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澜昌
4月21日上午,前总统尹锡悦因涉嫌“发动内乱”出庭受审,这是他第二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坐上被告席。不同于第一次低调封闭的开庭程序,这次首尔中央地方法院首次允许媒体在开庭前拍摄现场,尹锡悦身着深蓝色西装、系红色领带的画面在各大媒体平台迅速流传,堪比一场政治审判的“现场直播”。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国家权力结构的断裂、一场民主表象下的深层政治厮杀。

毫无疑问,尹锡悦案已不仅仅是一桩“司法事件”,而是韩国当前权力重组、路线之争的真实写照。尹锡悦,曾是检察体系出身的“法律强人”,也曾因强硬对华、对朝政策而赢得保守派铁票支持;如今,却被指控在任内勾结军方特战单位,意图违宪动用武装力量干预政治程序,如此罪名,直接对标“内乱”,可谓韩国宪政史上最严厉的刑责之一。
根据韩国现行法律,发动内乱罪若成立,最严重者可面临无期徒刑乃至死刑。这个曾在国际舞台上强硬宣示“自由民主阵营”的国家,如今将前总统押上审判席,是否意味着韩国政治制度的自我修复,还是一次彻底的权力清算?这才是真正值得观察的问题。
庭审细节透露出这场政治风暴的复杂程度:尹锡悦方面将对陆军首都防卫司令部第一警备团长赵成贤和特战司令部第一特战队队长金亨基展开反讯问。这不是简单的法律攻防,而是剑指军方核心人脉。一旦这些高阶军官供出尹锡悦曾授意其动用兵力,案件性质将从“可疑”跃升为“铁证”,尹锡悦的政治生涯也将永无翻身之日。而相反,若反讯问能成功击溃检方证据链,不排除案情出现大反转,尹锡悦成为“政治受难者”,其背后的保守派势力将趁势反扑。

这场审判因此成了韩国政坛的一次摊牌,不只是尹锡悦个人的命运悬而未决,更牵动着保守与进步两大政治力量的战略布局。有人说,韩国的政治就像韩剧,总是充满跌宕反转和浓烈情绪。但这次不同,这是一场以宪政秩序为名义的权力剖腹,毫无温情和滤镜,只有刀光剑影。
在美国看来,尹锡悦当年是其在东亚地区的重要战略伙伴,特别是在“印太战略”框架下,尹政府曾不惜得罪中俄,全力配合美方部署“萨德”、重启韩美联合军演,并配合华盛顿强化对朝制裁。如今,这位“美国最可靠的朋友”被本国司法系统指控发动内乱,华盛顿表面沉默,内心无疑感到寒意刺骨,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苦心经营的地区支点出现了不可控裂缝。
自1979年朴正熙遇刺、1980年代军政府垮台以来,韩国民主制度一路走来虽成体系,却始终未摆脱“总统皆难善终”的历史魔咒。从卢泰愚、全斗焕被判刑,到朴槿惠锒铛入狱、李明博遭审判,如今再添一位尹锡悦,这个国家是否能真正建立起不以政治报复为前提的权力交接机制?还是将继续在“你死我活”的零和政治中反复上演“成王败寇”的剧本?

在这起案件背后,是一套日益失衡的权力结构。一方面,司法系统逐渐被政治化,在每一次政权轮替后被用作“清算工具”;另一方面,军方的角色在此案中也愈发微妙,成为政争的“隐形变量”。若军方被卷入并被认定曾配合特定政治势力行动,将严重动摇文职对军事的控制基础,韩国宪政体制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
而这场剧烈震荡,并不止于韩国本身。在东北亚本已极其紧张的战略格局中,任何政权的不稳定都会成为地缘政治的变量。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一旦遭遇信任崩塌,中俄或将乘虚而入;而朝鲜则可能借机进一步加强军备建设、发射导弹以测美国反应,为自身谋取更大战略空间。
结局如何,目前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尹锡悦出庭这一刻,韩国“总统坐上被告席”这一历史性画面,再度刷新了世界对其政治生态的理解。表面是司法审判,实则是体制崩裂的集中体现;表面是法律之名,背后却是路线之争、权力博弈、国家信任危机的多重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