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三个字中,不仅“道”和“一”歧义多生,就连“生”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姑且把这个“道”理解为老子所论之“恒道”,即“独立而不改”的恒常不易之道。那么,“一”和“生”呢?
“一”是“道”吗?如此,则“道生一”岂不成了“道生道”?这跟佛言禅语有何异哉?
“生”是“生产”“生育”吗?既然道乃万物之母,则“一”是怎么被道“生”出来的?老子还说“有无之相生”,真的像《易道》阴阳所说的两者“互生互化”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1fd771ce233f08afa32cee46599be0b.jpg)
在此之前的几年间,本人从不认可“道生一”的“一”,与“道”具有同等的地位与作用,但近来细究河注、王注、苏注等名家注解,开始接受所谓“道,一而已”的判断,就像苏辙所说:“夫道非一非二,及其与物为偶,道一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然而道则非一也。”
近来反思再三,于“生”字上略有所悟,于是再悟古注“道生一”,突然有一种豁然的感觉,用时下热衷于“证悟”者的话说:也许这就是“悟到”了一些东西。
“一”是道?是德?还是数?《道德经》中,多次论述到“一”,比如第10章“载营魄抱一”,第14章的“混而为一”,第22章的“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第39章“昔之得一者”,第42章“道生一”等。
乍看起来,似乎这些都有“道”的属性。但历来的注家们观点并不统一,大致分为四大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dfe58f94abdbd50b9e88d16a9385534.jpg)
第一类把“一”当作“气”,这一类注家大多集中于唐宋之后,影响深远,比如李隆基、成玄英、李荣、朱熹、朱元璋等,这类注家多将《易经》思想带入《道德经》中,也是当下最常见的解读,比如成玄英注解曰:一,元气也。二,阴阳也。三,天地人也。
大体思路如此,都是出于“气一元论”而言的,只是“一二三万”的具体指向有所不同而已。
第二类把“一”当做“道”,这一类注家也很多,比如上文说到的苏辙即是,同是北宋大儒的吕慧卿之说大同小异,他说:“道之在天下,莫与之偶者,莫与之偶则一而已矣,故曰道生一”。
憨山德清直截了当:“谓道本无名,强名之一。故曰道生一。然天地人物,皆从此生。”
第三类把“一”当作数字,这一类注家也不少。比如王弼说:“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为主也。”
王夫之说“一含万,入万而不与万为对”,“一”是独立的,并且是最大的,他内涵一二三十百千万,但当他跟一二三等并称时,它又是其中的一分子。
李涵虚的注解更直接:一:众数之始也。始生之物,其名为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efc202fffa26f8b03aea65dd0267aa6.jpg)
第四类注家把“一”当作“德”或“道之子”,这一类注家也不少。比如河上公理解“一”为“道始所生也”、“道之子”,“子,一也”,“一,德也”。就是说:“一”是大道最初所“生”之物,相当于“德”,也称作“道之子”。
元代大儒吴澄则把这些“一”作为同一个概念来理解,即“冲虚之德”,此“一”也,“乃自然之道所为,其用则虚而不盈,后而不先,柔而不刚,弱而不强”,“得者谓得此一以为德。”
“生”:道生一,有无相生,这个“生”到底是什么意思?“生”,就是事物从无到有的衍化“呈现”。《道德经》中有“有无之相生”、“道生一”、“戎马生于郊”等说法,其中的“生”是同一个意思。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708cd6b6619fc7847da6fdb80493bdd.jpg)
中科院世宗所研究员,印度学研究者,被誉为“现代玄奘” 的徐梵澄先生认为:“自来误解此义者多,遂失本旨而归于虚无寂灭”——世人用佛言禅语来解读老子思想,最终成了佛家之言。
那么,这个“生”,真的是佛家所说的“不生之生”吗?
可以肯定的是:老子所言之“生”不是母生子之“生”,不是鸡生蛋,蛋生鸡之类个体生命形式的转化,也不是佛教所言“不生之生”,老子不玩花花绕,他说的“生”,就是事物从无到有的衍化“呈现”。《说文》注曰:生,进也。其象若草木生出土上。下象土,上象出。
一粒种子种在土里,冒出了芽,就是从无到有的出现,这是《道德经》中的“生”之意。常用语:生病,滋生腐败,触景生情,妙趣横生,惹是生非等等,皆是此意。
因此,“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并非“无”能生“有”。若以为“有生于无”就是“无”生“有”,那就意味着“有”之外另有一个“无”。
“有生于无”的“无”就是虚空之中呈现了“有”。《帝王世纪》载“伊尹生空桑”,《春秋纬演孔图》说“孔丘生空桑”,“空桑”最早出自《山海经》,后人附会做注曰“此兖地(古兖州之地)”,但具体未详,后借指虚无神圣之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3508505a167b86cbcb14f4c1a450f88.jpg)
所谓“生空桑”,就是圣人出世于神奇之地,当然这是出于神化圣人而作,“纬演”二字足证,这是汉代谶纬之学大兴时期的学风使然。但其所言之“生”,并非叫“空桑”的母亲“生了”尹伊、孔子。
所以,“有生于无”并非是说先有一个“无”,然后“无”生了“有”,而是说虚空之中呈现了“有”。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其中“戎马生于郊”的“生”,也不是说战马在战场“出生”,而是对应于“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而言,因为“天下无道”之故,战马“出现”于荒郊。
“道生一”大意:道一而已,并非有一个叫“一”的事物由道而“生”所谓“道生一”就是,鸿蒙未开之时,宇宙中只有一个可以称之为“道”的事物存在,这个“道”是唯一的存在,简言之,“道”以“一”的方式“存在(生)”于宇宙之中。
并非另有一个叫作“一”的事物自道而生。这是从宇宙万物的起始而言的,正像王弼、李涵虚、王夫之等注家所言:“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众数之始也,始生之物,其名为一”;“一”乃独立,且至大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b5b9069618eb4b34101d21e8508ffb0.png)
老子说:“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收,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
这也算是老子给“一”所下的“定义”吧!从这一章来看,“一”既不是“道”之子,也不是“气”,而是跟“道”、“玄”、“大”等一样,是“有物混成”的不同称号而已。
那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呢?
这句话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个是顺说,后者是反推,就就是说宇宙万物都是从“无”而来,从最初的“一”开始,“一”与“多”相对,数至“三”则为多,多则可推至无穷,只是省略“三生四……百千”而已,故曰:“三生万物”。
一或1像针不?盲人摸象(像),大海捞针,的“真相”。看一些人像老太太穿针过而不入,挺想笑又想哭。。中国的文化没断层,自己人瞎搞的。神说要有光,我就是光,天道不生我,万古如长夜。明白的告诉你,你又怎样呢?该懵逼还得懵,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