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习惯》作者:斯蒂芬·盖斯
如果你也有做事总是半途而废的苦恼,如果你也想养成一些好习惯,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这本书很适合读一读。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怎样把巨大的、困难的目标分解成微小的、极易完成的任务。做事要用巧劲儿而不是蛮力,我们只有学会按照大脑的规律去做事情,才能轻松实现梦寐以求的改变。
下面,就让我们正式走进本书。
难以改变的原因
研究发现,人们总是会习惯性高估自己的自控力。
比如,有的人打算早起学英语,可才兴冲冲学了两天,就开始偷懒了,不是早上起不来,就是学习不专心,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了;有的人立志跑步减肥,可一遇到刮风下雨,就给自己找到了不锻炼的理由,一而再,再而三,最终不了了之;还有的人血糖高了,知道要严格控制,可是一看到好吃的甜点,就立刻缴械投降,还安慰自己吃一块儿问题也不大等等。
很多时候,人们因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勉强自己做能力之外的事,结果,较低的能力配不上较高的欲望,最终没有产出什么结果。这样的事情多了,我们的自尊和信心一次次受挫,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差,为什么别人看起来轻易就能做到的事,自己做起来就那么难呢?
其实,“难”是个相对的概念。每天学2小时外语很难,但每天学5分钟不难,你可以从一点点行动开始,哪怕只往前挪动一厘米,都比完全不作为要强得多。而且,每天只进步一点点,看似缓慢无用,但这一点点累计起来,就会慢慢固化成新的习惯,最终给你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
心理学博士李松蔚在他的著作《5%的改变》一书中,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他说,正因为我们想要的总是100%的改变,所以才困住了自己。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每次只改变一点,先试试把5%做好。通过这样一个极其微小的行动,打破惯性和困局,让改变一步一步发生。
还有,如果你也曾非常努力地想提升自控力,想改变过去的自己,但最后还是失败了。这时,先不要忙着责备自己,因为这很可能不是你的错,不是你能力不行,而是采取的方法出了问题。只要换个策略,一切可能就会迎刃而解。
美国作家斯蒂芬·盖斯在写出《微习惯》这本书之前,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困顿期。他说自己是个“天生的懒虫”,做什么都虎头蛇尾出不了成绩。尝尽了苦头后,他开始研究各种各样的个人管理方法,整整探索了十年,却一直不尽人意。
直到2012年12月底的一天,他回想到这一年又过得不怎么样,而为了能在2013年活得更好,他打算健身,可是又不想像过去那样,定一个根本实现不了的新年愿望。他琢磨着,如果锻炼30分钟是个艰巨的挑战,为什么不反其道而行之,从最简单的开始呢?比如,每天只做1个俯卧撑会怎样?
一边想着,他就趴在地上,做了1个俯卧撑。接着,他又想,要不再做1个引体向上吧,这也不难。于是,他准备好引体向上的器材,先做了1个,这时他又想到,既然都摆好了器材,索性又做了几个。
没想到,就是这个简单到极点的开始,却将他的人生导向了光明。
从那天起,接下来的一年中,斯蒂芬·盖斯要求自己每天都做1个俯卧撑。当然,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他通常会多做几个。渐渐地,他开始能一口气做16个俯卧撑了,锻炼半小时也不在话下了,直到练出了一副以前不敢想的好身材。
不仅如此,他又尝试把这种微习惯的培养应用到阅读和写作上,同样收获颇丰。仅仅用了两年,他的阅读量就达到了过去的10倍,写的文章是过去的4倍,人生从单向轨道变成了辽阔旷野,迎来了更多的可能。通过自己的亲身见证,斯蒂芬·盖斯认为,“微习惯策略”比他曾经用过的所有习惯养成策略都有效。
什么是微习惯策略
那么,“微习惯策略”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你想养成一个新习惯,那么采用微习惯策略,就是把目标大幅缩减成非常小的毫无难度的任务,并长期坚持执行。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目标是每天慢跑5公里,一下子做到很难,那就采用微习惯策略,从每天慢跑50米开始,这样很轻松对不对?在适应并养成了惯性之后,你可以在完成基本目标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跑步量,上一点点难度,但如果哪次你感到劳累或者心理抗拒,就立刻退回到原来的基础目标,只完成50米就达标。只要完成任务,就值得祝贺,给自己正面的肯定,不要勉强自己超额完成目标,更不要责备自己没有超额完成。
