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宋•李嵩《西湖全景图》
马可波罗称:杭州“这座城市的庄严和 秀丽,堪为世界其它城市之冠。这里名胜古迹非常之多,使人们想象自己仿 佛生活在天堂”。
而宋代杭州留下的静态文化印记:点茶。和你一起走近南宋时期创作三幅点茶古画,去感受宋式点茶的美妙。
三幅南宋时期创作的点茶古画:
《茗园赌市图》。
《罗汉供茶图》。
《撵茶图》。
一,巷陌街坊《茗园赌市图》中的点茶。

宋《茗园赌市图》
南宋宫廷画家刘松年创作的«茗园赌市图»,把点茶的动态场景作了静态的定格。当你神游这幅宋代名画时,作品中人物的神态和动作都可以作动态推移。画面中的动态注汤点茶,具体操作要求: 茶艺师左手托盏,手指推盏受汤,右手持壶动态注汤。在盏动,茶汤动,壶动,水动,通过人动以实现瞬间的动态平衡,通过"注汤幻茶"获得满意的动态画面。
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同时代呈现动态注汤点茶,同一题材的还有佚名的《斗浆图》,赵孟頫的《斗茶图》。


悬手动态点茶方式的操作,一般投茶粉于汤瓶,在这一时期,注汤的“汤瓶”也改称为“茶瓶”(茶瓶这一习惯称呼在杭州地区一直沿用至今)。茶瓶不使用时置于手提式风炉一直处于保温状态,茶粉中不溶于水的果胶在茶瓶里,在高于凝胶温度低于糊化温度条件下得以改性,改性为可以溶解于水的膳食纤维,以包裹茶蛋白分子气团使乳花“发立”。

在中茶院课堂作悬手动态点茶示范。

在课堂上作悬手双盏点茶演示。
茶瓶不用时置于炉上保温是宋代点茶古画中的常态,难怪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百沸太和汤”一说。
悬手动态点茶一般可以分单盏点茶和双盏点茶,通常情况下,十秒钟内可以完成一盏茶的点茶,

纤巧如画
而且在完成点茶后手抖动一下,会有汤纹水脉出现,幸运的话还有似画非画、纤巧如画的图案出现。非常适合人文茶会的敬茶奉茶。
二,宋式点茶传入寺庙,《五百罗汉供茶图》中的点茶。

南宋时期,石磨用于茶粉碾磨,茶粉的细度有了较大的改变和提高,使点茶注汤方式从静态注汤发展成动态注汤,单动注汤向多动注汤(边走边注汤击拂)成为了可能。公元1188年,民间画家周季常,林庭珪经过十年努力,完成了百幅五百罗汉图,其中的罗汉供茶图把多动注汤点茶搬进了画面。在这幅图中,四位罗汉盘腿而坐,双手托盏受茶,茶艺师在行进中左手持壶注汤,右手持筅击拂,完成点茶过程。
宋代三百余年间,宋式点茶技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课堂上演示仿《罗汉供茶圆》点茶。
点茶技法形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文会图》为范的静态点茶技法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以《茗园赌市图》为范的单人动态点茶技法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以《罗汉供茶图》为范的多人动态点茶技法阶段。《罗汉供茶图》点茶方式的技法在南宋中叶达到巅峰。
这种多人动态点茶技法难度极大,茶艺师双手同时操作,左手执壶注汤,右手持筅击拂。执壶注汤如凤凰点头,持筅悬手击拂如风拂杨柳,筅到之处“起一窝香雪”。一般在十秒钟内完成一盏汤花成形的过程,边走边点,花一分钟一圈走下来,完成«罗汉供茶图»场景。而这种点茶技法,把宋式点茶演绎成出神入化的境界。宋代点茶分静态点茶和动态点茶二种形态,动态点茶中又分单动点和多动点,这幅《罗汉供茶图》描绘的是宋代点茶中难度最大的“多动点”点茶技法。

日本松山市政府代表团访杭。用二分钟时间边走边点为十位嘉宾点送十盏茶。
三,南宋宫廷画家《撵茶图》中的茶会茶宴点茶。
公元1120年《延福宫曲宴记》记载宋徽宗金殿点茶宴群臣:
“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倾,白乳浮盏,而如疏星淡月,顾群臣曰:此是布茶,饮毕皆顿首谢。
这里的“布茶”,是宋代“分茶”的首创,阮浩耕老师分析:“宋代分茶始于徽宗”。
宋徽宗金殿点茶宴群臣的故事从另一个侧面也告诉了我们:点茶的器皿有多大!

而《撵茶图》也正好是南宋时期杭州宫廷、官场茶会茶宴中集中反映,佚名的《春游晚归图》把这种茶会茶宴办到了郊外。

《撵茶图》局部
明初十七太子宁王朱权,对茶宴点茶有个言简意赅表述:“量客众寡,投数匕入于巨瓯。候茶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与啜瓯,置之竹架,童子捧献于前”。
具体为:
“量客投茶,
巨瓯点茶,
分与啜瓯,
置之竹架,
捧献于前”。

在德寿宫为亚运嘉宾点茶、分茶。
这种茶宴点茶始于徽宗,流行于南宋,发展于杭州,延续于明清。
北宋南迁,宫廷秘玩点茶在杭州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刘松年用画笔记载了这一段点茶的演变,创作了惊世名作《撵茶图》。
1,《撵茶图》场景的出现,宫廷茶宴进入了士大夫阶层,民间的石磨出现在点茶场景(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皆不用石磨)。画家把这一变化记载了下来。在历史画卷中,石磨首次进入官家点茶程式。
2,《文会图》中瓯点法点茶方式首次进入民间茶会。《演繁录》记载:“御前賜茶,皆不用建盏,用大汤鐅”。这种宫廷点茶方式流入民间。
3,宫廷礼仪也随点茶社会化流入民间。茶艺师是站着点茶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客为主”的礼仪文化。
4,茶盏与盏托出现在茶艺师的右前方,向你描叙了“瓯中点茶,分茶到盏,盏托随盏,奉茶到位”的操作流程。

5,石磨的普及应用于研磨茶粉,茶粉的细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大家都知道,茶叶中水浸出物析出速度与茶叶与水的接触面积成正比,当茶粉的细度达到与水接触能夠迅出析出其水浸出物时,注汤击拂乳成花才能成为可能,以致出现了《茗园赌市图》点茶方式和《罗汉供茶图》点茶方式。
而刘松年《撵茶图》点茶方式正是宋代宫廷文化与社会文化融汇的产物。

在杭州湖畔居交流仿《撵茶圆》点茶。

宋式点茶,在宋都临安进入民间后,得到了空前发展。我们梳理了宋式点茶十大方式,其中有八种点茶方式是在杭州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盏呈现立体画面的茶,
一盏能在舌尖上跳舞的茶,
让我们一起,去品味宋代人对美的极致追求与向往。
本文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