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首“残照”词,要么是最悲壮的豪放词,要么是最哀怨的婉约词

快乐鉴骚词 2024-11-29 05:54:25

“残照”,意思是落日的光辉,也就是夕阳的余晖。它常常被用来描绘傍晚时分,太阳即将落山时,天空和大地被夕阳的余光所笼罩的景象。这个词语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用以营造一种宁静、苍凉或者沉思的氛围。继续加以推广,“残照”,也用来表达帝国余晖的意思,像经过了“安史之乱”的大唐,已经是帝国“残照”了,让人不兴嘘吁感慨。

海上残照

有意思的是,“残照”这个词,在宋词中使用非常广泛。无论是婉约得不能再婉约的词,还是一些非常规的豪放词,都会使用到它。两宋积弱,让词人可以有更多的场合使用到它,这是可以理解的。

1.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

很难想象,这首《忆秦娥》,竟然是出自诗仙李白之手。但读到最后一句,“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就基本上找到了李白的痕迹。虽然李诗很少有这种悲壮的,这种凄凉的气氛。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就是个大镜头,符合诗仙的特点。废话不多说,我们来看看全词: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娥”,典故出自秦穆公之女弄玉的故事,后来泛指长安地区的女孩。一个“箫声咽”,直接就带有悲壮的色彩。千年以后,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有一首《忆秦娥·娄山关》,中有“喇叭声咽”。基调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烘托一种悲壮的气氛。

长安女子从梦中惊觉,耳闻一缕凄凉的箫声;放眼望去,是一轮明月,从秦楼的窗户射进来。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长安东郊汉文帝墓侧有灞陵桥,桥畔栽柳。汉唐以来,送人东行,常至此折柳以赠,示惜别情意。

和泪的梦啊清冷的月,幻映出当年伤感的离别。当年折柳送别,如今但见灞陵桥畔的柳树年年新碧。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良人不见啊音信断绝,只有西风萧瑟,残阳似血,拂照着那汉家帝王的陵阙。

一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把我们从感叹思妇的悲哀中引导出来,给了一个广域镜头,看着瑟瑟西风,夕阳残照,那悲壮的汉代陵阙,一下子把我们代入了那金戈铁马的大汉时代。从大处远处落笔,融入千古历史兴亡之慨。当年汉家盛世,何等煊赫豪华,而今却古道萧瑟,杳无踪迹。唯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徒令后人悲叹而已。

这不是小家子气的婉约派能写得出来的!

2.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柳永

我们再来看看,“残照”在婉约派当家词人柳三变手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首《蝶恋花·其二》,也是这位“白衣卿相”的代表作之一,是他婉约词的登峰造极之作,我们来看看全词: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开篇就极力渲染“愁”滋味,“危楼”、“风细细”,“黯黯”,都极力的渲染了词人之愁。

“草色烟光残照里”,这里的“草色”指的是春天嫩绿的草,“烟光”描述的是落日余晖中,光线与飘渺的烟雾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朦胧的美感。“残照”指的是夕阳西下时的余光,整个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感觉。

一个“烟光残照”,顿时就没有了豪放派“残照”的那种宏大叙事,烟光残照,朦朦胧胧,啥也看不清,没有了“壮”,只剩下了“悲”。

“无言谁会凭阑意”,“无言”表明词人沉默不语,“谁会”即“谁能理解”,“凭阑”指的是依靠在栏杆上。整句的意思是,在这样美丽的春日黄昏景色中,词人默默无言,依靠在栏杆上,心中充满了无法言说的愁绪,但没有人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

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太有名了,这里就无需我多说什么了。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何为“婉约词”,一般都是从小处入手,从细节入手,主要是用来渲染个人悲哀、悲伤的心情。“残照”本来应该很宏大,但一个“烟光残照”,一下子就把它写小了,写成了婉约词。

3. 春水一篙残照阔,遥遥。有个多情立画桥,张先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婉约词,它违反了一般婉约词从小处入手的特点。把悲伤的风景写得大大的,却用来渲染他那小小的个人伤感;把小小的“离愁”,搞得像是国破家亡的民族仇恨一般。我们来看这是宋代词人张先的《南乡子·其一》:

何处可魂销。京口终朝两信潮。

不管离心千叠恨,滔滔。

催促行人动去桡。

记得旧江皋。绿杨轻絮几条条。

春水一篙残照阔,遥遥。

有个多情立画桥。

春水一篙残照阔,遥遥

“何处可魂销。京口终朝两信潮”,这天底下,什么东西可以类比自己那痛苦的“离愁”?当然是京口一天到晚永不停歇的潮水。为什么潮水可以类比“离愁”呢?“不管离心千叠恨,滔滔”,当然是那滔滔不绝的潮水,就像那“离愁”的痛苦,千叠万叠在一起。

词的开头,就通过京口那滔滔的潮水,来类比自己那千叠万叠的“离愁”,极力渲染“离愁”的多。

“春水一篙残照阔,遥遥。有个多情立画桥”,自己的船走远了,只见一篙插进春水里,一道残阳落在广阔的江面上。放眼望去,却远远的看到,有一个多情的人儿,正俏立在美丽的画桥上,远远的看着自己的小船远去。

一句,“春水一篙残照阔,遥遥”,看似十分大气,写出了婉约派所没有的壮丽风光。但实际上,这种豪放的风光,是为后面一句“有个多情立画桥”作铺垫的。如果不把场合写宏大,那么,词人是看不到远处“有个多情立画桥”的。

一句,“有个多情立画桥”,反衬了词人不忍离别的痛苦心情。而“春水一篙残照阔,遥遥”,则是后一句的铺垫,十分有意思!

