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收港税,自废海运霸权

天下有言刘澜昌 2025-04-23 09:43:07

文︱刘澜昌

2025年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对外国船舶分阶段征收港口费用,打着“公平竞争”的旗号,实则是一次以新瓶装旧酒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演。这一做法的荒谬程度,堪比17世纪的《航海条例》。唯一的区别是,那时候英国还有工业革命的底气,如今的美国却只剩下霸权衰退的焦虑和关税的粗暴。

所谓“港口费用”不过是新的关税变体。美国此举并非出于真正的市场规则考量,而是对自身航运和造船业持续衰落的恐慌性回应。美国今天的船舶工业早已名存实亡,民用船市场几近空白,连海军造舰都屡屡跳票,迟缓低效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特朗普政府却幻想靠在中国、日本、韩国船舶身上加码收费来“逼”产业回流,这种“收过路费式的产业振兴”,简直是全球经济中的一大奇葩。

此次所谓“调查”背后的推动者,居然是美国几个老牌工会组织。这些工会当然不是突然关心国际贸易规则,而是急于为本国会员争取虚幻的“就业机会”。在拜登时代逐步被边缘化后,他们终于在特朗普重返白宫的窗口期发力,靠“请愿书”促成这样一项逆时代的政策。而特朗普也需要这些蓝领铁票,在下一轮总统选举中继续为其背书,于是港口费用就这样浮出水面,成为华盛顿权力博弈的一枚工具。

但问题是,世界早已不是可以靠港口征税搞霸权的时代了。全球贸易之所以能支撑现代经济,靠的是效率与成本控制,而非殖民时代的“特许通行”。当集装箱航运成为支撑日常消费的骨架,当矿石与粮食依赖着廉价远洋运输,当跨国供应链深度融合,美国却妄图用一纸“港口费用”把中国船、日本船、韩国船挡在外头,这不是与市场对赌,就是与现代文明对着干。

美国政府一边高唱“自由市场”的赞歌,一边却不断筑起“关税高墙”和“海上壁垒”。如果说高额关税已经严重冲击了普通消费者的荷包,那么港口费用则将在供应链上直接引爆成本炸弹。这不仅会导致运输价格上涨、商品短缺,还将使大量低附加值的商品失去跨境贸易的可能性。从生活必需品到基本原材料,美国人将会在超市货架前,切身感受到这个政策的“副作用”。而最讽刺的是,正是那些被特朗普许诺“复兴制造业”的选民群体,将最先为此买单。

特朗普的策略从来都不是经济理性,而是政治操作。他看似在重振制造业、减少贸易逆差,实则是在操弄“经济民族主义”的幻觉来巩固红州基本盘。他所祭出的“对等关税”“本土优先”“制造业回流”口号,说到底只是针对中国的系统性遏制工具。但问题在于,美国自身已经完成了经济转型,真正有全球竞争力的,是金融、科技与服务业,而非几十年前的焊接工厂和船坞造船。特朗普假装没有看见这一现实,仍然沉迷于“旧工业黄金时代”的幻觉,把复兴美国制造当成政治消费的口号,不惜将全球经济一同拖入关税泥潭。

这一次的港口费用,很可能只是开端。美国政府已经明确表示,将对日韩等航运强国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汽车滚装船等也采取限制措施,企图把整个全球海运体系据为己用。但美国目前控制的全球商船比例只有0.1%,在商业逻辑上根本无法与中日韩相抗衡。特朗普政权以为可以靠行政命令重构一个美国主导的贸易体系,可问题是,没有船、没有港、没有市场信任,凭什么让全球市场为你的政治表演买单?

而今,美国试图通过“对等关税”与港口费用向盟友施压,要求他们减少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以此达成“围堵中国”的经济联盟。但现实已经一次次地证明,这种政治化的经济胁迫根本难以成功。即便是传统盟友如欧洲、日本,在涉及自身利益时也日益表现出对美国政策的不信任。英国、法国都不愿意选边站队,东盟更是审慎地维持与中国的紧密经贸合作。美国要打造“经济北约”,无异于强行重塑一个与市场趋势相悖的全球经济秩序。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的回应极为清晰有力。中国商务部已明确表示,将坚决反制任何损害中国利益的做法,并将持续推动对外开放,提供市场确定性。在全球化遭遇逆风之际,中国并没有退缩,而是主动采取了扩大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高水平开放等一系列实质性措施,以稳定外资信心,巩固自身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海运之外的替代路线和通道也在不断完善,世界市场正在学习如何不依赖美国而自我运转。美国不再是唯一中心,更不再是唯一港口,过去的“全球中转站”地位正在被去中心化的多元体系取代。

历史终究不会倒退到17世纪。今天的国际贸易,不再靠航海法与殖民税,而靠互联互通、开放合作。特朗普妄图靠一纸费用重现美式霸权,无异于开历史倒车。问题是,车还没倒出去,轮子就先掉了。

这个时代不会为任何国家的焦虑让路,也不会为任何政客的妄想停滞。港口不是政治秀的舞台,航运更不是谁家的专属通道。经济的逻辑终将压过政治的虚妄,美国若一意孤行,只会将自己推离世界市场的核心,沦为“全球孤岛”。

0 阅读:1

天下有言刘澜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