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澜昌
复活节的钟声尚未散尽,乌克兰战场的硝烟已再次腾起。在这场看似循环往复、实则愈演愈烈的地缘冲突中,“和平倡议”与“火力试探”交织成了新时代的外交谎言。而这一次,站上舞台的不止有普京、泽连斯基,还有特朗普与一位“向俄军开火”的美国国会议员,他们的出现,揭开了所谓“和平进程”的又一层伪装:西方内部并非为了和平而忙碌,而是为下一轮博弈布阵。

普京21日对外宣称,俄方“积极对待任何和平倡议”,并强调将对乌克兰提出的扩大停火时间进行“认真评估”。而几乎同时,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在社交平台上宣布:乌、英、法、美四方将于23日会面讨论“无条件停火”,称这是迈向“持久和平”的第一步。
听上去令人振奋,但问题在于,双方的定义从一开始就南辕北辙。俄方主张的是“在军事现状基础上的谈判”,而乌方则在底线上寸步不让,明确表示“永不承认任何被占领土属于俄罗斯”。这种立场决定了,哪怕纸面上握手成真,实际上依旧“停火一时、敌意长存”。
就在泽连斯基号召“静默回应静默”的同一时间,复活节停火协议仅持续了30小时便破裂,俄乌互指对方率先开火。在此背景下举行的伦敦四方会谈,真是和平的序章?还是给国际舆论释放“我们很克制”的烟幕弹?恐怕答案更偏后者。
比外交词藻更具冲击力的,是美国国会议员布赖恩·菲茨帕特里克在乌克兰“亲自开炮”。他不仅亲手向俄军方向发射炮弹,还拍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秀肌肉”,仿佛一位全球舞台上的个人英雄。然而此举非但未赢得掌声,反而遭遇美国政坛和舆论的集体批评。退役将军、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弗林怒斥其“愚蠢至极”,数万网友留言质疑其行为是“私自发动战争”,严重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底线。

这不禁让人质疑:一名议员,凭什么擅自对一个与美国并未正式宣战的核大国开火?他代表了谁的利益?又为谁在“火上浇油”?答案也许不复杂:军火商、政治献金、选区压力。这位议员正是宾州军工资本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六百万美元的献金背后,是美国军工复合体对俄乌战事“永续化”的巨大渴望。
他不是在支持乌克兰,而是在为美国军火续命;不是在推动和平,而是在用实际行动破坏和平的任何可能。相比这位“战地秀肌肉”的议员,美国总统特朗普倒显得“和平鸽”许多。他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希望俄乌本周就达成协议”,还声称“一旦停战,美方将与两国大做生意”。
然而,特朗普的“商业型和平观”并未给局势带来转机。当前的白宫、五角大楼与国会并不统一:一边是要求“谈”,一边是推动军援,一边甚至直接参与战斗。外交语气尚未统一,军事行为却在不断升级。特朗普虽大权未掌,但此言明显是为其2024再战白宫提前试水。
但谁都明白,普京不会因为特朗普一纸微博就主动撤军;泽连斯基也不可能为迎合华盛顿而放弃主权诉求。更何况,美国内部对乌克兰战事的态度早已撕裂,支持与反对者形成激烈对峙。这场看似“和平渐进”的表演,其实是新冷战结构下的惯性产物。西方国家想让乌克兰成为“可控战场”,既能遏制俄罗斯,又能带动军工经济。但俄方显然也在谋定而动,不急不躁地等待对手内部分化发酵。

普京不断释放“和平信号”,但绝不轻易让步;泽连斯基呼吁“无条件停火”,却不妥协核心利益;美英法则一边高呼和平,一边继续运送弹药;甚至连美国议员都能亲自拉响战争开关。
这不是和平进程,而是一场披着外交外衣的全球算计,是一张“火中取利”的地缘大图。一旦误判、擦枪或借势,整个欧洲都可能再度坠入冷战裂谷。
复活节是宽恕、复和、希望的象征,但现实的国际政治却一次次用炮声撕破和平的幕布。从莫斯科到基辅,从伦敦到华盛顿,每一次“谈判倡议”的发布,每一份“停火声明”的出台,似乎都只是下一轮对峙的铺垫。更可悲的是,连“和平”本身都已被武器化,被媒体与政客当作塑造民意的工具。
俄乌冲突,早已不只是两个国家的战争,而是整个世界秩序重塑的试炼场。而所谓“和平”,在大国博弈面前,也许永远只是写在公报上、说给选民听的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