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山:建于明永乐年间的紫虚阁,竟是清军与苗军激烈的古战场!

黔程历史 2024-12-21 13:35:03

明永乐年间,冠山始建“紫虚阁”,名列龙里八景之首,是县城遗存最久建筑;清咸同年间,潘名杰数次进攻龙里,冠山是双方攻防的最后据点!

民国时期,众多要员在冠山刻字明志,“还我河山”赫然在目。冠山见证过刀光剑影烽火狼烟,如今知者甚少,而新修建的龙山古镇却接踵摩肩!

一、苗族首领潘名杰

01.潘名杰揭竿而起

清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咸丰三年(1853),清廷为解决军饷不足的问题,实施抽厘助饷,即通过征收1%的捐税来筹集军饷。因其初定税率为1厘(1%)﹐故名厘金。

抽厘助饷实施后,效果显著,成为了清廷最重要税源之一,向全国推广,但各省厘金的税率和抽查方法并不一致,百姓的负担也极大加重。

清咸丰五年(1855)八月下旬,清廷厘金官在麻哈州坝芒(今麻江县坝芒乡)收取厘金时,遭到苗民潘名杰激烈反对。

争执之下,潘名杰、潘名德兄弟俩将厘金官打死,一不做二不休,潘名杰决定揭竿而起,以坝芒为根据地,率领苗民起义。

同年,都匀府坝固苗民柳天成在都匀起义,黄平州苗民何德胜(称黄号军)在瓮安起义,一时之间,三支义军遥相呼应、狼烟风起!

02.占据贵定、龙里

清咸丰五年(1855)十月,潘名杰攻占了平塘县,随即与何德胜部联合攻打清军,这是两支义军的第一次联手。

咸丰六年(1855),潘名杰、何德胜配合柳天成攻破都匀府;咸丰七年(1856),潘名杰配合何德胜围攻瓮安城;咸丰八年(1857),配合何德胜围攻黄平(今旧州);随后,两军合攻贵定。

眼见潘名杰大军滞留贵定,下河苗首领九千歳、姜阿九等人攻入坝芒,潘名杰率兵回师,两支苗军最终兵刃相见。

潘名杰属于花苗的鸭崽苗支系,九千歳、姜阿九等人则为黑苗的下河苗支系,素来不和,双方经常发生抢夺领地的事件,实际上就是争夺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九千歳、姜阿九等人其实也是义军,并非是站在清廷一方。

潘名杰击退了下河苗,但两支义军之间却嫌隙难消,后来相互之间持续攻伐,潘名杰在直面清廷的同时,一直受到下河苗的侧面威胁。

潘名杰数次攻陷贵定、龙里,在彻底解决域内的清军后,以贵定、龙里作为义军的大本营,然后以此为据点,攻入贵阳境内。

03.出兵省城贵阳

同治二年(1863),此时已占据贵阳开州(今开阳县)的何德胜,邀请潘名杰进入贵阳,共同攻打贵阳城。

何德胜的妻子黎金妹为布依族人,义军由苗族和布依族组成,潘名杰的部下也是由苗族和布依族组成,在麻哈、平越、龙里、贵定、瓮安的广大地域,苗族和布依族和谐共处,所以两支义军能够紧密合作,从不生隙。

