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澜昌
人类对宇宙的想象,从未停止。而如今,想象似乎离现实只差一步之遥。据报道,科学家利用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在系外行星K2-18b的大气中,探测到了两种在地球上只由生物过程产生的气体,二甲硫醚(DMS)和二甲基二硫(DMDS),这被誉为太阳系外迄今最强的生命存在迹象。即便科学家尚未直接发现生物体,但这次观测已足以撼动当代天体生物学的根基,甚至有望开启地外生命探测的全新时代。

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项可能重塑文明认知的突破。长期以来,所谓“宇宙中是否存在生命”始终处于哲学、科幻与科学假说的模糊地带。而这一次,借助韦布望远镜的红外观测能力,科学家第一次在距离地球124光年的行星K2-18b大气层中,提取出强烈指向生命存在的化学指纹。这不再是捕风捉影的推测,而是极具统计学置信度的实证数据。相关研究已经发表在权威的《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其影响力不亚于当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K2-18b是一颗位于“宜居带”的行星,围绕一颗比太阳更小、更暗的红矮星运行。它的质量是地球的8.6倍,直径是地球的2.6倍,具备大气层,拥有液态水存在的可能性,并已在先前探测中确认其含有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碳基分子。如今,在其大气中检出高度浓度的DMS与DMDS,是压倒性的证据链拼图——这些物质在地球上只由浮游植物等微生物产生,并在没有地质机制可供解释的前提下,直指生物起源。
这是一个“临门一脚”的历史性时刻。天体物理学家马杜苏丹毫不掩饰地表示:“我们已经进入观测天体生物学的时代。”换句话说,人类正首次以实证科学方法,在地球以外探测到可能的生命痕迹。更令人震撼的是,这些生物标志的浓度竟比地球高出数千倍,表明K2-18b可能不仅有生命,而且生命活动极其旺盛。

但冷静观察也同样重要。尽管置信度高达99.7%,仍有0.3%的统计偶然性不能完全排除。正如得克萨斯州西南研究院的空间科学家格莱因所警告的那样,科学界必须用最高标准检验这些数据,尤其是对于如此重大的突破,任何结论都必须经得起独立团队的反复验证。
然而,无论最终结论如何,这一发现已具备划时代意义。它为“地外生命存在”的科学路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期以来,SETI计划(搜寻地外智慧生命)耗资巨大却成果寥寥;火星探测也仍停留在微弱的甲烷波动层面。而韦布望远镜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在遥远的外星世界上捕捉到DMS和DMDS的化学签名,堪称是“隔空嗅到了生命的气息”。
这对国际格局同样具有启发意义。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国际社会日益分裂,但面对宇宙生命的共同追问,人类或许能在科技探索中找到凝聚的焦点。正如冷战期间美苏在太空竞赛中激烈角逐,最终促成了国际空间站等合作机制一样,地外生命探索正在成为打破国别界限、构建“地球命运共同体”的契机。
与此同时,这一发现也可能带来新的话语权竞争。谁主导地外生命的研究,谁就可能拥有未来宇宙伦理、资源分配、外星通信乃至跨星系外交的优先地位。当前,美国通过韦布望远镜再度确立其在深空探索领域的科技霸主地位,欧洲天文机构紧随其后。而中国虽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但在天体生物学这一前沿仍需大力追赶。

而且,K2-18b并非特例,而可能是“氢海行星”这一新型行星类别的代表。科学家假设,这类行星被富含氢的大气包围,内部则拥有温暖的液态海洋,极其适合微生物的生存演化。一旦这一模型被验证,意味着宇宙中可能存在成千上万颗“生命热岛”,地球不再是宇宙的孤独特例,而只是“碳基生命”的众多样本之一。
我们正站在宇宙生命认知的门槛上。再过几十年,当我们的望远镜更强、探测器更快、计算力更高,K2-18b上的那些神秘气体或许就会变成“地外微生物”的实证图谱。而这一天的来临,也许会彻底颠覆我们对“生命”、“智慧”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认知。
正如人类曾经从地心说中解放出来,如今我们也将不得不从“地球唯一论”中抽身,直面一个更浩渺、更复杂、更不可知的宇宙现实。而K2-18b,仅仅是通往那个新时代的第一扇窗。我们已准备好迎接一场文明意义上的“哥白尼革命”了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现在,就是开始改变人类宇宙观的时刻。
元素生物周期短,基本上没有交集,连火星那么近的行星,都没有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