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因为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强调个人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而不是依赖教会的解释,但他又没有为所有可能出现的神学问题提供明确的答案或指导方针,这种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使得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背景,发展出不同的教派和信仰体系,结果导致了新兴教派的层出不穷。
2、可是,天主教自公元325年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以来,就确立了教义的统一性原则。这意味着所有信徒对教义的理解必须一致。这种统一性在十字军东征后进一步得到强化,形成了一个原则:如果有人对教义的理解与教会不同,教会有权代表上帝消灭异端。
3、所以不奇怪的是,宗教改革运动爆发后,欧洲立即陷入到疯狂的暴力之中。查理五世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君主,也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本应有能力和责任去结束这场宗教分裂,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4、查理五世未能及时制止宗教改革的第一个原因,是当时查理五世所在的哈布斯堡家族正与法国反复争夺意大利,这场争夺被称为“意大利战争”。这场战争从1494年开始,一直到1559年才结束,是欧洲历史上重要的军事冲突之一。
5、这场战争的起因在于,法国王室希望通过控制意大利的商业城市来增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而哈布斯堡家族则希望通过控制意大利来巩固其在欧洲的霸权。这场战争不仅耗费了查理五世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同时也极大地损害了教皇的权威。
6、马丁·路德于1517年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时,查理五世的爷爷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第一时间选择庇护路德,他的初衷正是对意大利局势的考虑。1519年马克西米利安去世,查理五世继位,这个时间点非常不巧,西班牙政局不稳,查理五世无法脱身,等他终于回到德国时已经是1521年。
7、虽然在当年沃尔姆斯会议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宣布马丁·路德为异端,并签署了《沃尔姆斯敕令》,试图通过法律手段压制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然而,为时已晚,这一宣布未能有效遏制路德的影响。
8、这是因为,其一路德的影响力已经扩大。在沃尔姆斯会议之前,马丁·路德的思想和教义已经在德意志地区广泛传播,并获得了许多支持者,尤其是一些新教诸侯的支持。这使得即使皇帝宣布他为异端,也难以有效地执行禁令。
9、其二查理五世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局势,他需要平衡各方势力,包括那些支持路德的诸侯。因此,他在会议上虽然宣布路德为异端,但并没有足够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来强制执行这一决定。
10、其三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三世等人对路德提供了保护,使得他能够在被宣布为异端后仍然安全离开沃尔姆斯,并继续他的宗教改革活动。
11、其四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已经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和宗教变革,许多人对罗马教廷的不满已经积累多年,路德的思想为这些不满提供了一个宣泄口。因此,即使皇帝宣布他为异端,也无法逆转这一趋势。
12、查理五世未能及时制止宗教改革的第二个原因,是查理五世没有得到教会的支持。这是因为宗教改革带来的一个复杂局面,就是贵族与农民之间的尖锐对立。在社会动荡中,贵族阶层对底层暴力的反应非常强烈。贵族们对农民起义采取了极端的镇压措施。