十一月,何德胜、潘名杰进攻贵阳城。

其中:何德胜进攻六广门,佘士举(开州义军团首)进攻红边门,潘名杰进攻大南门。

潘名杰一度攻到了贵阳大南门城外的马棚街(即今大南门外南明路一带,因当时此处马圈很多,故得名马棚街)。

遗憾的是,何德胜始终没有攻下小关(清军依托黔灵山脉,地势险要),佘士举也止步于乌当茶店,潘名杰同样未能攻入大南门。

同治三年(1863),何德胜、潘名杰联军转战贵阳西南,先后攻克清镇、广顺、长寨、惠水、花溪,此时贵阳周边城镇无一幸免,全部落入义军之手。

何德胜、潘名杰于是再次进攻贵阳城,仍然未能攻克。

同治五年(1866),何德胜、潘名杰进攻安顺,与水城、镇宁等地的义军联手,攻陷了安顺大部分地区,但未能攻陷安顺府城。

同治六年(1867)八月,何德胜、潘名杰再次围攻贵阳城。

九月,何德胜病逝于开州小轿顶山,余部内讧火并,布依族义军跟随何德胜的妻子黎金妹坚持战斗,而苗族义军则跟随谭光前,被带走前往瓮安、平越一带。

潘名杰孤掌难鸣,最终退守龙里。

04.义军首领结局

何德胜:同治六年(1867),何德胜病逝;何德胜为黔中义军的领军人物,何德胜病逝后,黄号军随即内讧分裂;何德胜之死是清廷和义军之间攻防的转折点,也是义军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领头人没了,队伍就散了。

黎金妹:何德胜死后,黎金妹退守瓮安上大坪,随后又与谭光前部发生战斗,双方实力均受到削弱;清同治七年(1868),川军将领唐炯(贵阳三大家族之一)重兵围困上大坪,派降将劝降,承诺不杀义军首领,黎金妹投降。

潘名杰:清廷解决黄号军后,立即进攻潘名杰据守的龙里;同治七年(1868)十月,潘名德投降,随即劝说已退守贵定的潘名杰,潘名杰最终投降,被清廷授以守备一职,并赏赐花翎。

柳天成:柳天成作战区域主要在都匀府,同治十年(1871),被投降的叛徒携洋枪暗杀。柳天成死后,侄子柳阿二带领义军前往雷公山投奔张秀眉义军;同治十一年(1872),清军与张秀眉在乌鸦坡决战,柳阿二被俘牺牲。

05.义军失败原因及意义

黔程每每看到这段历史,不免掩卷叹息,尝试为义军失败原因分析一二:

一是没有明确的纲领,陷入“流寇式”作战,很多县城都是攻入后又退出,导致与清廷反复争夺,打得下、守不住,或者讲压根就没有坚守城镇的想法。

二是滥杀无辜导致群众基础尽失,义军以“抢劫”方式获得补给,且仇视其他民族(尤其是客民),各地纷纷修建营盘自保,义军群众基础丧失殆尽。

三是各义军之间不团结,各自为战(何德胜与潘名杰联军除外),甚至发生了潘名杰与九千歳、姜阿九两方拼杀,是要对方性命的那种死局。

四是始终没有攻下贵阳城,导致清军坚守贵阳城,在义军离开攻陷之城镇后,清军觅机收复,补充元气,而义军则越战越困难。

四是清廷在解决太平天国后,集中四川、湖南、湖北、云南数省兵力围剿,清军在数量上占优,且拥有了洋枪队,武备上存在代差。

五是汉族官僚阶层(如唐炯)策略得当,抚剿并用,不断分化义军,各个击破,承诺投降后不治死罪,还给予一定职位,最终瓦解了首领的意志。

轰轰烈烈的大起义,持续十多年,最终失败,但它的意义和影响却十分深远。

清咸同时期,贵州各地均爆发了起义,全省仅贵阳府、遵义府、安顺府、黎平府、平远州(今织金县)、水城厅、郎岱厅、毕节县、龙泉(今凤冈县)、余庆县等城池未被攻克,清廷的统治基础丧失殆尽。

风雨飘摇之际,旧官僚希望通过“君主立宪”来改良,但“革命”的思想已成燎原之势;随着“皇族内阁”的成立,旧官僚希望通过“立宪”来挽救民族的想法已成一厢情愿。

清宣统三年(1911),贵州自治学社(革命派)与宪政预备会(立宪派)合流,计划脱离清廷;11月3日,驻在南厂军营的新军,兵不血刃光复贵阳。

新军进入贵阳城的路线,就是潘名杰数次进攻而不得入的贵阳大南门!

