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最后一个春节,病重时秘邀毛泽东访台,只为完成两人的夙愿

奇人看其事 2024-05-16 20:42:51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蒋介石已然暮年。生命的最后岁月早已不复当初。

健康每况愈下,并未让毛泽东和蒋介石停下脚步,几十年的羁绊让两人想给历史一个交代。

1975年春节前后,病榻之上的蒋介石给陈立夫下了最后一道“密令”——经特殊渠道向中共发出邀请毛泽东访台。

自败退台湾以来,蒋介石便再也没有见过毛泽东,可两人的接触从未“中断”。作为几十年的老对手,蒋介石视毛泽东为一辈子的“敌人”,他也从未停过“讨毛”,可他心中有一个和毛泽东一样的梦:祖国一统。

一、不想成为千古罪人

蒋介石是矛盾的,尤其是对毛泽东的态度。

国共争雄时,他起初是瞧不起毛泽东的,认为其不过“草根”出身,翻不起任何风浪,可当中共逐渐壮大,他便将毛泽东视为生平大敌。

“围剿”、悬赏人头等,甚至迷信到派人三挖毛家祖坟。两人有血海深仇,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在很长一段时间,蒋介石确实意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反观毛泽东,始终站在人民利益上,蒋介石挖他祖坟,他派人保护溪口慈庵(蒋家祖坟);蒋介石让他家破人亡,他严令善待在大陆的蒋家人。

中共所作所为传到台湾时,蒋介石仍然是不服输的,还想“反攻大陆”。

毕竟在长达二十余年的争锋中,他一直处于上风。尤其到二战结束后,他坐拥四百多万军队,全国80%的城市,明明胜券在握,“稀里糊涂”就输了,当看到中共深陷朝鲜战争,自然想利用美国的力量“打回去”。

可当他向美国提出“反攻大陆”的计划后,却遭到美国一再反对。不仅如此,美国还抛出了“台湾地位未定”论。

蒋介石如何看不出这是美国大搞分裂中国的阴谋,可他又能怎么办?单靠国民党的力量守不住台湾,他需要美国第七舰队这个“保护伞”。

摆在他面前无非两条路,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可能惹恼美国;二是支持“台湾地位未定”论,绑紧美国这艘大船。

权衡利弊之后,蒋介石不愿做千古罪人,即便冒着让美国第七舰队撤出台湾海峡的风险,也要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当蒋介石发表声明后,中国大陆和美国反应截然不同。毛泽东更是直截了当的表示:

“蒋介石还有一点良心。”

相较中国大陆对蒋介石的正面评价,美国态度就不太好。美国早就对蒋介石失望,根本没有帮其“反攻大陆”的打算,想要的仅仅只是蒋介石乖乖听话,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来,以满足美在东亚的利益。

故而自从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以来,美国就没有停过分裂中国的阴谋。被夹在中间的蒋介石,倒有几分“窘迫”。

恰在此时,被他视为敌人的中共却拉了他一把。

20世纪50年代末,台湾掀起了一股“民主风”,政坛上出现了推举“总统”候选人的活动。明眼人都清楚,背后有美国搞事。毕竟蒋介石在台湾问题上一直和美国唱反调,促使美国有“换掉”蒋介石的想法。

虽说美国“换蒋行动”并非第一次,也从未成功,可如今蒋介石授人以柄,需要美国“背后撑腰”,表面也只能同意搞民主选举。

兴许搞到最后还是蒋介石当“总统”,其中始终存有变数,这时候毛泽东察觉到蒋介石窘境,接见外宾为蒋介石站台。

毛泽东仗义执言,让蒋介石颇为意外。

锦上添花尚是佳谈,雪中送炭才算美事。蒋介石怎么也没想到,这时候会是争斗大半辈子的毛泽东为他说话。

中共接连释放友好信号,让他慢慢放下戒心。加上在“一个中国”原则上态度一致,双方存有沟通的倾向。

二、带有太大的自尊压力

与毛泽东相比,蒋介石显得有些“小气”。

毛泽东能站在国之大义的角度称蒋介石为“老朋友”,蒋介石却不能以平等态度视之,这源于他自负的性格。

在与毛泽东争锋的几十年里,他常常输多赢少。当自诩正统的国民党领袖被一位“草根共匪”一再打败,心中不甘可想而知,因此蒋介石至死都未曾停过“讨毛”,始终将之视为生平大敌。

不过他心中有“国”,又促使他尝试和“敌人”共处。相对微妙的氛围下,双方建立起微弱的联系。

没有官方声明,只有一个中间人——曹聚仁。

曹聚仁往返中国大陆、台湾,为两边传话。沟通效率很低,却是无奈之举,毕竟蒋介石并不信任毛泽东。

尤其是第一、二次国共合作失败,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他对中共始终存有“恨意”。为打消蒋介石的顾虑,中共可谓不遗余力。如保护蒋家祖宅、善待蒋家人,接连释放国民党战犯等,效果是明显的。

蒋介石对大陆提出的宽大政策信了几分,私下也曾多次讨论,不过并未更深入和中共交涉,直到20世纪60年代,情况才有所改善。

1963年,张治中致信陈诚,信中首次提及“一纲四目”。一纲四目是针对台湾回归更详细的政策,包括军队、社会等各方面。除此之外,曹聚仁再次代表中共传信,称蒋介石有任何条件都可以提。

整个和谈过程中,中共的根本原则只有一个:台湾属于中国。只要蒋介石遵循这一原则,其余条件都能谈。

中共诚恳的态度,打消了蒋介石顾虑,便向中共提出台湾回归的六个条件。当曹聚仁向毛泽东陈述六个条件后,毛泽东微微点头。

到这一步,方有拨开云雾的感觉。

从1956年前后到1965年7月,历经长达十年,双方总算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不怕蒋介石提条件,怕的是蒋介石不谈!

