大2 队学习时,他在4队当政治教员。

有一次,我去5队队部看望苏 振华队长,爱萍同志也在那里,苏振华介绍我们相识。这次,爱 萍同志是奉周恩来副主席之命,率张曼萍等人,从武汉办事处到 国民党河南第二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豫东保安司令宋克 宾、第1总队司令兼鹿邑县长魏凤楼处做统战工作的。

开始,成立了豫皖边工委,后又建立了豫皖边省委,爱萍均任书记。

我们在鹿邑休整了半个多月,11月22日, 游击支队向睢杞 太地区前进。这里临近开封,也是豫东抗日游击3支队的发源地。 睢县、杞县沦陷后,真正抗日者固不乏其人,然乘此发国难财者 亦复不少,有的自称司令、旅长、团长,当时有“三里一司令, 五里一队长”的说法。

为团结各方力量一致抗日,我们在杞县、 太康交界的板木,召开了睢县、杞县、太康地方武装首领大会。 当地的开明士绅、绿林好汉,都骑马挎枪,前来赴会。

席间,雪枫与芝圃向他们宣传了我党的抗日主张。各路首领也都表示,愿与我新四军合作抗日。河南有一个习惯,土语叫“拉背场”,即 很重视个别交谈。同样一番话,如果你是同他个别谈的,他就认 为你更信任他,关系非同一般。

于是,雪枫、芝圃在会后又与一些有实力的人个别交谈,分别做些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睢杞太地区,我们征集了钱粮,部队供给问题暂时得以解决。大批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军,尤其是不少青年知识分子的到 来,为部队增添了新的力量。我们还组建了随营学校,大量招收 青年学生,培养军政技术干部。随后,我们把3大队留在睢杞太地区打游击,主力返回鹿邑以南的白马驿休整。

白马驿位于鹿邑、毫州、太和三县交界处,附近驻有国民党 第5战区人民抗敌自卫军第5路总指挥余亚农部的第3支队,支队长叫张普庆,教员出身,抗日热情高。我们请他来白马驿共商 抗日大计,他积极表示愿与新四军游击支队一起打鬼子。该处已 有我党派去的王少庸等10多人,但张还要求我们派一名军事干 部去任大队长。为此,我们派黄思沛前往。

1939年12月,国民 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后,黄思沛返回游击支队,先后担 任过豫皖苏保安司令部参谋长、新四军4师12旅副旅长。他从 该部回来时,带了一名通信员张峰。我看这个小鬼很机灵,便送 他到游击支队随营学狡学习,先分到永城模范营当指导员,后调 10旅。张峰作战勇敢,立了不少战功,进步也很快,解放后担任

过沈阳军区、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97年病逝。

1939年元旦前,魏凤楼一行冒着大雪,坐着马车到游击支 队司令部来慰问。我们张贴了“欢迎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魏县 长”的标语,对他在我们驻鹿邑时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

雪枫、 爱萍、芝圃、望东与我热情地接待了他们。魏凤楼在抗日时表现 是好的,被发展为我党的秘密党员。但他在旧社会、旧军队的经 历复杂,有时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解放战争之初,他在国民党军 队里碰了壁,得到我们冀鲁豫军区的热情接待,历经周折,终于回到了革命队伍中。

出征后的第一个冬天来临,部队衣着甚单,后经张爱萍交涉 联络,魏凤楼答应给我部解决棉衣和部分经费。

一天黄昏,下着鹅毛大雪,寒气逼人,魏凤楼派车将棉衣送到我游击支队司令部。由于天气太冷,押运棉衣的一位同志,站在屋外雪地里,冻 得直跺脚。我听到后,忙叫警卫员请他进屋来。

一看,原来是位 女同志,脸冻的通红,军装领口露出红衬衣,与盆中炭火相映, 更添少女的羞涩。我同她聊了几句,知道她叫马凌嵩,也叫马龄松,河南宜阳人,才16岁,共产党员,被我游击支队派往魏凤楼部做统战工作,公开身份是鹿邑青训班的音乐教员。

她原先在 洛阳中学读书,七七事变后去开封读高中时,参加了我党领导的 战教团,从那里又到竹沟教导队学习。我们游击支队从竹沟出 发,到达西华的共有4位女同志,她们是高维进、巴方、袁光和马龄松,她年龄最小,跟着部队长途跋涉,行军打仗,也确实不容易。初次见面,她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没想到以后竟成为我的终身伴侣。

龄松同志年轻时的照片

在白马驿整训期 间,我们反复考虑了部 队的下步行动计划,根 据上级批准的在豫皖边 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构 想,结合东进敌后以来 的实际情况,我们研究 的主要问题是:把根据 地的中心地区选在何 处?哪里可以作为根据 地的基本区域?

由于豫 皖边区形势非常复杂, 毫州、永城、夏邑、涡阳、蒙城一带的情况如何?我们心里还没有底,故决定继续东进,到徐州附近地区实施 战略侦察,由2大队滕海清部先行,直趋亳州,雪枫同我率主力随后跟进。

我们还将部队的现状和准备继续东进的计划,报告了中央军委毛泽东、王稼祥和八路军前总朱德、彭德怀正副总司令。

1939年元旦刚过,我们就收到毛泽东、王稼祥的复电:“你们在 豫皖苏地区发展游击战争,创立根据地的计划是很对的,并已开始获得成绩,望放手去做,必获大效”,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

0 阅读:181

大肥肥文史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