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轰炸南斯拉夫大使馆半年后,德国总理访华受到热烈欢迎,为啥

永旋说财经 2023-02-16 23:47:17

在国际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的大环境之下,我国与德方双方也于2022年携手走到了中德建交50周年的重要阶段。

纵使双方的历史角色不断变换,但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德两国在科技、贸易及人文领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交流与合作。

可当我们把目光移向24年前的5月12日时,大家就会发现,时任德国总理的施罗德在踏上我国土地准备进行首次访华时居然遭受极大的冷遇!

施罗德对于此次访华是有备而来,但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却没有给予他正式的迎接、招待规格。

同时,对方原本的正式访华也被我方降级为日常工作访问,且双方并未进行任何项目的商讨。而施罗德本人,在华逗留仅一日便匆匆离开,引起一片哗然。

这场气氛看似冰冷的访问,背后究竟有怎样的隐情?施罗德又为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

这一切,还得从上世纪整个欧洲多足鼎立的形势说起。

南联盟成为刀俎鱼肉

就在施罗德访华前的5月8日,以美方为主的北约联军公然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致使我方3名人员死亡,其余相关人员均受伤。

此事件在国际方面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巨大,使得中美以及中欧关系顿时剑拔弩张。

对于我方政府及人民的强烈抗议及声讨,北约部分却含糊其辞,企图蒙混过关。加之我国国力尚在发展中,且国际地位不稳,这样没有话语权的华夏民族暂时无法有效保护自身利益。

而5.8轰炸事件的背后,正是科索沃战争爆发的重要节点。

早年间的欧洲各国,一直处于各地分割且聚集派别等小山头的局面。

最初的一战结束之后,奥匈帝国解体。其余的国家共同联合,组成了南斯拉夫这个多民族国家。

当时的南斯拉夫有铁托这位领导人强势驭下,不管是对内对外的政策还是政经、民望等方面都呈现出一派祥和的社会氛围。

铁托本人目光远大,反压迫抗争时极为擅长调动基层人员力量进行联合抗争。二战之后,他又屡次在艰苦环境下实行反法西斯的精准打击。

南斯拉夫的人民军队,就是由他创立。等南斯拉夫解放时,他更是力排众议、抵住压力,将国家主权时刻摆在首位,这才有了南斯拉夫后续的安宁稳定。

就这样,在铁托的不懈努力下,南斯拉夫各民族一直和谐相处,可以说是基本做到了民族大团结。自然地,铁托的群众威望和名气也因此水涨船高。

可就在这位著名的南斯拉夫总统离世之后,整个南斯拉夫隐藏的社会阶级矛盾与别有用心的派别斗争苗头便频频暴露。

在这种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南斯拉夫的多民族政权出现大危机。而科索沃地区的归属,也成为了日益严峻的民族矛盾。

随后几年,科索沃、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等地区也频繁发生大规模的独立集会运动及冲突,整个南斯拉夫社会顿时陷入乱象之中。

直到1991年的东欧巨变和西欧走向一体化,南斯拉夫共和国几乎名存实亡,统治派和其他派别也逐步土崩瓦解。

由于西欧巴尔干半岛对占据此地区大部分土地的南斯拉夫政权虎视眈眈,南联盟这块香饽饽也果断成为了众矢之的。

说到这个巴尔干半岛,它的地理位置也十分特殊。其横亘在中东、中欧和东欧交界汇流的十字路口。

从战略意义和地理意义上来讲,从来都是别的国家挤破头也想要来分一杯羹的地区。

而以美方为首的北约,其野心之大,更是想利用地区之争来限制俄罗斯的发展,从而扩大己方的势力范围。

那时的南斯拉夫联盟中,有三四个地区想要加入北约,而南总部却持反对意见。这就给了急于增强国际势力的北约以可乘之机。

科索沃危机愈演愈烈

就在西欧多国想要瓜分南斯拉夫政权的时刻,科索沃战争已进行到白热化阶段。到了1998年,美方在西欧众国的请求下正式介入了此次危机。

在多方干涉下,科索沃地区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炮火连天。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北约无视联合国,对南联盟发动覆盖式袭击。俄方和我方均对此提出严正抗议,俄方还谴责其无端插手他国内部问题的别有用心之举。