13、在一次镇压行动中,短短两个小时内就有8000名农民被杀。贵族不仅在战场上对农民毫不留情,战后对农民的报复也极为残忍。他们使用各种肉刑,如砍手、割鼻、剜眼等,并没收农民的财产,甚至驱逐他们。这种残酷的报复措施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定。
14、马丁·路德提倡“人人读经”,但这一主张在实践中遇到了困难。由于教派众多,新教在一些地区虽然得势,但占优势地位的教派其实还不到总人口的20%,根本控制不了局面。面对这种情况,路德不得不调整立场,建议由世俗统治者来决定教义。“人人皆祭司”摇身一变成了“伯爵为祭司”,显示出宗教改革过程中理论与现实的矛盾。
15、面对这个难题,1530年,路德的亲密战友梅兰希通在广泛征求新教诸侯的意见之后,向查理五世提交了一份《奥格斯堡信纲》,这份文件是路德宗的纲领性文件,旨在明确新教派的信仰内容,并寻求与天主教的妥协。
16、梅兰希通在这份文件中采取了较为温和的姿态。他提出,只要允许新教教士结婚,并允许将圣餐表述为“饼酒同领”,新教徒就愿意承认教皇的权威,并同意出席大公会议,与罗马教廷一起寻求和解,以避免教会的分裂。
17、然而,查理五世误判了局势。他认为可以通过与教皇联手改革教会,除弊革新,这些乱七八糟的新教教派自然就偃旗息鼓,迷途知返了。因此,他拒绝了梅兰希通提出的条件。
18、问题是查理五世希望改革教会的想法得不到教皇的支持和配合,原因之一是1526年,查理五世在于法国国王争夺意大利的又一次战争中,虽然查理五世打赢了战争,却没钱发军饷,他手下的两万多士兵,其中有很多是路德宗的新教徒,于1527年抢劫了罗马,史称“罗马之劫”。克莱芒七世被迫逃亡,这使得教皇对查理五世的任何提议都持怀疑态度,不愿意轻易合作。
19、到了1530年,查理五世又以帮助恢复美第奇家族对佛罗伦萨的统治为条件,逼迫出身于美第奇家族克莱芒七世为他举行了加冕礼。这样,既有内疚又有感激,查理五世就不愿意在举办大公会议这件事情上逼迫克莱芒七世太狠。
20、1527年的罗马之劫对教皇权威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克莱芒七世在这次事件后变得非常脆弱,不愿意召开大公会议,面对来自枢机主教和各地大主教的批评和指责。所以就在急需要教廷干点儿什么的节骨眼上,大公会议竟然无法开起来。
21、1534年,《九十五条论纲》贴出去17年了,克莱芒七世去世,意大利豪门法尔内塞家族的保罗三世继任,面对查理五世提出的改革教会的要求,保罗三世态度非常强硬,坚持要先统一教义再进行教会改革,这其实就等于堵死了与新教徒沟通的渠道。保罗三世的强硬态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希望利用召开大公会议的同意权作为筹码,为自己的私生子谋取利益。
22、这样一直到1545年,宗教改革已开始了近30年,才召开特伦托大公会议。 在这三十年间,德意志地区已经有无数的天主教教产和土地被新教诸侯霸占,这就为今后更大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23、避免教会分裂的最后一个机会,就这样错过了。但是,1530年梅兰希通提交的《奥格斯堡信纲》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首先,它是经过新教诸侯背书的;其次,梅兰希通很温和,由他提炼出来的路德宗的教义,与天主教的分歧并不大,所以加尔文宗才嘲笑路德宗是一个地方自治版的天主教。最大的分歧其实是承不承认罗马教廷作为最高权威。
24、如此一来,这个由新教诸侯集体背书、与传统天主教在教义方面对抗性不强的路德宗,就很顺利地成为德国新教徒的共识,这是德意志地区宗教暴力迅速平息下来的重要原因。那些被挤出德意志的其他新教教派,尤其是加尔文宗,作为他者反而为路德宗提供了凝聚力,当时路德宗信徒的口号就是:宁要天主教,不要加尔文。
25、查理五世没能及时制止教会分裂的第三个原因,就是他对儿子的过度溺爱,让他失去了最起码的政治判断力。查理五世在1540年就意识到一个人不可能同时统治西班牙和尼德兰,但他仍然将这些领地以及米兰公国都留给了他的儿子腓力二世。这种分割帝国的方案不仅引发了他弟弟斐迪南的怨恨,还导致了德意志整体回归天主教的可能性被堵死。
26、查理五世的这种安排也对他的儿子腓力二世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了长达80年的荷兰独立战争,使西班牙迅速衰落为二流国家。由于未能及时遏制宗教改革,查理五世在1547年米尔贝格战役中虽然击败了新教诸侯的施马尔卡尔登联盟,但为了顾及儿子的未来,他选择不对新教诸侯进行清算,放任他们占有的天主教财产和土地。这种对新教徒的绥靖政策成为了日后三十年战争的直接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