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分岔茶园。
从明代有关龙井茶炒制的述中可以知道,当时还未制成扁平形状。冯梦桢《快雪堂漫录》记载:“炒茶,锅令极净,茶要少、火要猛,以手拌炒,令软净取出,摊于匾中,略用手揉之。揉去焦梗,冷定复炒,极燥而止。”按照这样炒而揉的制法,茶叶外形是不能炒成扁平的。
公元1917年徐珂的《清稗类钞》所记,清高宗时入贡的明前龙井,“颁赐时,人得少许,细仅如芒。”可见,那时龙井茶的形状还是如芒针一般而不是扁平。

到明末彭孙贻的《采茶歌》中云:“龙井新茶品价高,杯杯瓣瓣立周邅。不逢请客休轻试,辛苦担泉下虎跑。”从这“瓣瓣立周邅”猜测,茶叶的形状朵朵成形。
那这扁平形状又是源于何处?胡坪等在《龙井茶的历史》和《龙井茶的起源》中指出:“大方茶产于安徽歙县及浙江淳安、临安等地,都是一种扁形茶。原产歙县老竹岭半山中,传说因系大方和尚创制而得名。很可能龙井茶是在吸取大方和尚的炒制技术而发展起来的。”

清雍正年间龙井茶已普遍为扁形,但那时龙井茶重色、香、味,对外形不甚讲究。即使狮峰龙井,也是芽叶岔开,被称为狮耳形、蝴蝶形。直到民国,商家相互竞争,才开始讲究外形的光直。文献关于龙井茶扁形的记载,首先见于公元1924年徐珂写的《可言》:“各省所产之绿茶,罕有作深碧色者,惟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叶他处皆蜷曲而圆,惟杭之龙井扁且直。”

在现有史料中,明确记述炒制龙井茶成扁平外形的仅有清末辛亥程淯的《龙井访茶记》,他在“焙制”一节中说:“炒者坐灶旁。以手入锅,徐徐拌之。每拌以手按叶,上至锅口,转掌承之,令松叶从五指间,纷纷下锅,复按而承以上。如是碾转,无瞬息仃。”以上炒制手法中的“每拌以手按叶” “复按而承以上”,这种不断地按,就是为了使龙井茶的外形变为扁平,这时已是到了辛亥革命期。

百年龙井,百变龙井,百年前创立“以手按叶”的炒制手法,开创了西湖龙井茶“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符合当代审美的时代巅峰。
参考资料:
1、阮浩耕《西湖龙井、江南文化的一口深井》2、王旭烽《西湖龙井的前世今生》
3、姚国坤、程启坤《西湖龙井茶》
本文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