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经典讲演录》109:伊拉斯谟《愚人赞》/愚人和傻子

永哥历史 2025-02-23 04:33:22

1、伊拉斯谟(1466—1536)出生在尼德兰,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神学家。他早年成为神父,之后离开修道院,成为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一生都在为保卫天主教的传福音理念而努力,持续批评主教们和教廷的行为和社会生活中那些与传福音相违背的事情。

2、《愚人赞》是一部讽刺作品,主要针对16世纪欧洲的迷信、陈规陋习和迂腐传统。书中通过一位自称“愚妇”的女神的口吻,对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物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批评,特别是针对那些势利、谄媚、虚伪、自我欺骗、骄傲自大和狂妄无礼的行为。讽刺的对象包括哲学家、政治家、教士、主教、学者和文法学家等社会上的重要人物。

3、在《愚人赞》中,伊拉斯谟通过“愚妇”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充满贪婪、虚荣和无知的社会,从教皇到普通百姓,人们普遍缺乏独立思考,而是随波逐流。愚人虽然看似疯癫,却能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而所谓的聪明人则往往只是人云亦云。

4、伊拉斯谟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他通过讽刺和挖苦来唤醒世人,促使他们反思和改变。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旨在驱除愚昧,迎接智慧,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注重行动和思想传播的特点,与后来的启蒙运动有相似之处。

5、彼得·盖伊在《启蒙时代(上)》中提到,16世纪的人文主义者之间存在一种“共识”,这种共识体现在他们之间的非正式同盟和对才华的重视上。与启蒙运动相似,文艺复兴主要由文人主导,形成了一个精力充沛的兄弟帮。人文主义者不仅在自己的小圈子内活动,还为一个更大的运动摇旗呐喊,并占据着战略性位置,如历史学家、文物研究者、道德哲学家等。

6、传授学识是一种教育形式,16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者在教育理念上有所不同,人文主义者强调教育,而宗教改革者则强调神启。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会根据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例如,《愚人赞》这部作品通过讽刺教会人士的贪婪和堕落,以及普通民众的迷信和蒙昧,不仅旨在提供知识,更在于激发读者追求美德和智慧的激情。讽刺是这部作品达到教育目的的有效文学手段。

7、伊拉斯谟在《愚人赞》出版五年后,撰写了《论基督君主的教育》。这两部作品虽然在风格、旨趣和对象上有所不同,但都旨在推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观念改革。在《论基督君主的教育》中,伊拉斯谟强调通过理智的劝导来教育君主,认为君主的智慧、能力和品德对社会的改善至关重要。

8、伊拉斯谟主张,一个贤达的君主能够引领社会摆脱愚昧和不道德,实现社会的完善。伊拉斯谟认为,君主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臣民的成长和社会的福祉,因此君主教育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

9、《愚人赞》通过讽刺手法表达了伊拉斯谟希望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的思想。书中以幽默的笔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荒唐现象,如缺乏是非善恶、真理和秩序。人们因长期习惯而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自以为是聪明人。伊拉斯谟作为改革者,旨在通过教育和触动人心来改革这个麻木的社会,特别是教会。

10、在伊拉斯谟创作《愚人赞》和《论基督君主的教育》时,欧洲的文艺复兴已进入晚期,君主政体正在上升,共和制度逐渐衰落。这一时期,欧洲政治动荡,但如美第奇家族、瓦卢瓦王室和哈布斯堡王室等有权势的家族巩固了君主制度,使其变得强大和骄横。

11、这是一个君主专制的黄金时代,生产和贸易的发展让人们感到生活在一个幸福的盛世,过着因循守旧、醉生梦死的生活。知识精英们关注的是自娱自乐的学术专题,而非社会重大问题,这与当今学界的一些“研究”颇为相似。《愚人赞》中对此进行了讽刺,批评了那些专注于考证无关紧要细节的学者。

12、雅各布·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指出,14世纪前存在反对君主专制的人民激进主义,但15世纪后这种思想在专制国家中消失。人们内心反对暴政,但倾向于与之妥协而非联合反抗。民众通常只在情况极坏时采取行动,且往往只是更换统治者,共和国的命运已近尾声。

13、在15至16世纪,专制君主的统治看似永恒不变,人们普遍认为和平与稳定将持续下去,社会充满繁荣和享乐。然而,这种乐观的预期并未持续太久,尤其是人文主义者们很快意识到现实的复杂性。《愚人赞》这部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者从这种乐观幻想中觉醒的过程。

14、《愚人赞》通过愚人的视角揭示世界的虚假和丑陋,类似于20世纪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小说中的主人公奥斯卡·马特莱特具有特异功能,通过停止成长来对抗成人世界的愚蠢和虚伪,以三岁小孩的眼光观察纳粹时代的德国。

15、《愚人赞》同样采用讽喻手法,这种手法源自拉丁文的“satura lanx”,意为杂烩或杂议,是罗马时代的文体。在古希腊,与讽喻相近的概念有“犬儒”和“模仿”,古希腊戏剧中的模仿剧称为“satyr play”。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阿尔基比亚德赞美苏格拉底的同时,也提到他的容貌像半人半羊的西勒诺斯,暗示真正的美可能隐藏在丑之中。

16、文艺复兴时期的讽喻作品常常使用傻子和愚人角色来讽刺社会,这些角色虽然被视为愚笨,但实际上他们聪明且具有批判性。例如,伊拉斯谟的《愚人赞》中的愚人角色,虽然被社会边缘化,但他的冷嘲热讽实际上是对权威和秩序的挑战。

17、这种角色之所以被容忍,是因为他们被视为无害的疯子,而他们的犬儒姿态实际上是一种反抗。这一时期的其他著名讽喻作品还包括勃兰特的《一船傻子》、牧耳尼尔的《傻子的放逐》和拉伯雷的《巨人传》。这些作品复兴了古罗马的杂议传统,并融入了文艺复兴的优雅风格。

18、《哥林多前书》中提到,上帝选择世上的愚拙和软弱者来使有智慧和强壮者羞愧,这体现了基督教的核心悖论:化身基督的上帝成为“傻瓜”,通过十字架的愚拙为人类赎罪。伊拉斯谟通过歌颂愚人,强调了这种“愚拙”作为人类拯救的方式。

19、与此不同,现代犬儒者们的“愚”和“傻”是一种生存策略,他们通过扮傻来反抗无力挑战的权威和秩序。这种扮傻并非真傻,而是一种拒绝合作和暗中反抗的手段,类似于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济公,他虽行为怪异,却扶危济困、赏善罚恶。《愚人赞》中的愚人也展现了类似的智慧,尽管自称愚蠢,却给人留下独特而美好的印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