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必要跟着某些情绪讨论《歌手》?果然,教授一批判,大众就发笑

姬鹏 2024-05-13 22:38:34

众所周知,《歌手》又火了。而且吊诡的是,“情绪热度”远远高于“音乐热度”。

以至于新闻学院的教授都坐不住了,公开发文批判:“《歌手》只是一档综艺节目,本质是娱乐大众,请来欧美歌手、促进中外交流或交手,本身是挺好的事。排名是次要的,观众没必要跟着某些“情绪”走,少数“自媒体”的评论有点在把事情的导向带偏,这种迎合某些非理性情绪、推动娱乐政治化、颇有狭隘民族主义味道的娱评,实质上既无益于公众理性看待娱乐节目,也是为博取流量赚资本的套路。让一档综艺节目回归综艺本身,让关于音乐节目的讨论停留于音乐层面,而且对不同风格的音乐类型保持各美其美、各有所好、不以排名简单定高低的心态,更有利于《歌手》节目正常录制、更有利于中外音乐交流。”

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闻学院的教授批判的好像很对,起码“很正确”。可问题是,“情绪热度”里有多少是“非理性情绪”,有多少是“娱乐加特效”,其实还是需要仔细咂摸的。因为批判要是不慎重,帽子扣偏很容易造成更大的灾难。

就《歌手》而言,它只是一档综艺节目。这是个不争的事实,除了教授知道,估计大多数网友也清楚。也就是说,请来欧美歌手,就是为了娱乐更加“多元化”,讲得直白一些,就是更好看些。至于说中外交流或交手,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这个或许真还没有多少人往心里去。

正如有人就说:“本来就是玩的 ,教授别认真, 活泼点。”似乎也很大程度上挑明了一个真相:“批判起高了”。或许也正是因为“批判起高了”,导致“教授一批判,大众就发笑”。说到底,真要是“非理性情绪”摸到了“政治屁股”,不用教授站出来挑明轻重,话题本身就难上热搜。

所以教授的批判,更像是“玩不起”和“玩得起”的对冲。更准确地讲,教授和大众都清楚各自在说什么,只不过是依着红线的边界在玩一种隔岸的叫骂。因为真要是让双方就此站在一起掰扯是非,估计都友善得很。

要知道,在社会生活高度原子化的时代,个人与个人之间普遍疏离。别看人们可以一起成就热搜。可事实上,每个人都被自己的词语和信念所包围,就像置身于重重的镜墙之中,任何外部声音都无法穿透进来。

因为大众很清楚自己在“玩笑”《歌手》,而教授很清楚自己在“严肃”批判。只不过各自都好像“很认真”,如此便形成了“过火”和“批判”的局面。结构上来讲很对仗,道理上而言很登对,于是情绪“越热烈”,批判“越正确”。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一切表面的都是道具,因为从存在感层面上说,《歌手》和歌手们更像是烘托这场“玩笑”和“批判”的道具,而大众的肆意狂欢和教授的义正词严才是社会运转的本来面目,流量运作(资本流通)的“硬通货”。

不信,我们可以往下瞧。只要《歌手》还能继续运转,想必此轮“玩笑”和“批判”交锋后,《歌手》将更加有热度,歌手们无论是排名第一的,还是排名最后早早回归巡演的,都将迎来更多曝光度,也就是说,在名利的疆域里,一切都是必胜的游戏,只有认真的教授,才会让大众无奈发笑。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越是强调比赛,越有人说重在参与;反而越是重在参与的事情,往往越被比赛化、戏剧化,以至于早已编排好的结局,也会被恰当好处的情绪衬托得比真的还真。于是有人情绪化了,自然有人被清醒了。

可问题是,那么多热搜,到头来也只是“输赢论”的副产品。它可能是歌手们论高下,也可能是中外歌手论高下,更可能是教授和大众论高下,唯独没有音乐论高下。因为这就是一场综艺的游戏,一场讨论的游戏。谁要是非得在其中寻找艺术,寻找多元,寻找交流,就等于在鸡蛋里挑骨头,除了自暴自弃,自轻自贱,真是没有更多可能性。

0 阅读:138
评论列表
  • 2024-05-13 23:41

    说了一大堆,归根结底还是“娱乐至死,要脸干啥”。

姬鹏

简介:书生之见,看事件背后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