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50:早期全球化时代的丝绸

永哥历史 2025-02-20 04:44:35

1、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达·伽马发现绕过非洲到达亚洲的航路,这些地理大发现改写了世界地图,开启了“大航海时代”。新航路的开辟使东西方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西班牙和葡萄牙等西欧国家开始海外扩张。16世纪,全球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被称为“早期经济全球化”,并改变了丝绸之路的面貌。

2、1521年3月,麦哲伦率领由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资助的三艘大帆船组成的船队,抵达菲律宾宿务岛。两年前,他从西班牙塞维利亚港出发,经过南美洲并发现了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麦哲伦和船员们在太平洋上经历了三个月的艰苦航行,缺乏淡水和食物,许多人因坏血病去世。最终,他们看到了菲律宾群岛。

3、麦哲伦在宿务岛登陆后说服当地酋长归顺西班牙,并介入宿务岛与马克坦岛部落的纠纷。在马克坦岛,他被当地土著袭击,中毒箭后被刀砍矛刺身亡。他的船队最终绕过好望角返回西班牙时只剩下十八名船员。麦哲伦在宿务岛见过土著使用中国的漆器和丝织头巾,但他没预料到自己葬身的岛屿后来成为跨太平洋贸易的轴心和中国丝绸运往美洲和欧洲的新据点。

4、在麦哲伦去世四十多年后的1565年,西班牙海军上将黎牙实比占领宿务岛和吕宋岛,并在吕宋岛建立了贸易据点马尼拉。此后,西班牙的大帆船定期从马尼拉出发,横渡太平洋,将中国的生丝、绸缎、瓷器和香料运到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

抵达日本长崎的克拉克帆船,是最早用于远洋航行的船只。到了17世纪后,它演变成盖伦帆船,俗称“西班牙大帆船”。

5、在太平洋西端的马尼拉,来自福建月港和澳门等地的中国商船不断输入生丝、绸缎、瓷器和铁器等商品,贸易银钱,满载而归,许多商人因此致富。月港一度被称为“小苏杭”,马尼拉也成为繁荣的港口都市。1574至1644年间,进入马尼拉的1320艘商船中,大部分来自中国沿海,其中月港有1013艘,澳门有60艘。1619至1631年,输入马尼拉的商品中,几乎一半来自中国。

6、在太平洋的东端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每当大帆船入港,当地都会举办盛大的集市。大帆船带来的货物中,中国丝绸最多。1636年以前,每艘帆船装载的中国丝绸为三百至五百箱,但到了1636年,一艘船装载的丝织品超过一千箱,另一艘多达一千二百箱,两艘合计近五十万斤。物美价廉的中国丝绸吸引了美洲土著、墨西哥和秘鲁的商人,他们慕名远道而来。大帆船在当地逗留三个月后,满载美洲银矿出产的白银,再度扬帆出海,回到马尼拉。

7、太平洋虽然广阔,但通过欧洲人的商船和商品连接了两岸。帆船贸易将中国的丝绸运往菲律宾和美洲,而美洲的白银通过菲律宾流向中国。马尼拉是这个大交易的中转站。16世纪末,中国的丝绸和棉布在南美和西班牙市场占据优势。墨西哥丝织工厂的原料主要来自中国,但17世纪墨西哥本土的蚕桑丝织业因中国的竞争而衰败。

8、在16至17世纪的全球贸易中,中国的丝绸与西班牙及其殖民地的白银形成了重要的贸易关系。中国需要白银,而西班牙及其殖民地为了购买中国的丝织品,不得不支付银锭或银币。1584年,马尼拉殖民政府的法官达发洛斯曾向西班牙诉苦,说中国人每年把所有的金银都弄走了,而他们除了银币,没有其他货物可以交易。

9、1570至1649年间,经由马尼拉流入中国的白银累计高达6322.8万两。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盛产白银,每年有十五吨白银从阿卡普尔科运到马尼拉,绝大多数流入中国。丝绸与白银的贸易横跨亚洲、美洲和欧洲,成为16至17世纪全球历史的一道风景。

10、换回巨额白银的丝绸主要来自中国南方。葡萄牙人描述中国输出的丝织品包括大量本色生丝、彩色丝绸、各种颜色的缎子、带格子图案的锦缎、塔夫绸和薄如蝉翼的纱等。这些商品的产地分别是:本色生丝产自常州,彩色丝绸产自交趾支那,锦缎、花缎、织锦、纱、罗产自南京和侯官。跨太平洋的洲际丝绸贸易以江南桑蚕业的繁荣为前提和保障。

11、从15世纪初开始,江浙地区大规模种植桑、棉等经济作物,纺纱织布,行销国内外市场,耕地面积缩减,需要依赖江西、湖广的稻米输入。江南特别是太湖周边兴起一批“丝绸市镇”,这些市镇成为蚕丝生产集散地或中心,生丝和丝织品流入全国和国际市场。

12、明清时期的江南丝织业不仅催生了亚洲和美洲之间的丝绸—白银大交换,还在早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亚欧大陆西端产生持续回响。1536年,明代中期,两名意大利商人在法国国王的特许下,在里昂创办了私营丝织业。丝织工人从意大利热那亚迁移至里昂,需终身定居,以此换取里昂对法国生丝进口和交易的垄断权。

13、里昂的丝织业在1770—1784年达到鼎盛,平均有一万两千架织机生产。然而,里昂的丝织品风格大量仿制中国纹样,且原料严重依赖进口。当时欧洲在生丝生产上无法与明清江南地区竞争,直到1850—1900年,欧洲每年所需的生丝仍有半数需从中国进口,中国每年出口的约七万一千包生丝中,近一半销往里昂。

法国里昂纺织品博物馆收藏的纺织品样本

14、19世纪,法国的丝绸之都里昂兴盛,而中国的桑蚕业因技术停滞和社会动荡逐渐衰败。里昂商会派考察团到四川考察,发现成都有约七千架织机,但工艺传统,产量和质量不高。考察团认为中国缫丝工具原始,费料多,丝线不均匀,建议在四川设立欧洲式纺织厂。由于未能在防止蚕病和遴选蚕种上取得技术进步,中国的丝绸质量和产量开始落后于其他国家。

约瑟夫·玛丽·雅卡尔。他发明的自动提花机使用打孔卡纸控制花纹,如同计算机一般。

15、到了20世纪初,欧洲从中国采购的生丝数量大幅下降,到1905年仅为19世纪的四分之一不到。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丝绸产业遭受重创,大量桑树被毁,纺织工厂被破坏或侵占,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纺织中心,从106家纺织厂减少到仅剩两家。

16、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的丝绸生产和出口完全中断。二战后,尼龙和其他合成纤维的发明进一步减少了传统丝绸的需求,延续两千多年的丝绸贸易,终于走入一片完全不同的天地,而以“丝绸”名字定义的国际交通贸易圈,也将以另一种方式获得新生。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