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澜昌
复活节的钟声还未远去,战火便重新席卷乌克兰前线。普京亲自宣布的“30小时复活节停火”,原本被某些国际观察者寄予厚望,试图视之为俄乌冲突缓解的信号,结果不过是一场高调的“外交公关秀”。这个名义上的停火窗口,不但未能筑起和平的桥梁,反而暴露了冲突双方在战略层面的根本性对立,更映照出美方所谓“调停”的力不从心与策略失控。

表面看,这场由俄罗斯单方面发起的短暂停火似乎带有善意色彩。普京在听取总参谋部报告后做出决定,宣称要在东正教最重要的节日复活节期间,为前线带来“短暂的宁静”。然而细看俄方通报的具体内容,不难看出这更像是一次经过精心包装的“道义演出”:俄罗斯表示“只要乌克兰不动手,俄方就继续维持停火”,这是一种典型的条件性承诺,是借助“道义框架”倒逼乌克兰表态,并借此构建道义优势的战略试探。
而乌克兰的回应也极具策略性。泽连斯基并未直接否决俄罗斯提出的30小时停火,而是抬高筹码,要求“30天全面无条件停火”,并强调“俄若行动,乌即对等回应”。看似是在“呼吁和平”,实则是将矛盾重新抛给莫斯科,把俄罗斯塑造成“停不下战争”的那一方。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就此上演:俄方指责乌克兰在停火期间发动超过400次炮击、900架次无人机袭扰;乌方则反指俄罗斯并未真正停火,反而在多个战线仍有进攻动作。两边都说自己守规矩、对方在挑衅,“互相打脸”,却也彼此心知肚明,所谓“复活节停火”,从一开始就只是烟雾弹。
俄罗斯为何只给出30小时?答案直白得不能再直白:俄军当前处于战略攻势中,尤其在库尔斯克、别尔哥罗德等方向取得明显进展,战场态势有利,短时间停火既可为部队提供喘息机会,又不致打乱整体作战节奏,甚至可作为诱饵,探测乌军阵线是否松动。

而乌克兰则深知局势正急转直下,自美援缩水以来,其部队后勤、武器与士气正遭遇系统性危机。在此背景下,泽连斯基需要的不仅是30小时的“公关和平”,而是一整个月的真正喘息期来进行战线整顿与外交协调,尤其是重新稳住欧美援助这根命脉。
两国的时间预期差异,实则暴露出战争的本质已远离最初的“领土保卫”或“去军事化”叙事,演变成了地缘博弈的高端博弈桌。而在这场博弈中,所谓的“互信机制”早已荡然无存。无论是俄方抛出临时停火,还是乌方高呼全面停火,都是战略工具,而非真正希望达成和平的起点。
而在双方互相试探、各有盘算的同时,所谓的调停者美国也被架在火上烤。特朗普在竞选时信誓旦旦地表示“能在24小时内结束战争”,如今重掌白宫,才意识到自己面对的不是一盘残局,而是一个不断自我增殖的火药桶。
4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国务卿鲁比奥几乎同时发出警告:若俄乌双方继续在谈判中原地打转,美国将考虑“退出调停角色”。这番话看似强硬,实则泄露了美方对自身影响力正在下降的焦虑。长期以来,美国对乌援助已成为泽连斯基政府赖以维系抵抗的基础,而如今断援成常态、欧洲疲于支援、前线告急,美方的战略容忍度也逼近极限。

俄方自然看得清楚这点,因而抛出30小时停火方案,其实是在做一场“双重投石问路”:一方面看乌方是否愿意“低头认输”,一方面则测试美国是否仍有足够动力推动谈判,或已准备“甩手不管”。换句话说,这30小时,其实是送给美乌的一块“试金石”,看谁接得住。但结果是,两方都没接住。泽连斯基不愿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承认“接受俄方节奏”,而特朗普政府则显然被现实重创,对自己的“调停者”角色感到无能为力。这使得整个复活节停火实验,在炮火中黯然收场。
从结果来看,复活节停火只是一次没有实质内容的外交姿态,但却揭示出三个严峻现实:首先,俄乌之间已不存在任何可操作的信任机制,即便是节日、宗教等象征性节点也无法构建最低限度的战场默契。这意味着,只要未达成系统性协议,前线冲突将持续成为“日常”。
其次,美方“调停者”角色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正迅速流失。无论是特朗普政府的对乌断援,还是欧美舆论日益疲惫的情绪,都使得“调停”这个词变成空洞承诺的代名词。再次,俄乌当前已进入“边打边谈”的拖延模式。短期内,和平协议几乎不可能形成,反而可能因局部冲突不断升级,诱发更广泛的地缘动荡,进而牵动更多国际力量介入,扩大火场规模。
对于国际社会来说,这场30小时的“和平烟幕”不过是一场短暂的幻觉。当幻觉散去,血与火的现实依旧存在。战争从来不是靠节日祷告结束的,尤其是在信任已成废墟、战略分歧如鸿沟的背景下。若无结构性战略妥协,若无真正愿意付出代价的外交破冰者,俄乌冲突将在无尽试探与空洞对话中继续消耗彼此的国运,也将持续挑战国际秩序的底线。而这30小时的“停火实验”,不过是下一轮对抗到来前的静默倒计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