甚至,当时准备访美的俄方总理都半路打道回府。如果北约不能和平解决科索沃危机所带来的影响,那么几个大国之间的关系也将岌岌可危。

即使多番反对,北约最终还是向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投放导弹。在群情激昂之际,北约方面却顾左右而言他。

拒不承认其恶劣行径,只强调是因为情报有差导致了误炸。那么,就在这样的情势下,施罗德思虑再三又打算如何应对?

其实,施罗德的外交策略也是“赶鸭子上架”。毕竟,之所以美方刚刚介入科索沃危机便隔岸观火,正是因为其内心打着一个“如意算盘”。

要知道,当时正值欧元发行,西欧经济受到各方不同程度的刺激。

美方介入并搁置就是想要促使西欧各国和科索沃及周边地区开展拉锯战,同时还能进一步趁虚而入,最后坐收渔翁之利。

果不其然,美方的预想在此后得到了证实。1999年年初,欧元汇率下跌且趋于一蹶不振的疲态。德国这样冲锋在前的经济大国,必然不能任由其发展而坐视不理。

因为德方本来就属于北约成员国,所处的位置极为尴尬。

当时的欧盟及英、法等国,对这次轰炸事件基本都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美方的造势及社会舆论更是听之任之。

而此时的德国正处于大力发展经济与打通外交的阶段,目光本就瞄准了中国这边的广阔市场。

聪明的施罗德总理一再坚持访华,不仅是想跟中国表明态度、立场,更是为了德国未来的长远发展留后路。

因为当时包括德国在内的欧盟众国都长期遭受美方的掣肘,无论经济、科技又或是外交,他们都束手束脚、无法从自身利益出发去施展能力。

高情商的“草根总理”

如果不是北约扔下的导弹,施罗德的访华本来可以进行许多战略合作项目的商谈。所以,施罗德跟我方领导人会面之后,首先表达了极深的歉意。

这样的诚恳态度,不但向中方表明了合作的诚意,还不经意间将轰炸事件的责任源头聚焦在了以美方为首的北约身上。

这样不但能给中德双方的未来合作扫清障碍,还合理地将彼此的实际情绪都照顾到。如此高的外交情商,为施罗德及德国成功开辟了中国友好通道。

德国媒体把施罗德此次道歉称为是在“给中国磕头”,这样的形容不得不说十分形象。

虽然施罗德只待了28小时就从中国离开了,但他没有对自己所遭遇的冷遇表达出任何不满,不仅如此,他还表达了二次访华的想法。

施罗德此举为日后的中德关系桥梁维护打通了关键一环。

而施罗德时任总理,却能体察双方情绪、放低姿态来谋求发展,也跟其“平民总理”的出身有关。

据多方资料和传记显示,施罗德早年丧父,母亲改嫁后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了几个孩子。

无奈,因为当时战乱频繁且食不果腹,所以家里并没有多余的钱支撑施罗德完成系统学业。

年少懂事的施罗德,早早进入社会便深知人间疾苦。一边在门店做学徒维持生计,一边依靠自学考取了律师资格证。

直到接近而立之年,他成功走入政坛,首先完成了自身命运转变的一个大跨步。他在履职过程中,先后担任州长等重要职位。

并在自己年逾五旬之时的1998年,成功当选德国的新一任总理。

这位从草根阶层走出来的总理,一路以来不被世人所看好。在政坛中,他也没有伯乐提携助力。

即使这样,他还不断拼搏向上,最终走到总理之位。由此可见,施罗德的头脑与内心是非常强大的。

因此,施罗德带着坦诚和低姿态前往中国并在与中方领导见面后高调道歉,心中秉持的就是振兴本国经济及缓解欧元危机的那份决心。

也正是因为他在关键时刻能独当一面,才让中国深入了解了德国谋求合作的诚心与同为大国的担当。

虽然施罗德本次访华的规格与行程时间都缩减很多,但我方时隔半年后对施罗德发出的访华邀请则宣告着中德关系的新开端。

接下来的关系演变中,中德两国又会达成什么样的共赢合作?