4. 残照外,大江流。去悠悠,唐庚

这首北宋词人唐庚的《诉衷情令·旅愁》,写得非常有意思。词人本身不是那种哎哎怨怨的婉约派词人,看见月缺花残,就黯然泪下。他一生就没有皱过眉头,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他也以平常心度过。但这次的旅愁,却平生第一次让他尝到了愁滋味:

平生不会敛眉头。诸事等闲休。

元来却到愁处,须著与他愁。

残照外,大江流。去悠悠。

风悲兰杜,烟淡沧浪,何处扁舟。

残照外,大江流。去悠悠

“平生不会敛眉头。诸事等闲休”,词人平生豁达,不轻易皱眉,对诸事都看得比较淡,万事都以平常心视之。“元来却到愁处,须著与他愁”,“元来”,原来”或“终究”的意思。原来到了真正令人忧愁的地方,必须要将这种忧愁表现出来,与他人共同承担。“须著与他愁”则意味着不得不与他人一起感受或分享这种忧愁,可能是因为这种忧愁太过强烈,无法独自承受,或者是因为这种忧愁是共同的经历,需要共同面对。

“残照外,大江流。去悠悠”,夕阳残照之外,是大江东去,滚滚而前。就像往事,一去而悠悠。

词人本来就满腹旅愁,再看到夕阳残照,大江东去,自然是悲上心来,不由得又感叹起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年华来。

这一悲伤不要紧,“风悲兰杜,烟淡沧浪,何处扁舟”,词人又看到风吹兰草杜若,远处彦波荡漾的沧浪,就想到自己什么时候能够乘坐一叶扁舟,隐居沧浪呢?

5. 一觞一咏,更须莫负、晚风残照,无名氏

这首宋代佚名词人的《品令》,理解起来就相对难点大一些。在这首词中,词人有些悲秋,有些对青春年华已逝的伤感,却说出了“一觞一咏,更须莫负、晚风残照”,意思是不要辜负这晚风残照。这就难以理解了,“晚风残照”,本来就是伤感的景象,何来辜负之说?

急雨惊秋晓。今岁较、秋风早。

一觞一咏,更须莫负、晚风残照。

可惜莲花已谢,莲房尚小。

汀蘋岸草。怎称得、人情好。

有些言语,也待醉折,荷花向道。

道与荷花,人比去年总老。

一觞一咏,更须莫负、晚风残照

要理解这句词,还得结合上下文。上文是,“急雨惊秋晓。今岁较、秋风早”,一早上,就下起了急雨,雨过天凉,应该是到了秋天了。今年的秋天,来得比去年早。而经过了早上的急雨,这白天一天,就没有晴过。

谁知到了傍晚,却是晚风习习,夕阳残照。于是,词人“一觞一咏,更须莫负、晚风残照”,一杯酒,咏一首诗,让自己更加珍惜这难得的晴天,不要辜负这美好的晚风残照。

这下明白了,原来词人经历了一天的阴雨天气,到了傍晚,却雨过天晴,出现了晚风残照,不禁让词人珍惜起这向晚的晴日。

一句,“一觞一咏,更须莫负、晚风残照”,与其是珍惜这“晚风残照”,倒不如说是珍惜这美好的每时每刻。因为词人最后说到,“道与荷花,人比去年总老”,我要与荷花说到,任何一个人,总是要比去年老了。所以,必须珍惜当下。

6. 禁几度、西风残照,刘克庄

这首南宋“江湖诗派”代表人物刘克庄的《贺新郎·其三十二》,集中反映了刘克庄的思想,是一首“自序词”。整首词读下来,颇有“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感觉。不信,我们读读看:

忆昔俱年少。

向斯晨、登高怀古,赋诗舒啸。

追数樽前插花客,人物并皆佳妙。

禁几度、西风残照。

元子寄奴曾富贵,到而今、一一消磨了。

君不乐,后人笑。

山南山北添华表。

叹归来、谢池草合,黄台瓜少。

老去爱持齐物论,谁管彭殇寿夭。

待细说、教天知道。

不羡两苏并二宋,愿弟兄、岁岁同吹帽。

杯到手,莫辞釂。

禁几度、西风残照

上阕中,“向斯晨、登高怀古,赋诗舒啸。追数樽前插花客,人物并皆佳妙”,是不是很像《兰亭集序》中的“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反正就是风景优美,人物风流。

