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拾遗:想不到贵阳城区竟然有一个延续五百年的布依古村寨?

黔程历史 2024-04-13 13:33:01

贵阳一些地名,初闻之,往往觉得平淡无奇,其实它们的名称早已沿用了千年,古意浓浓,就如“四方河”。

本期,让我们走进四方河,去探秘贵阳城区唯一保存至今的500年布依村落,去了解一个地道汉人建造葛家寨背后的历史故事。

一、四方河的故事

01.矩州与贵州

唐武德四年(621),朝廷设置矩州,治所在今贵阳市,辖区大致包括今贵阳城区、清镇市、修文县、龙里县等。

为何会取名“矩州”呢?据说因治所城南有河呈方形,其状如矩,所以得名“矩州”。

城南有河,指的自然就是贵阳的母亲河——南明河;而呈方形之地,就是指南明河上游四方河了。

北宋初年,乌蛮(今毕节一带彝族)首领普贵驱逐矩州领主谢氏(谢氏为西汉初期迁入贵州的中原大族,至西汉末期,成为黔中地区的首领),然后归附朝廷,被封为矩州刺史。

普贵向宋太祖赵匡胤汇报时,因土语“矩”“贵”同音,结果赵匡胤在《赐普贵敕》中写到“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于是“贵州”得名。

这个说法源于清道光时期编撰的《贵阳府志》:“矩州治今贵阳府城,贵州为矩州之音转”。

黔程注:“贵州”名称来源还有其他说法,如源于罗氏鬼国的“鬼”改为“贵”,或源于位于贵山之阳(古时贵州、贵阳通用)等。

02.两条四方河

南明河发源于贵阳市贵安新区马场镇白泥田,过松柏山水库、花溪水库后就是花溪河,接纳小车河后称为南明河;出南明区后下游又称为清水河,在开阳县清水口汇入乌江。

贵阳历史上有两个河段被称为“四方河”。

其一,指南明河支流小车河一段,明弘治年间(1488-1505)《贵州图经新志》记载:“太慈桥在城西南五里四方河之上”,此“四方河”,就是小车河一段,后来因河中建有水车,俗称“水车河”,就是现在非常美丽的小车河湿地公园了。

其二,指南明河过中曹司后的一段,最早记载见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的《贵州图经》、《贵州通志》中。

所以,贵州历史上的两条四方河,一是指小车河一段,一是指南明河一段。

自从“水车河”成为小车河的俗称后,“四方河”就成为了南明河那一段的专有名称了。本文所说的“四方河”,就是指南明河这一段,河流至此曲折如矩,正是“矩州”得名的渊源。

03.葛家寨历史

四方河一段河面平缓、方方正正,明廷在此设立“四方河哨”。

明万历年间,贵州巡抚郭子章《黔记·兵戎志》记载:“四方河哨有官兵20名,民兵10名驻守”。

明万历八年(1580),江西吉安府人葛英奉旨领兵数万人马进入贵州平叛。

葛英从水东宋氏土司头目处购置了四方河处一块背山临水之地,在此定居,村寨的名字就叫“四方河寨”,因始祖为葛英,所以也叫“葛家寨”。

葛家寨背靠青山,前临四方河,坐西朝东,从选址来看,与古代城池选址无异,既体现了传统的feng水玄学,也体现了葛英将军的防御意图。

葛氏作为汉族移民,如滴水入池,慢慢融入了本地少数民族布依族之中,生活习俗、建筑特征逐渐布依化,所以,葛家寨寨可以视作明朝汉民移居贵州,最终被少数民族同化(语言除外)的一个活化石了。

葛氏后人既传承了先祖“武功”的传统,又秉持了汉族诗书传家的传统,清朝时考取了多名进士、举人,武职做官的也不少。

如今,葛家寨有葛氏60多户,近400人,是贵阳城区唯一保存较好的少数民族布依族传统古村寨,非常难得。

二、葛家寨寻古

葛家寨背靠青山,前临南明河,一边是已开发多年的山水黔城小区,一边是四方河路,村民自建的两层小楼依次排列,如果不是进入村中,根本难以知晓其内部还隐藏着许多的布依传统建筑。

葛家寨

葛家寨沿南北走向形成横向大布局,通道一贯到底;在南北通道形成的横向大区域中,按东西纵向又形成多个巷道。整体布局呈现多排横放的“梯子”结构。

在南北通道、东西巷道形成的区域,是由朝门、正房、厢房、围墙等构成合院建筑,形成家庭居住的基本单元。

建筑既有清末时期的穿斗式木结构楼房,也有民国时期的青砖石屋,石刻木雕精美,彩绘艳丽!

木制或青砖建筑或许不过百年,但其下屋基的巨大条石却已承载了古寨500年历史;而寨中阡陌巷道踩踏圆润的古石板,一代又一代的葛家先人曾经走过......

南北横向大通道

东西纵向小巷道

通道上“顽强”保存的骑楼

东西朝向的八字朝门

东西朝向的八字朝门

东西朝向的八字朝门

朝门两侧精美的彩绘

朝门两侧精美的彩绘

大门上的户对

大门上的户对

四合院门楼漂亮的垂柱

布依族典型民居

布依族典型民居

精美的镂空木刻(二层是个“囍”字)

很有古韵的门柱石

很有古韵的门柱石

很有古韵的门柱石

明清条石屋基与民国青砖围墙的无缝衔接

民国建筑,很有特色的山墙,绘画犹如悬鱼

三、葛家寨出路在哪里?

葛家寨古建筑受到两次较大的损害。

一是“特殊十年”,如原立于寨中代表葛氏取得功名的旗杆石悉数被毁;不过,镇寨之宝——葛家先祖的百斤大刀还保存完好,作为葛家武功的象征,是非常难得的历史文物了。遗憾的是,我没亲眼看到。

二是近三十年来,一些村民将原传统木制建筑或民国青砖建筑改为现代水泥楼房,导致寨中现仅存18座传统合院结构建筑,其中保存相对完整的只有5座。

幸好,葛家寨被纳入了贵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否则,近在咫尺的山水黔城楼盘早就把它吞并了。

葛家寨的出路又在哪儿?

一方面古建筑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是千百年来流传于历代村民血液中的精神力量(我在村中游玩时,坐在十字路口的村民们还在津津有味的谈论着葛家先祖的光辉历史)。

另一方面,此地不被征收,很多村民又无法购置或置换新居改善居住条件,未经批准又不敢对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作较大的改建。

可能引入资金对古村重新打造才是唯一的出路!

但近些年来,经过改造的古镇古村多以失败告终,假的太多,真的也被认为是假的了。

四方河古寨何去何从,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葛家寨:贵阳市南明区后巢乡四方河村四方河组(四方河路与沙冲路交界处);贵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