那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微习惯策略,就是你强迫自己每天做一些微不足道的积极行为,通过不断地重复,养成新的好习惯。
利用微习惯策略做事,你将惊喜满满。一来,完成当天的微目标之后,你可能会继续多做一些,超额完成任务。因为这是自己主动想做的事,所以内心不会有太大的抵触。二来,即使你没有超额完成当天的任务,可是随着一次次地坚持,你的行为也会慢慢发展成微习惯。
正是因为制定的目标轻易就能做到,所以你不会感受到那些由于计划没有顺利实施导致的消极情绪,比如惭愧、自责,你会因为“做到了”,而认可自己、肯定自己,后续做事的劲头才会更大。
聊聊习惯
习惯就好像是生活的骨架。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我们的行为中,45%的行为都来源于习惯。
神经通路是大脑里的沟通渠道,一旦某个习惯指定的神经通路被一个想法或外部信号触发,大脑里就会有一个电荷沿着这条通路放电,然后我们就会有一种想执行这个行为的强烈念头。
举个例子,如果你每天下班到家后都要洗澡,那就会有一个神经通路关联这个行为。一回到家,你根本不用思考,就会自然而然地去洗澡。而要想建立并强化特定的神经通路,就需要不断重复。
习惯和压力是密切相关的。压力会促进习惯性行为,不管这种习惯是好是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杜克大学的试验都发现:在压力下,人们会更加依赖惯性行为。温迪·伍德博士在《人格和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也表明:“人在遇到压力时,意志力会大幅减弱,甚至让你不知所措。当你没能力做决定时,往往会重复过去的做法,不管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这样。”
可想而知,如果你有不少坏习惯,在遇到压力时,就会触发不好的行为模式,而沿袭坏习惯的结果,是增加内疚感和更多的焦虑,这些又会带来更多的压力,导致恶性循环。最终就是,你的压力越大,就越会强化不良的习惯,那你的生活就越难改变。
而要想让生活更好,就需要建立好习惯,取代过去的坏习惯,也就是用更好的行为方式,取代原有的行为方式。
那么,我们需要多久才能养成一个新习惯呢?2009年的《欧洲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登载过一项研究,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让每位参与者选择每天在同样的条件下,比如早饭之后喝水、吃东西或者做其他活动,总共12周,来观察人们养成一个新习惯需要多久。
研究发现,一个行为变成习惯需要的时间平均是66天,但是不同行为所需时间差别很大,少的有18天,多的长达254天,这说明人们把某种行为变成习惯需要的时间各不相同。有的习惯可能用不了多久就能养成,比如每天早晨醒来喝一杯水,可能20天就能养成习惯;但是像每天跳绳100个,这一类有挑战性的行为,可能需要上百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养成习惯,无法一概而论。而且一旦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中断了,就会前功尽弃。
习惯养成有一个重要的信号,就是抵触情绪减弱。当你对做一件事感到自然而然,理所应当,没有强烈的抗拒心理时,行为就容易固化成习惯。设想一下,是不是一件事执行起来越简单,越轻松,你的抵抗情绪就越少?如果这件事还能带给你正面的,积极的感受,你是不是就越能坚持下去?
而微习惯策略,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当你要求自己每天实施一些计划好的、非常小的,几乎不可能失败的行动时,你可以毫不费力地做到,既不占用多少时间,也不消耗多少意志力。正是因为易如反掌,又能增加“完成小目标”的满足感,所以才能坚持下去,直到大脑完全适应并接受了这个行为模式,成为新的好习惯。
而好的微习惯带来的收获,可能改变你的一生,比如:
每天锻炼15分钟,足够让你的身材更好,抵抗力更强。每天阅读1小时,每年就能阅读365小时,这可是相当丰富的阅读量了。每天吃健康食物,拒绝垃圾食品,能有效延长你的寿命,同时也让你精力更加充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