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陶谷的注汤幻茶出现的是随形图案;
课堂演示
宋代楊万里的注汤作字是意识控制出现的字形图案,字“势嫖姚”。
杭州亚运村中演示
其原理是一样的:
“注汤幻茶”与“注汤作字”都是一种自然物理现象。其原理是在六七十度的乳面上,注入沸水,使沫饽表面产生“热胀冷缩”现象。当温差缩小时,画面随之消失,叫“须臾即就散灭”。
热胀冷缩这是“须臾散灭”的第一个条件。
“须臾散灭”的第二个条件,水的密度和比重比沬饽大,注上的汤很快会沉入沫饽之中。
“须臾散灭”的第三个条件,水和沫饽有很好的溶合性,快的也就秒溶,会瞬间幻化出第二幅画卷。
所以,“注汤幻茶”和“注汤作字”都是一幅动态的画卷。
让茶中的鱼动起来。
让茶汤中的鱼动起来。
如何“注汤”?
《大观茶论》记载:“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真精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
云雾渐生,真精华彩,是注汤的时机和手法问题。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70年前陶谷记载《生成盏》: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沙门福全,能注汤幻茶,自咏曰,“生成盏中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而经历137年后,宋徽宗对“幻出物象于汤面”现象作了精彩解读:“其真精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这种“云雾渐生”现象,其实在陆羽《茶经》中已经有过描述,是茶汤表面由沬变饽,由饽变花这种动态变幻的自然现象在这里作了更为生动细腻的写实。
一,七汤法点茶第四汤: 四汤尚啬。注汤之汤瓶,汤纹水脉之形状,功夫全在瓶口。“瓶宜金银,小大之制,惟所裁给。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未欲园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如疏星淡月”现象的出现,结束了五十四年前蔡襄为“建水斗试”创立三汤法点茶技法。完成了从劳动文化演化为宫廷文化的过渡。
二,云雾渐生的注汤击拂时机。
1,茶汤汤温时机,
在古茶画中,汤瓶不注汤时是架在风炉上的,估摸是在加温或保温,以保证在注汤时保持一定的水温。在实际操作中,用茶粉点茶的七汤法点茶的七次注水,以沸水为好,经四次注汤和击拂,熟练操作可以在一分钟内完成,盏中汤温一般已经下降至70度左右。经几年试点其汤花乳化效果也是在70度左右效果最好。而豆制品厂植物蛋白凝固工艺操作规程,即点浆的工况条件也是控制在70度。
而另一个茶蛋白乳化的温度控制点是在茶汤的冷后浑上,这种状况一般是在用茶汤点茶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具体操作方法是将茶汤泡好或煮好后,经过滤自然冷却后放入冰箱使其突然冷却,在出现冷后浑后将茶汤点茶,由于乳花和沸水温差很大,“注汤幻茶”可以获得满意的汤花效果。
2,茶汤中饽与花的转化时机。
在一般情况下,茶汤中的沫,饽,花。陆羽《茶经》定义:”薄者曰沫,厚者曰饽,轻细者曰花”。也就是说无气泡能堆积起来的叫花,而有气泡而无堆积这个阶段叫饽。而饽向花转化实质上是一个水乳交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细小的气泡在逐渐消失,茶汤汤花的粥面正在逐渐形成,而一条甚至多条水乳交触线在外力作用下时隐时现。迅速抓住这一饽与花的转化时机,注入沸水,在自身变幻因子与外来热胀冷缩原理双重作用下,轻云渐生,云中云下花鸟魚虫禽兽即生即灭。正如杨万里所描述的:”瓯面云烟乳作花”,变幻无穷。
3,击拂与注汤操作的交替时机。
在七汤法点茶整个过程中,唯独第四汤的注汤和击拂需要同时进行。即一手执壶注汤,另一手持筅悬手击拂。全程筅丝不能碰及盏壁,盏中雪浪翻滚,注汤汤花四溅。釜点和鐅点问题不大,而盏点悬手点茶需要很强的手上功夫。
三,第四汤静态注汤茶艺表演方式。
在宋式点茶茶艺表演的特定场景下,其注汤在四汤注汤击拂完成后可以单独呈现。注汤方法可以用飘注法,淋注法,点注法等多种方法交替使用,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画面效果。如果你有足夠的自信和熟练的飞盏技巧,也可以模仿《茗园赌市图》,来一把“动态注汤”,那画面效果会有神来之笔,盏中变幻如有神助,让你惊奇连连。
而杨万里“二者相遇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势字嫖姚”。
“注汤作字”的字是弯弯扭扭的,很不正规。
“蘸汤画字”的字很正规。
二者很容易分辩。
所以,不正规无规则的字是“注汤作字”,
正正规规是蘸水画的字。
宋•张镃诗曰:”光摇层蕊望晴花,谁把鹅黄染练纱。已是被香清到骨,不须呼酒但烹茶”。
本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