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1190一1244),字晋卿,契丹族。蒙古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大臣。任事近30年,官至中书令。元代立国规模多由
公元1053年蔡襄点茶,击拂工具为 : “茶匙,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摘自《
《大观茶论》中有一个“七注七点”程式,这就是标准的宋式“七汤法点。第十二届南宋斗茶,作者朱献军《大观茶论》云:”点茶不一
从前过去老底子,斗是一种量具,专门用于量粮食的,如稻麦稷黍菽五谷。收租院阵列的“八斗”。收割稻谷时,俗成收割八斗谷子尚会
2024中华茶奥会《仿宋茗战》开赛,参赛选手们仿照宋代古画,站着点茶比赛。宋代点茶画中的信息量有多少?至少告诉我们一点,
一,“分茶”,始于徽宗,发展于南宋,流行于宋元明清。南宋时期的“分茶”,记载于《武林旧事》,收录于《中国百戏史话》。“分
宋代:“捕影图成”,出于宋代许及之的诗文:杨子长条玉作葩,花光冻棘眩冰花。短蓬几见空相似,捕影图成试吃茶。描写的是宋代一
一,什么是“午盏”:1,午《仪礼》:“度而午”。注云:“一纵一横曰午。”2,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甲骨文“午”字,疑当
初沸碧云聚:再沸雪浪翻:宋代的饮茶方式,如果呈金字塔构建,点茶无疑是这个金字塔的塔尖,那么塔身和塔基呢?那就是煎茶和瀹茶
从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宋茶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历史留下了点点滴滴的静态文化印记,曾经有过的文化印记都是老
一,午与盏。1,午《仪礼》:“度而午”。注云:“一纵一横曰午。”2,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甲骨文“午”字,疑当是索形,
一,建盏是当时当地斗试者选择的斗试器皿。公元1053年蔡襄《茶录》记载:“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
,浣纱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县南若耶山下溪旁有浣纱石相传为西施浣纱处。浣纱溪:在浙江省青田县长寿峰。相传南朝宋谢灵
品读宋•无名氏《渔家傲》:轻拍红牙留客住。韩家石鼎联新句。珍重龙团并凤髓,君王与。春风吹破黄金缕。往事不须凭陆羽。且看盏
《南乡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种词牌名,起源于唐代教坊曲,盛行于歌筵酒席之间,并有敦煌舞谱流传。这一词调从五代逐步流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望江梅”“春去也”“梦游仙”“安阳好”“步虚声”“壶山好”“望蓬莱”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以毛滂《元会曲·九金增宋重》为正体,双调九
神龙湾有神龙是景观。神龙亮眠摆尾在茶汤是奇观。蓦山溪,词牌名,又名“上阳春”“心月照云溪”“弄珠英”。金词注“大石调”,
柳梢青”,词牌名,又名“陇头月”“玉水明沙”“早春怨”“云淡秋空”“雨洗元宵”等。以秦观词《柳梢青·吴中》为正体,双调四
“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无梦令”等,此调始于五代,由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以《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
签名: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