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巨人传》中的自然主义人性体现在高康大和庞大固埃这两位巨人身上。尽管他们的外形巨大,不同于常人,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却极为自然和率性。这种自然不仅指外在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和生命活力的自然。
2、书中认为,真正自然的人性是那些不受思想控制和精神压制的人所展现的。自然被视为一种正当和合理的存在,而任何对自然的压制和扭曲则被视为邪恶。因此,自然的人性在《巨人传》中被描绘为一种理想的状态,强调精神和生命的自由与活力。
3、拉伯雷反对一切抑制人的自然活力的力量,如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懒散习惯、外在强制、愚昧和愚蠢。他赞扬能够促进人的潜能和优秀人性的事物,如健康、知识、自由、伙伴的关心和教育。
4、尽管拉伯雷对人性的弱点有深刻的观察和讽刺,但他对人性的基本善良保持信心,体现了一种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他区分了“自然”和“反自然”,认为自然带来和谐和美,而反自然导致不和谐、伪善和极端。中世纪的寺院和修道院通过禁欲扭曲自然人性,造成身心伤害,因此是反自然的。
5、在《巨人传》中,比克罗克尔侵犯格兰古西王国,背弃了自然天性和理性,成为制造混乱的反面角色。拉伯雷认为,人性和理性是和谐的,理性是上帝的礼物。比克罗克尔因背弃上帝而失去理智,被激情控制。
6、拉伯雷主张人性是自由的,但受上帝和其法则的节制,反对禁欲主义和自我放纵,认为这两种行为都扭曲了人性。他相信尽管人性有缺陷,但通过教育可以改善。这种观点在文艺复兴时期具有代表性,但并非所有人文主义者都持此看法,如马基雅维里对人性的看法就较为悲观。
7、拉伯雷对自然人与上帝关系的看法主要体现在他对天主教会及其对自然人性的压制和扭曲的批判上。在他的时代,天主教会是压制自然人性的主要力量。拉伯雷通过其作品揭露并抨击了法国压迫性的宗教和社会制度,特别是针对天主教会。
8、拉伯雷描绘的教会人物往往是懦弱或邪恶的,批判的不仅是教会中的个别腐败分子,还包括整个教会制度及其首脑——教皇的世俗权力。拉伯雷的这些观点反映了他对自然人性的弘扬和对压迫性制度的反对。
9、在《巨人传》第四部和第五部中,拉伯雷强烈讽刺了教皇的世俗权力、对教皇的偶像崇拜、梵蒂冈的财富以及获取这些财富的残忍和腐败手段。这些讽刺与宗教改革时期对天主教会的批评相似。然而,拉伯雷并非宗教改革者,他批评天主教会的腐败,但对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及其支持者也表示鄙视,甚至称加尔文主义者为“日内瓦的骗子”。
10、拉伯雷对加尔文主义的态度经历了从同情到厌恶的转变。最初,他对加尔文主义持同情态度,但在出版《巨人传》第四部之前,他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开始反对加尔文所主张的教条主义的“因信称义”。
11、拉伯雷反对的是加尔文认为人的善行不能保证进入天堂的观点。加尔文和路德都主张“因信称义”,认为上帝的恩宠是无价的礼物,不能通过人的善行来交换。加尔文进一步认为,上帝的恩宠只会赐予那些在人世间变得富有和成功的人,这暗示了他们有运气得到这份礼物。
12、加尔文教义中的命定论观点被拉伯雷批评为彻底悲观主义,认为这种教义只让少数富有和成功的人感到自满,自认为命贵,高人一等。拉伯雷称这些人为自鸣得意的家伙,并指出在加尔文主义的教义中,道德和善良被忽视,上帝的圣恩与人的善心被割裂。
13、拉伯雷强调人类道德和善行的重要性,拒绝“原罪”观念,反感苦行和禁欲,在《巨人传》中赞美人间快乐和饮食、男女之欲。他与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观点一致。拉伯雷相信上帝既威严又慈爱,上帝之善贯穿《巨人传》故事中,巨人们在危机或迷茫时会祈求上帝的帮助。
14、拉伯雷在《高康大》和《庞大固埃》中强调了祈祷的重要性。高康大的父亲格兰古西在面对比克罗克尔的侵略时,向上帝祈祷寻求指导和帮助。他的孙子庞大固埃在出征前也会祈祷上帝的保佑。高康大的教育中,祈祷被视为重要的一部分,老师和学生都需要虔诚地向造物主祈祷,崇拜上帝,坚定信念,并赞美上帝的无限善。这些情节展示了拉伯雷作品中人物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依赖。
15、在《巨人传》中,拉伯雷通过巨人的故事表达了人类通过真诚祈祷可以得到上帝的回应和帮助的观点。他认为上帝是仁爱的,会原谅诚心悔过的人类,反对人类因原罪被上帝厌弃的观念。拉伯雷描绘的上帝是人类的保护者,他对这样的上帝充满信任。
16、同时,拉伯雷通过巨人的形象,象征了人类的健康体魄、巨大力量和无穷智慧,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人类价值和潜在力量的肯定。巨人不仅体格健美、性情豪爽,而且头脑聪明、知识丰富,他们掌握自己的命运,祈求神明的庇佑而不必害怕上帝的非理性惩罚。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的自由意识的觉醒,人既不是神的替代者,也不是神的奴隶,而是充满自豪和幸福感的巨大活力。
17、《巨人传》中的文学游戏是其显著特点之一,这些游戏常被视为文学的艺术手法,如寓言手段。与但丁的《神曲》相比,《巨人传》的寓言更为隐蔽,使得寻找这些寓言成为一种有趣的游戏。
18、书中几乎所有人物名字都经过精心选择,具有特殊意义,如主角庞大固埃的名字意为“所有人都渴”,反映了其出生背景和冒险经历中的情节。庞大固埃的父亲高康大的名字则与“食道”或“喉咙”相关,暗示其贪吃的性格。此外,高康大和庞大固埃的同伴基姆那士的名字来源于“运动员的训练师”,虽然他们并未将高康大训练成运动员,但他们在故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名字和角色的设计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深度。
19、《巨人传》中的粗俗幽默和恶作剧式的文学游戏,既可以作为讽刺和嘲笑的手段,也可以是无恶意的文字游戏。荷兰人类学家约翰·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中提到,文学艺术中的游戏因素,如罗马文学中的夸张颂词和空洞修辞,不应简单地视为道德低下的阿谀奉承,而是一种寻开心的文章表演。
20、苏联文艺学家巴赫金用“狂欢”理论分析《巨人传》,认为狂欢化理论适用于解释大众文化现象,如贺岁电影中的戏仿和颠覆,以及网络的全民参与性。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在《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中指出,狂欢是一种将严肃事物抛到一边的游戏时刻,人们在狂欢中体验到远离烦恼的快乐。托马斯·格雷的信中提到,狂欢节是人们期待和回味的时刻,对于16世纪的人们来说,《巨人传》这样的故事是他们重要的游戏方式,用狂欢的方式举行并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