二、冠山与紫虚阁

01.紫虚阁

明洪武二十二年(1390),龙里县城中间一座山上修建了一座宫观——“紫虚宫”,由此此山得名“紫虚山”。

紫虚宫供奉的是紫薇大帝,即中天北极紫微大帝,为道教四御之首;四御分别为: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

四御的职责是辅佐“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掌管着教权;神权兴起后,四御的职责变成辅助地位仅次于“三清”的玉皇大帝,其中紫薇大帝就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

古代时,紫薇大帝极受尊崇。

紫薇大帝源于星辰崇拜,中天北极指的就是北极星,夜晚时,众星围绕北极星旋转(因为地球自转轴的北端延伸就是北极星,所以感觉北极星始终位于天庭中央)。

紫薇大帝为斗姆元君的第二子,下属为北极四圣,即天蓬元帅、天猷元帅、翊圣元帅、玄武元帅;不过明代以后玄武升级为真武大帝,成为北方的最高守护神,单从级别而言,已与紫薇大帝是同一级别了。

紫微星位于三垣二十八星宿中的中垣,中垣属于天庭帝王所居处;人间皇帝的宫殿——紫禁城,名称就是源于此。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1),朝廷设置龙里卫,属贵州都司。

所以,紫虚宫的修建时间早于龙里卫的设置;不过,黔程推测,正是之前在龙里冠山驻扎有明军将士,所以才修建了紫虚宫。

明永乐七年(1409),紫虚宫中修建了紫虚阁,如今已是龙里保存最久的古建筑了。

明万历《贵州通志》记载,紫虚宫景点名称为“紫虚仙帐”,位列龙里八景之首。

02.冠山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重修紫虚阁,取此山风景秀丽冠绝群山之意,命名为“冠山”。

重修后的紫虚阁顶层供奉玉皇大帝,中层供奉雷神;供奉玉皇大帝自然不用多说,老百姓眼中自然认为天上帝王最为尊崇;供奉雷神,则是如实反映了明清时期雷神信仰盛极一时的状况。

清同治元年(1862),潘名杰进攻龙里。

龙里紧挨贵阳,是贵阳南部的门户,自古就是湘黔、桂黔交通要道的战略节点,龙里一旦丢失,贵阳城必然坐卧不安、如鲠在喉!

因此,清廷不断往龙里调兵遣将,死守龙里!

同治元年至四年,潘名杰先后六次攻占龙里;而清军则不断投入兵力死守,由此伤亡惨重。

据不完全统计,潘名杰在龙里杀死的清军将领有:贵东道于钟岳,都司吴正邦,把总杨桂芳、苗德生,守备影镰、周凤鸣,贵阳营千总顾世整、黔西营千总林朝荣、古州镇标外委刘文兆等。

之所以这些将领最终被杀而不能逃脱,就是因为城破之后,他们均无一例外的登上冠山,直至战死!

所以,冠山是清咸同时期龙里境内最重要、最激烈、最血腥的战场!

冠山虽然不高,但却是龙里城内的制高点,无论是清军死守龙里城,还是潘名杰坚守龙里城,冠山都是守备中枢,也是列次战斗的最终点。

最终,清军彻底放弃龙里,收缩兵力,坚守贵阳城。

于是,潘名杰以龙里作为大本营,实际上相当于“立都”龙里,指挥中枢就设在冠山。

潘名杰与何德胜联军驰骋贵阳大地,贵阳周边城镇攻占后又撤出,但龙里却一直掌握在潘名杰手中。

直到何德胜病逝,潘名杰退守龙里。

雪上加霜的是,在与下河苗的战斗中,潘名杰用土炮先后炸死了下河苗的首领九千歳、姜阿九等人,双方结成了死仇!

前有清军“进剿”,后有下河苗夹击,潘名杰没有死守冠山,撤退至贵定;清军尾随而至,加上弟弟潘名德的劝说,潘名杰最终投降。

紫虚阁见证了无数次刀光剑影,冠山见证了十多年烽火狼烟!