打开局面、互利共赢的二次访华

时钟指向1999年11月5日,施罗德及其团队对我国进行了正式的国事访问。他们刚刚走下舷梯,就受到了我方各界代表人员的诚挚欢迎。

不仅如此,两国领导还在人民大会堂以最高规格进行了商榷会谈。

在这第二次访华期间,中德双方的经济贸易取得了重大进展。

施罗德访问团队中所涵盖的机械、电子及汽车工业等方面的专家均对德国在华投资做出了有力分析,还对德方准备的诸多合作项目予以详细介绍。

这时的中国正处在新老世纪的交替发展阶段,劳动力增多且改革开放后市场前景一片大好。但凡有对应行业的投资,基本盈利都能得到保障。

而德国所握的金钱也需要有用武之地,一旦流动起来才能大力带动本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双方在工业经济的影响下当即就拍板定案,陆续达成了将近200个不同领域的合作项目。

我国政府对于德国在华投资乐见其成。同时,我们还适当吸取了德国领先全世界的重型机械技术。

在我方批准德国在华投资项目之后,还提出了需要德国企业转让一部分工业技术的要求,整体价值走向极为可观。

当一个个合作项目正式开始实施,德国的经济果然逐渐走上正轨。而德国这个欧洲经济top3之国得到经济复苏后,也引领了整个欧盟经济体系的完善。

所以在施罗德载誉归来后,本国媒体都在给其造势。所谓“伟大的胜利”,正是用来形容施罗德的二次访华。

许多高傲的西方媒体虽然一度化身“柠檬精”,对施罗德先前的低姿态嗤之以鼻,但是施罗德表现出来的包容和格局却远超民众想象。

后来在2001年秋天,施罗德又应邀进行了第三次访华。这次访华实则是一次高端科技对话。双方所涉及的合作项目中,总价值居然高达四十亿美元。

施罗德在访问期间参观了上海磁悬浮列车项目,之后更是对中德合作提出了伟大愿景展望。等到该项目正式竣工后,施罗德在任期中的每一年都保持了访华的固定频率。

而他的到来,不但给中国带来急需的科技成果,还让双方在经验交流部分再上一个台阶。

在中德蜜月期之时,双方的贸易额的增长每年都能突破既定目标。一生都致力于和平稳定与共同发展的施罗德,在自己国内的民生改革方面却频频受挫。

他一贯的仗义执言,也让他失去了某些国际政坛势力的支持。

后来,他在大选中败给默克尔。转而,在俄方的邀请下就职于俄罗斯天然气总公司,当了一块“活招牌”。

不过,施罗德在2005年卸任总理后,彼时的中国与德国已经奠定了雄厚的发展基础。

结语

无论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还是成功申办并举办第二十九届北京夏季奥运会,施罗德都持续对我国的发展状况表示关切和祝贺。

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观众更是如愿见到了施罗德熟悉的面孔。而他,也在观礼完成后即刻表示自己已被中国这个神秘东方民族的文化深深震撼到。

这位“中国的老朋友”,完全是中德关系的伟大桥梁。这样一位高情商、高智商且接地气的领导者,也着实让人佩服。

如今,国际动荡因素依然充斥在世界角落。我们更应该以史为鉴,与互相尊重的国家进行密切的双边合作。希望两国能继续讲好“中德故事”,民心相通。

更希望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都能拥有美好未来!

-完-

编辑|书书

0 阅读:41

永旋说财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