十年来,双方数次沟通,六个条件实际是蒋介石和毛泽东多次沟通后的结果,也达成了一定共识,接下来就是细谈条件。

就在双方准备进一步谈判时,大陆传来“慈庵被炸”的消息,怒不可遏的蒋介石便中断了谈判,虽然之后传来周恩来保护慈庵的消息,依旧未能打消他心中的顾虑。至于大陆,虽有心继续和谈,奈何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受到严重干扰。

联系中断,成了太多人心中的意难平。

三、一代人的夙愿

数载转瞬即逝,时间来到1972年。

这一年国际局势巨变,中美关系破冰,尼克松访华。借着尼克松访华之机,毛泽东将蒋介石“拉”入到中美历史性的对话中。

本来微妙的中美蒋关系逐渐明面化,“老朋友”的称呼再度传到台湾,让蒋介石沉寂的心活络起来。

已经86岁的他,晚年对家乡愈发思念,他想回溪口去走一走,去庐山小住上一段时间,更想去祭拜先祖。心中那个“反攻大陆”的梦已悄然落下,即便他始终在公众面前宣誓要“反攻”回去。

过去二十余年里,蒋介石曾一次次激情高昂的发表“反攻”文告,宣布“反攻”时间表,甚至做了上千个“反攻”计划,却无一付诸实现。痴人说梦,还是冥顽不灵?不过是一个“护身符”罢了。

自从败退台湾、美国意欲分裂台湾那刻起,他就知道“反攻大陆”再无可能。无奈、无助中,他又必须维系支撑这个海中孤岛。一方面他不愿轻易认输,另一方面更不愿意做分裂国家的罪人。

固执、傲慢,让“反攻大陆”成了蒋介石最后的倔强。

说到底,他的“政治包袱”太重,重到不愿意轻易低头。他自诩是强者,就必须用强者的方式解决。

可当中美关系破冰,仅剩的自尊也散落一地。此时的他,只剩下彷徨、迷茫,甚至带有一丝恐惧。

彼时中共在国际关系活动空间越来越大,相反国民党越来越示弱,美国、日本相继访华,更让他的命运蒙上一层阴影。可这时候主动和中共和谈,不就等同于投降?那似可怜的自尊让他一再犹豫。

再看毛泽东,就表现出伟人应有的格局、豁达。在和尼克松谈话时,他便主动提到蒋介石,称呼其为“老朋友”,接着在大陆采取系列示好信号。蒋介石得到这些消息后,心生感佩的同时却没有动作。

他还是放不下“政治包袱”,并不愿主动出面。既然蒋介石不愿走一百步的最后一步,毛泽东走了便是。

1973年5月,章士钊飞抵香港。

92岁高龄的章老肩负“两岸信使”的重担,到香港恢复和台湾的联系。风烛残年,身先士卒,章老将生命最终留在两岸一统事业上。

章老逝世后,两岸联系一度中断。

随着蒋介石、毛泽东年龄渐大,疾病缠身,尤其是蒋介石遭逢车祸之后,生命之火摇摇欲坠,让其对家乡更加思念。当生命接近尾声,一切都成了虚妄。自尊、政治包袱、骄傲,不值一提。

两位争斗半生的老人想给历史一个交代,蒋介石放下往日恩怨,将陈诚召到床前,给他下达了命令:经特殊渠道向中共发出邀请毛泽东访台。不再是通过中间人沟通,而是直接邀请毛泽东访台,由此可见蒋介石对“两岸一统”的迫切。

当蒋介石对毛泽东发出邀请后,毛泽东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是想去台湾的,想要将台湾一事了结在他们这一辈。可他的身体大不如前,周恩来亦疾病缠身,已经去不了台湾访问,只能将担子交在邓小平肩上。

尚没来得及回应,蒋介石逝世了。

消息传来,让毛泽东有股无力感,他清楚好不容易建立的联系又要中断了。正如他所料,甚至台湾反应更加激烈。

蒋介石的继任者蒋经国秉持父亲“遗志”,竖起了“反攻大陆”的旗号。这位和蒋介石一脉相承的继承人,同样是将“反攻大陆”视为护身符。

毫无疑问,蒋经国需要“反攻大陆”。

来到台湾二十余载,他和父亲蒋介石清楚意识到“反攻大陆”再无可能。可他必须将“反攻大陆”和台湾紧紧绑在一起,才能让美国、让岛国群众站在“台湾这一边”。只有这样,他的统治地位才能坚定不移。

然而这道“护身符”也成了无数人的意难平、心中憾,其中就包括毛泽东,他是想要祖国一统的。

这位不世之才,从湖南湘潭一路走来,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用“丰功伟绩”形容他是不为过的。

建立新中国的功绩无人能比,“未能实现两岸一统”就有了一点瑕疵。可他并没有蒋介石那些“政治包袱”,既然他这一辈(周恩来、朱德相继去世)没能解决台湾问题,下一代去解决就是。

遗憾是有的,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等人逝世前,都曾提到了台湾问题,周恩来的骨灰更是在台湾厅放了一夜。

人生总归都有遗憾,有的遗憾无人问津,有的遗憾却有无数人去努力实现。“祖国一统”的夙愿是中国人民最朴实、最不容侵犯的愿望,是血与火筑造的,这个夙愿一定会实现,任何挡在前面的魑魅魍魉都将被涤荡干净。

再次就不得不提到蒋经国,看似他以“反攻大陆”为己任,却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并结束了两岸同胞不往来的局面。

说到底,“两岸一统”势不可挡。

0 阅读:200

奇人看其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