03.冠山公园

如今,冠山被开辟为城市公园。

冠山公园

公园入口处,“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冠山”几个红色大字,让我想起了鲜血的颜色。

我对义军、清军战死之人,不作褒贬,那是历史的一部分,各为其主,不能简单以对错去评价历史大背景的个体,希望他们都能够安息吧。

文保碑

上山古道为巨石筑就,保存完好,灰色的基调尽显沧桑,曾经的义军、清军倒在古道上,犹如“京观”;我虽然布衣,却一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上山古道

“还我河山”:

1931年,龙里县长陈监湖在紫虚阁建图书馆,陈监湖捐书400多册,地方上购买《万有文库》第一集约1000多册。

1936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吴奇伟经过龙里,给图书馆捐书260部;五十九师师长韩汉英驻扎龙里期间,在冠山下修建了中山公园。

冠山古道左侧一块崖壁上,有“还我河山”摩崖一幅,刻于1936年,但未有题名,黔程估计为五十九师官兵所题,但也有说法是吴奇伟所题。

“还我河山”

韩汉英邀请薛岳、吴奇伟同游莲花洞,如今莲花山上还有他们三人所题崖刻。

化钱炉: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龙里城周边的马家坡、石头寨等乡民捐银再修紫虚阁,并在阁前新建一座化钱炉。

化钱炉毁于上个世纪特殊十年,1983年重修;不过化钱炉底座却是古物,石刻精美。

化钱炉

清咸同年间,清军、潘名杰均将冠山作为指挥部;历史往往重复,上世纪特殊十年,冠山也是武斗指挥部,人称“威虎厅”!

紫虚阁:

化钱炉的对面就是紫虚阁了。

紫虚阁的堡坎、台阶十分古朴,为整块条石筑就,其中一块巨石上雕刻有一只凤凰,造型十分奇特,线条简洁流畅,一看就是古物。

紫虚阁

凤凰石刻

遗憾的是,紫虚阁大门紧锁,我不知道是一直没有开门不让参观,还是我来时恰好没有开门。

所以,就没有入内一窥主殿、厢房和门楼之精美,也无缘欣赏迁建于此的龙里文昌阁和迁立于此的烈士纪念碑了。

大门紧锁

民国崖刻:

回到冠山下,沿着右边山崖觅路前行,寻找刻于1936年的几幅崖刻,一共找到了三幅。

“游目聘怀”:张德能所题,张德能为广东省开平县人,出生于一个华侨家庭,1922年返国从军,云南讲武堂毕业;1936年任第五十九师副师长(也有说法是任师长,韩汉英升任军长);1942年,被蒋关押杀害。

“游目聘怀”

“休养生息”:吴奇伟所题,吴奇伟为广东省大埔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长征时积极“追剿”红军,被彭大将军狠揍了几次;抗战时,是一员名将;1949年5月,在广东东江地区率部起义。

“休养生息”

“寻奇挹秀”:韩汉英所题,韩汉英为海南文昌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抗战时,任黔桂边区防守司令;1950年5月,退到台湾。

“寻奇挹秀”

听说冠山公园内还有其他崖刻,但我没有找到,时间已经是下午17点,我还要赶回贵阳陪家人吃晚饭,所以就不再寻找了。

三、龙里水乡

龙里县重点打造了“龙里水乡”,是一个江南水乡式的仿古小镇。

我对人造古镇没有兴趣,不过在2021年2月,内子建议带小孩去看“打铁花”,打铁花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感兴趣的,于是前往。

因为是春节期间,所以当时游人接踵摩踵。

龙里

龙里水乡以“龙行天下·龙里驿”为主题,打造“寨—驿—卫—城”文化,但我却没有感受到,不过是一些仿古建筑罢了。

水乡里有一些表演,小孩看得津津有味;我们一家人在街上逛着、吃着,难得的亲子时光。

打铁花确实不错,我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实地看到这是第一次。

晚上,去看了“龙里水乡·贵秀”演出,之前我以为是以龙里为背景,结果发现是以贵州为背景,而且演出非常好;历史与表演的结合,也是我所感兴趣的。

重金打造的龙里水乡,如今好像不大景气,人造古镇大抵都是如此命运吧。

冠山公园与龙里水乡两者相距不远,去游玩的朋友,可以一并游玩,都是挺好的。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冠山公园:黔南州龙里县冠山办东门街冠山公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冠山)。

02.龙里水乡:黔南州龙里县龙山镇坝上村(位于龙山大道边,直接导航龙里水乡)。

0 阅读:1