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态注汤方式:
公元1053年蔡襄著«茶录»,将点茶二字定义为名词,其技法为一汤法点茶。 公元1107年宋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完善点茶技法, 并把静态注汤的技法分解成七个阶段性的汤花变幻。又称"七汤法点茶"。大观戊子(1108年),宋徽宗赵佶又将静态注汤的点茶场景溶入«文会图»。
静态点茶方式,完全是按照«大观茶论»
的规范,将茶盏置于桌面,左手扶盏,右手时而汤瓶注汤,时而持筅击拂,按序渐进,逐步将汤花变幻分七步作阶段性的呈现。
二,动态注汤方式:
南宋宫廷画家刘松年创作的«茗园赌市图»,把点茶的动态场景作了静态的定格。当你神游这幅宋代名画时,作品中人物的神态和动作都可以作动态推移。画面中的动态注汤点茶,具体操作要求: 茶艺师左手托盏,手指推盏受汤,右手持壶动态注汤。在盏动,茶汤动,壶动,水动,通过人动以实现瞬间的动态平衡,通过"注汤幻茶"获得满意的动态画面。
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同时代呈现动态注汤方式的还有佚名的《斗浆图》,赵孟頫的《斗茶图》。
三,多动点注汤方式:
南宋时期,石磨用于茶粉碾磨,茶粉的细度有了较大的改变和提高,使点茶注汤方式从静态注汤发展成动态注汤,单动注汤向多动注汤(边走边注汤击拂)成为了可能。公元1188年,民间画家周季常,林庭珪经过十年努力,完成了百幅五百罗汉图,其中的罗汉供茶图把多动注汤点茶搬进了画面。在这幅图中,四位罗汉盘腿而坐,双手托盏受茶,茶艺师在行进中左手持壶注汤,右手持筅击拂,完成点茶过程。
这种多人动态注汤点茶方式难度极大,一般在十秒钟内完成一盏汤花成形的过程,边走边点,花一分钟一圈走下来,完成«罗汉供茶图»场景。
四,各种执壶注汤的八大手法。
在执壶注汤过程中,茶艺师须根据汤面变化,调整注汤手法,以完成仿宋点茶。
实践操作过程中,注汤手法有:环注法,半环注,点注法,滴注法,抖注法,推注法,飘注法,淋注法等八大注汤手法,让盏动,汤动,水动,壶动,通过人动实现动态平衡,使汤面茶变之变的“汤纹水脉”变幻无穷。
让俺忽悠,上当活该。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