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式战争中,军队的后勤补给主要依靠巨大的后勤供应站。但这些供应站有其固有的弊端。
旧时军队后勤补给机制的弊端首先,供应站的筹建总在战役进行之前,且一旦确定就很难更改,这就限制了作战部队的灵活性,这在罕有突发情况的有限战争中尚且可以理解,但在烈度骤增的总体战争中则根本无法合用。
其次,军需上的影响。供应站设立的总后台尽管是国家,但是具体运行则有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承包商本身。承包商为了降低成本,同一条供应路线往往反复使用,一旦路线确定得不利于其获得最大利润,承包商便会用不合作的方式来迫使王朝就范。
而其提供的武器质量也常常是低劣至极的。譬如当时普鲁士军队的嬉发枪为了成本考虑普遍去掉了后准星,导致士兵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瞄准,拿破仑对此评论道,“这确实是士兵能够领到的最倒霉的武器了。”
另外,唯利是图的天性也让承包商参与的行军路线很难有可靠的保密性,事实上军需商向敌军泄露战略情报的事情不在少数。
第三,供应站本身的容量。供应站为主的后勤制度适应的是王朝战争募役强征制的兵役制度,它适应的是规模较小的部队需求,因此它的仓储容量不可能太大。实际上,供应仓库只可供应一场战役最初阶段的需求,马匹每天20磅草料,及士兵1.5磅面粉、1磅肉、干酪或其他食物的消耗很难全供供应站满足。
所以士兵滋扰战场附近居民的事,尽管有明令禁止,但到底不能杜绝。旧战争的另一个后勤负担是大量的随营人员。旧军官几乎清一色都是贵族出身,他们身上的封建习气极为浓厚,军官出征都带上大量的个人物品和随营人人员,譬如烛台、睡衣、惯用的银质餐具、好看的衣柜、演员、情人、妓女、厨师、佣人等等,这些行李和随营人员也都住在以供应站为中心的营地里,造成对供应站的物资最无益的消耗。
对供应站的依靠使得部队根本无法进行高效机,打运动战更是毫无可能,一般来说,任何部队都无法把军队开出离营地行程超过5天或15英里的地方可见有限战争拖沓低效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与供应仓库制度为主的后勤体系有关。
革命战争打破了旧时后勤补给机制革命战争打破了供应仓储制在后勤中占据的主导地位,经济的困难让法军不得不采取就地补给的办法。全民兵役制让法军规模至少增长了7倍,且战线呈四面出击的态势,旧式的供应站根本不可能承担为这样的军队提供充足后勤的任务雅各宾时期,由国家出面对国民经济进行统制管理,军队的装备后勤包括粮食原料、弹药、被服由国家直接与军队接口,承包商被从后勤体系中排挤出去。
统制经济的政策靠的是限价和断头台两根台柱来维持,但恐怖统治并不符合民心,它是在极端困难的特殊环境下不由自主实行的、为了熬过法国革命最困难时期的一种临时机制。恐怖统治从提出到实行,再到维持和深化,一直都受到各个方面的不断攻击,即便是主持它的雅各宾派为此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持续内讧。
当共和国最苦难的时刻过去后,恐怖统治的的崩塌也就不可避免。热月时期一开始、督政府一上台,经济自由主义便立刻回潮。承包商再次回到军队的补给线上,从政府手中拿到各种订单,财富滚进这些巨子们的腰包,为他们富丽堂皇的生活再添新彩。
与此同时,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在督政府时期却发展到近乎失控的地步,这让文官政府根本无从整顿已经混乱至极的财政状况,况且这个政府本身还陷于左右摇摆三面受敌的境地因此,前线将士的生活自然更加无从保障。
1796年拿破仑刚接手意大利军团时就说,“军团没有大炮,没有桥,没有鞋子,没有白兰地,没有面包,什么也没有。”既然无法全靠政府,为了维续作战和不被饿死,就地补给便是唯一的途径了。
就地征集给养制就地征集给养制,也被文明地称称为“以战养战”,在最初是一种士兵为了不饿死而仰仗武力在战场附近采集给养的做法,这种做法后来被国家承认,并采取了有组织的做法,有了规定和纪律来维持,也就成了一种制度。
法国士兵在所经之地到处寻找物资当作给养,粮食、水果、油料、以及其他的经济作物都成为他们取给的对象。采用就地补给制的部队脱离了供应站组成的路线的严重束缚,拥有了高度的机动性。
这一制度在吉贝尔的《战术通论》中亦早有预见,他指出为了出敌不意,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就应当“打破常规”,不要辅重队、不要仓库,不要运输工具,而依靠所在地就地供应。按现在的做法,进攻方向一旦改变,就得重新安排兵站和运输线,那么为了设置新仓库就不得不花15天的时间。
我想避免的就是被供应限制住我们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运动是主要的,其余一切是次要的。这种方式能够达到出敌不意,使敌人无暇嘴息的效果,一旦紧急情况过去,运动战的目的达到了,我们的后勤补给就可以恢复通常那种有条不素的制度了。
瓦尔密战役中,新旧两种补给带来的机动力的鲜明对比就曾深刻地体现出来。1792年9月2日凡尔登失陷后,普军曾经几度占据战场优势,可是又一次又一次地丢失掉这种优势,最终成就了法军地胜利。
如2日以后,普军本可以对法军进行追击围剿,可是因为天气和补给的问题,大部队在原地停滞接近两周时间,这期间法军则一再进行灵活地机动转移。15日法军遭遇普军部分兵力遭受重创,经验不足的法军立刻陷入全盘混乱之中,迪穆里埃等将军不得不用三天以上的时间进行安顿。
可这三天普军又一次因为补给面包没有补充而错失围歼法军的机会,直到18日普军的面包得到了补充,它才终于又恢复活动。当20日双方在瓦尔密相遇时,法军已经度过了三天最困难的时候,能够再次精神奕奕地迎战普军了。乡可见依靠供应线补给的旧军队一旦失去后勤线路的支持,就会立即陷入瘫痪。
不需要依靠补给线的法军因为相反的原因可以进行它的敌人们难以想象的灵活机动。这种不依赖后勤线路补给的优势,在法军的指挥官手里得到最大的发挥。一位参加过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的法军近卫军士兵布莱兹在家信中记录了法军的“轻装上阵”到了怎样的程度 :皇帝在布洛涅检阅了我们。那是1805年8月25日。那天我们得知自己将去德国作战,我们确信在皇帝的带领下我们必将走向胜利。
26日,我们跨过莱茵河我们将敌人丢在右侧,以便于在曼海姆河渡河 ;9月25日那天,我们每个人都领到了子弹,在弗兰肯塔尔兵站接到卸下一切不必要辐重的命令,命令要求我们尽可能地轻装快速行行军不允许我们携带食物。
尽管总司令达武已经千方百计地筹集粮食,但我们还是经常挨饿,即使有面包也常常是坏的。但即便没有面包,我们也能继续行军,因为现在正值西红柿成熟的季节,这些西红柿长势极好。
我们多少次毁掉了村民的希望啊!我们偷去了人家一年的劳动成果,但我得说我们是被逼无奈这么做的。经过诺伊堡的乡下时,我见到了有生以来最多的苹果,士兵们在那吃掉了很多,不少人都吃病了。
为了实现机动的高速度,法军会轻装到连必要的食物、营帐都不带,只带最重要的武器装备。缺少食物时,就在农田里补充,而需要睡觉时,就裹上一块厚布露营。这些艰苦的生活条件,只要皇帝和元帅也一样待遇,那么士兵就不会觉得太苦。但是这种就地补给在革命争时期是有其暴力残酷的一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