“禁几度、西风残照”,可惜经过了几度“西风残照”式的秋天。这里的“西风残照”,既是季节的轮转,又是人生的流转,更是南宋王朝的“晚照”,让词人产生了多重的感叹。

“元子寄奴曾富贵,到而今、一一消磨了”,“元子”,是指东晋权臣桓温。“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这两位都曾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可惜短暂就落幕了。东晋权臣桓温的灭亡,表达了东晋短暂扩张的结束。而刘裕之死后,刘宋也是昏君迭出,走上了灭亡之路。

“老去爱持齐物论,谁管彭殇寿夭”,“齐物论”,庄子代表作,其中的“生死观”,是生死是辩证的,认为死与生都是以对方为依据的,从“道”的角度来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把生死看成自然的旅程。而《兰亭集序》中也说到,“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各有各对生死的辩证高论。

总之,一句,“禁几度、西风残照”,一是起到对上下文的承前启后;二是表达了词人众多的感慨,对时间、对人生、对政治。最后得出结论,世界的一切都是变化的,唯有当下是值得珍惜的。这和《兰亭集序》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7. 一片西窗残照里,谁家,蒋捷

词人蒋捷是一位非典型的南宋“遗民”词人,他不喜欢元蒙,但也没有明显表达出对南宋政权的依恋。他不像另一位“遗民”词人郑思肖那种对南宋政权的那种刻骨铭心的追恋,更多的是对故国,对时光的追忆。这首《南乡子·黄葵》,也是蒋捷的一贯写作手法,非常朦胧,非常隐晦:

冷淡是秋花。更比秋花冷淡些。

到处芙蓉供醉赏,从他。

自有幽人处士誇。寂寞两三葩。

昼日无风也带斜。

一片西窗残照里,谁家。

捲却湘裙薄薄纱。

一片西窗残照里,谁家

“冷淡是秋花。更比秋花冷淡些”,秋天盛开的鲜花,一般都比较冷淡;而黄葵花儿,则比一般的秋花更加要冷淡一些。怎么个冷淡法?“到处芙蓉供醉赏,从他”,到处是盛开的芙蓉花,供人陶醉,供人欣赏,黄葵也无所谓。

“自有幽人处士誇。寂寞两三葩”,它寂寞的开放着三三两两的奇葩异朵,只有那些幽人处士才欣赏,才夸耀。

“一片西窗残照里,谁家”,夕阳的余晖透过西窗,照在黄葵上,让我不禁感慨,这是谁家的黄葵呢?

这里“一片西窗残照里”,既是黄葵盛开季节的典型象征,也是南宋灭亡后,那些“遗民”词人所处时代的典型象征。尽管南宋已经灭亡,但他们的心永远处在行将就木的南宋中,那是“一片西窗残照里”,谁都知道,南宋即将落幕,但“西窗残照”也很美。

而那些“遗民”词人,就像黄葵花儿一样,就喜欢开放在“西窗残照”式的季节里,而不是蒙元,即使它如日中天。

8.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邓剡

这首南宋末年词人邓剡的《酹江月 其二 驿中言别友人》,是南宋末年少有的豪放词,但却写得无比悲壮,可以和岳武穆的《满江红·写怀》媲美。词中典故众多,可以和稼轩词媲美: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

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

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馀生,南行万里,送扁舟齐发。

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

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

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这里的“东风”,典故出自“三国”,“借东风、火烧赤壁”。同是水天相连的长江天险,为什么当年东吴能凭它抗曹而现在我们不能据敌于国门之外呢?我恨老天不肯帮忙,竟让元军打败了我们。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蜀鸟”,指杜鹃,典故出自古时蜀王杜宇失国出奔,死后化为杜鹃,啼声凄惨。“残照”,象征了南宋的最后一丝光芒,最后一声喘息,人人都知道它即将灭亡了。

“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连用三个典故。“睨柱吞嬴”,典故出自战国蔺相如使秦完璧归赵故事。“回旗走懿”,典故出自诸葛亮遗计吓退司马懿事。“千古冲冠发”,典故战国“易水送别”。

一句,“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清末大儒王国维有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蜀鸟”、“荒城颓壁”,都象征了词人此时的心情,而“残照”,则更是象征了南宋王朝的颓败。

0 阅读:28
评论列表
  • 2024-11-29 17:54

    山外青山楼外楼,李白乘舟打酱油, 少小离家老大回,只因改名叫生抽。 [笑着哭][笑着哭]

  • 2024-11-29 17:54

    无情便水自东流, 只载一船离恨,像稀粥。 [笑着哭][笑着哭]太恶心了。

  • 2024-11-29 17:52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罚五千。 [笑着哭][笑着哭]

  • 2024-11-29 17:52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海未枯,石未烂,只跟朋友吃点饭。 [笑着哭][笑着哭]

  • 2024-11-29 17:54

    卿赠春色绿油油,我送君卿 雪(血)满头。 [呲牙笑][呲牙笑]

快乐鉴骚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