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多重原因共同作用下,到了1521年,由马丁·路德掀起的宗教改革的狂潮就彻底失控了,当时的教皇特使报告说:“全德意志都公开造反了,九成的人在喊‘路德’,剩下的一成在喊‘罗马教廷去死’。”
2、马丁·路德之所以能成功掀起宗教改革的狂潮,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印刷机的力量,二是英国历史学家埃尔顿所说的“灵性的饥渴”,也就是社会的骚动。
3、宗教改革的狂潮掀起来之后,大麻烦也就随之而来。路德主张“人人皆祭司”和“人人读《圣经》”,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权利和能力,不再需要通过教会的神职人员作为中介。
4、问题是,如果每个人都是祭司,那么传统的教会结构和管理就变得不再必要或难以维持。没有明确的层级和权威,教会如何组织和管理成为一个问题。在传统教会中,神职人员由教会任命,并对教会负责。但在“人人皆祭司”的理念下,谁来任命神职人员,他们又向谁负责,这些问题就变得模糊不清。
5、“人人读《圣经》”,每个人都可以阅读和解读《圣经》,这自然会导致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来仲裁这些分歧,就必然会导致混乱和分裂,各种新的教派和宗教思想就此不断涌现,增加了宗教的多样性,这也可能导致更多的分裂和冲突。
6、教皇的权威被否定之后,英国那边是国教化,也就是由国王担任最高宗教首领。那么在一盘散沙的德意志,对应的就是“教随国定”。1555年的《奥格斯堡条约》体现的正是德意志的这个政治现实。
7、但是“教随国定”这条路走得却很不顺利。第一个原因是路德写了几个小册子之后明显飘了。他公开说:“教皇都被我打倒了,推翻个王侯将相不是更轻而易举吗?”他还说:“即使是用主教的血洗手,也要发动革命。”
8、路德的言辞被解读为对教会和封建制度的挑战,激发了底层民众的反抗情绪,底层民众立即杀教士,杀富人,搞财产公有。这就是所谓的1524—1525年间的德国农民起义。
9、农民起义迅速蔓延,成为德意志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农民战争。起义者试图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社会变革,但最终遭到了血腥镇压,导致农民死亡超过13万人,背井离乡逃难的更多。
10、面对起义带来的混乱和后果,路德改变了立场,路德立马改口说:“按我的想法,把农民统统杀掉,还是比让王侯和大官死去要好些。”。他的言论从最初的煽动转变为支持镇压,这种背叛行为使他在各方都失去了支持,影响力迅速衰落。
11、第二个原因是,底层暴民被镇压后,德国分裂成了天主教和新教两大阵营,新教阵营随即对天主教阵营发起了持续的进攻。新教阵营为什么表现出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呢?这主要是由经济因素驱动的。
12、在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会收取什一税,这是一种向教会缴纳的税收。对于地方领主来说,这部分收入是流向教会的。然而,一旦这些领主宣布信奉新教,什一税就不再交给教会,而是直接归他们所有。这意味着领主们可以直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除了税收,教堂的金银珠宝和教会的土地也成为了新教领主的财产。这种财产再分配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经济实力。
13、由于获得了更多的经济资源,领主们有更强烈的动机去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希望通过宗教改革,将邻近地区也转变为新教,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总之,新教阵营的扩张性主要是由经济利益驱动的,领主们通过宗教改革获取了更多的资源和财富,从而激励他们进一步扩张。
14、到了1555年,七大选帝侯中除了三个大主教领地和波希米亚王国,其他三个选帝侯都皈依了新教。天主教之所以能保住波希米亚的地盘,完全是因为当时的国王是查理五世的弟弟斐迪南。斐迪南作为天主教徒,对波希米亚的宗教政策有重要影响。尽管波希米亚的许多贵族已经皈依新教,斐迪南的统治确保了天主教在波希米亚的持续存在。
15、除了经济因素,“皈依者效应”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皈依者效应”是指那些新加入某个信仰或组织的人,往往表现出比原有成员更强烈的忠诚和热情。在宗教背景下,这种效应表现为改信了新宗教的人,总是有更高涨的宗教激情。这可能是因为改信了新宗教者需要通过表现出更高的热情来证明自己的忠诚和信仰的坚定性。
16、1531年新教诸侯还组建了施马尔卡尔登联盟,目的是保护新教徒的利益并抵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天主教势力。这个联盟是宗教改革过程中新教势力对抗天主教皇权的重要力量。
17、 查理五世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来压制新教的扩张。在1547年的米尔贝格战役中,查理五世成功击败了新教联盟。然而,这场胜利并没有解决宗教分歧,因为宗教问题不仅仅是军事问题,还涉及信仰和政治权力的分配。
18、经过多年的冲突和谈判,1555年,双方签订了《奥格斯堡条约》。这个条约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即各个诸侯可以决定其领地内的宗教信仰是天主教还是新教(路德宗)。这标志着宗教改革在德意志地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为后来的宗教宽容奠定了基础。
19、“教随国定”这个原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宗教冲突,因为它允许各个邦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信仰天主教或新教。然而,这一原则并没有彻底解决宗教矛盾,因为它只是将问题局限在各个邦国内部,而没有消除不同信仰之间的根本对立。20、在随后的三十年战争中,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经历了极为惨烈的破坏。德意志地区损失了约1/5的人口,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二战时期德国的人口损失比例。这场战争不仅是宗教战争,也是政治和领土争夺的战争,给德意志带来了巨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严重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实力。
21、总之,“教随国定”原则的确立,不是宗教改革的终点,而是新的矛盾和冲突的开始,导致了后续的宗教战争。新教的扩张,不仅是出于宗教信仰,更多是由经济利益驱动的,反映了宗教改革与世俗利益的密切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